试卷中典型阅读例题的分析与解题指导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邻居的小孩安静,是个盲童。
春天到来以后,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
昨天早晨,我在草地上做徒手操,安静在花树丛中,因为常常在花香中,她走得很,没有一点磕磕绊绊的感觉。
终于,她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
安静是个细腻的女孩子。我们用眼睛看到浅绿深红的世界,安静用她的心来感受和理解。安静的面前,同样是一个层次浓淡有致的春天。我相信,她的没有视觉的世界,和我们一样丰富,甚至可能有比我们更丰富的地方。
安静极缓极缓地伸出她的手,在花香的引导下,她的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我几乎要喊出声来了,因为那朵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白蝴蝶。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神秘的灵性抓住。蝴蝶在安静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
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安静,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深深地感动着。
安静细细地感觉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离,安静仰起头来,在用心灵张望。
安静的心上,此刻一定画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画过一道极其优美的飞行曲线。
我没有惊动安静。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自我的缤纷世界。安静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无言地告诉我这样的道理。
1. 从下面句子的括号里选出最恰当的词填到句子相应的横线上。
安静在花树丛中(A. 穿梭 B. 穿行),因为常常在花香中(A. 流连 B. 徘徊),她走得很(A. 顺畅 B. 平衡),没有一点磕磕绊绊的感觉。
2. 除了在开头点明安静是个盲童之外,文章还有哪些描写反映出她是双目失明的?请举出两个例句,并加以分析。(.“在花香的引导下,她的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写的是嗅觉。“安静仰起头来,在用心灵张望。”写的是感觉。)
3.“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离,安静仰起头来,在用心灵张望”,句中的“在用心灵”可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安静的眼睛看不见,只能用心灵去感受。(根据人物特点思考)
4. 安静触摸春天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的话来回答。“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自我的缤纷世界。”(往往是文中议论性语句)
5. 按照下面的提示,用简短的话说说安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对春天: (对春天无限热爱。)
对弱小的生命(如蝴蝶):(对幼小生命十分爱护。)
对人生:( 对人生充满乐观。)(对文中语言信息的理解)
从以上阅读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出,答案都在文本中,没有什么疑难,学生之所以在考试时错误百出,失分较多的原因是,碰到阅读题型,大多数同学表现出畏难情绪,乱了方寸,稀里糊涂答题,做题不完整,答题无中心,本来会做的题也往往丢分,导致成绩不理想。其实,阅读理解题并不像有些同学想象的那么难,
只要明确解题要求,遵循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一些类型题的解题方法,大部分题还是能够正确解答的。如果掌握了阅读理解的解题要求和做题思路,就会消除畏难情绪,所谓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有些什么技巧和方法呢?
一、平心静气、认真耐心的审题,切忌粗心。
在解答阅读题时,要指导学生认真耐心的阅读,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平心静气的阅读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粗心是学习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尤为重要。
二、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答题时要指导学生把文章阅读完,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指导学生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丛的部首是什么
可以采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正确答案。也可以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提高了做题效率。
三、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
有些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直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有时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直接用原话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就要将文
中的原话加以理解,体会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语文试题的开放性要求试题答案能自圆其说,答案最佳。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仔细认真、深入分析,回答问题时,要仔细揣摩、根据体裁的特点,不同的语境,要准确的使用词语作答。
四、选择适当方法,答题力求言之有理。
所谓“言之有理”就是让我们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我们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时我们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五、合理控制答题时间,先易后难。
总之,以上几点关于阅读题的看法,是我针对这道阅读题和自己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积累所得。
识字教学方法
一、利用偏旁进行识字
字的偏旁有时往往包含着字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借助部首来分辨形近字。如:《我是什么》一课中,“袍、雹”两字的教学,先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读准这两个字,接着让学生来说说两个字分别是什么偏旁,再利用“衣字旁和雨字头”来识记
区分这两个字,学生通过关注偏旁懂得了字的意思,所以以后再见面或者运用时,就不会再出现错误了,所以效果非常的好。
其次,我们可以根据偏旁进行归类识字,比如“反犬旁”的一般是指动物、“衣字旁”的一般是跟衣服有关等。老师在教学时进行了有意的归类,相信学生在课外阅读或者自主阅读时,就能根据偏旁来猜字的意思。这样在激发学生识字兴趣的同时,还教给了识字的方法。学习方法的获得对学生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二、常用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
对字的部件进行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目的是指导学生利用学过的旧字来学习新字,降低识字的难度。如“公”+“木”=“松”,用加一加的办法使学生一下子记住了“公、松”两个生字。这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但是也需要老师去细心研读教材才不会遗漏。
三、利用字形来进行识字教学。
如“鼠”字利用图片结合象形文字的演变来指导学生记忆,并让学生来老鼠的头、尾巴、身子、爪子,使学生对鼠字印象深刻。“蒸”这个字的教学,把四点底形象地比作了熊熊大火,这一比喻不仅让学生记住了这个字,同时,还从“熊熊大火”让学生感受到了小鱼的困境,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不断地“复现”——识字的有效手段
低段的新教材坚持“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因此低段的孩子要写得字不多,任务不重,难的还是大量的识字。一、二年级的孩子自觉性比较差,所以自主识字的时间比较少,一切还是靠老师比较多,那该如何让孩子记住这些字呢?就是利用一切机会让生字不断地与孩子们见面,出现地次数多了学生自然而然就记住了。
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困境及好的策略和方法
要想解决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困境,首先要了解童年文学的要求,即:主题方面要单一、浅近、具体、明朗、富于教益,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人物形象多是有理想、有追求、勇于开拓进取、具有奉献精神的先进的成人形象或儿童形象,允许出现否定性人物,塑造时,多用外貌刻画和动作描写,少用静止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情节要生动单纯,具有浓重的故事性;结构要紧凑完整;语言要
生动有趣;基调要明朗乐观;内容上要以表现光明面为主,力求做到真善美的统一;体裁方面,要以儿童故事、童话、寓言、儿童诗、儿童科学文艺和儿童影视剧为主。
在教学中本人遵循以下事项进行教学:
1.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如此重要,儿童文学又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那么学校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特别是教科书中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状况如何呢?据研究者调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学生的儿童文学学习及其阅读情况;二是教师对儿童文学的认识以及儿童文学教学现状情况。
教师对儿童文学的认识及教学情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教师关于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问题的认识。
二是,教师对语文教科书中儿童文学作品的认识。
三是,教师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四是,教师对学生课外儿童文学阅读的指导。
2.儿童诗的鉴赏及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中的儿童诗是指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符合他们的心理和审美特点的诗歌。儿童诗“以饱蕴情感的诗的形象、优美深邃的意境,引发少年儿童的丰富联想,沟通交流感情,启迪心灵,使他们获得美的薰染和享受。”
1)打碎诗歌的“神圣”光环
有人说“孩子天生是诗人”,这句话可以给广大教师足够的信心。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碎罩在诗上面的那一圈“神圣”的光环。
2)打磨孩子们的“灵性”
3)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唤醒儿童审美想象空间
3.童话的教学策略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样式,也是文学中的一种有独特价值的文学样式。“它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符合儿童的想象力的奇特的情节编织成的一种富于幻想彩的故事”。著名的童话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结语是这样写的:“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两个“幸福”给我们留下了思考与想象的空间,我是这样解读的:
(老师:)“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这句话中第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临死时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
这里的“幸福”实际就是反语,真正的意思是受罪和死亡。
老师继续追问:从文章的结尾中,你能体会出作者包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文章的结尾饱含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这种侧重社会学视角的解读在当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有更广阔的解读空间,表达出他们自己不同的想象和理解。其一,感——体悟文学情感美。其二,演——感受文学形象美。其三,思——领悟文学意蕴美。其四,讲———初识文学表达美。其五,品———品味多彩的生活美。
4.寓言的教学策略
所谓“寓”,“寄托”之义也,寓言就是寄托着深刻含义的一种简短的故事。或者说是一种含有明显讽喻意义的短小故事。寓言具有寓意性,且这些寓意对儿童的价值引导又具有两面性,因此面对寓言这种文体,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采取怎样的姿态是相当重要的。
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中,我是这样进行的:
教师:学完了课文,你想对狐狸或者乌鸦说些什么?
学生1:乌鸦你真是太笨了,狐狸的话你也相信。
学生2:乌鸦你太爱听阿谀奉承了。
学生3:乌鸦,以后要接受教训呀!
学生4:狐狸,你太狡猾了,骗子没有好下场的。
……
(对于孩子们的回答,我都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学生5:老师,我喜欢狐狸,因为狐狸很聪明。它能想办法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弄到手。
教师:你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很了不起!
寓言是寄托着深刻含义的短小故事,有其鲜明的艺术特征。寓言的赏析与教学应紧紧扣住四个方面:一是寓言的主题(寓意);二是寓言的譬喻(即“
故事外衣”的设计);三是寓言的艺术形象(新颖程度和概括水平);四是寓言的语言(简练的口语、短小精悍的篇幅)。其中,正确揭示寓意是核心。
总之,在文学作品阅读中,文本既是客观的,又是开放的;接受是主体的接受,却又离不开客体的制约和规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文本接受有其特殊性,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存在着特殊的状况,在创作层和阅读层都介入了很大程度的成年人因素,致使分量占优势强势的成人观念难免会与儿童本位的审美取向发生碰状与冲突。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育的教化和塑造指导作用,还要充分尊重儿童自身的独特价值,并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适当的价值观引领和指导,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