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是国家和社会在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居民健康方面所采取的综合,是一切为人民健康服务或与人民健康有密切关系的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卫生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用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索如何通过最佳卫生服务把卫生资源和科学技术进行合理分配并及时提供给全体居民,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科学。
卫生事业的地位与作用:1发展卫生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2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3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4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卫生事业奋斗目标:到2010年,在全国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健康需求的,比较完善的卫生体系,我国这一阶段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完善卫生体系建设和提高人健康水平。 增进健康是卫生工作的根本目标和落脚点。
我国卫生工作方针:1以农村为重点。2预防为主。3中西医并重。4依靠科技与教育。5动员全社会参与。6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国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卫生投入不足。2有限的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不高。
3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4卫生机构的经济运行机制不合理。5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卫生服务体系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6卫生服务的公平与效率的矛盾。7城乡差别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医药卫生专业基础知识政策科学:又称政策研究,是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科的知识,集中的分析研究政策的制定、实施及其评价的学问。
政策结构的内容:1有一定数量的政策单位。2政策单元在其结构中的确定位置和所起的作用。3政策单元之间的联系形式。4政策结构的和谐性。5政策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政策的基本功能:1导向功能。2协调功能。3控制功能。4管理功能。5分配功能。6监督功能 政策问题的特点:依赖性、主观性、历史性、动态性。 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政治领导人提出、危机与突发性事件、广泛的民众意愿、大众传媒的作用。
德尔菲法特点:匿名性、函询和反馈、统计结果。 其应用程序:1提出命题。2成立项目组织。3设计函询表。4确定专家名单和选择专家。5发出和收回函询表。6分析统计结果。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原则:1依据“低水平”。2落实“广覆盖”。3实施“双方负担”。4实行“统账结合”。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主要内容: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范围。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和属地管理。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比例。4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统账结合。5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基金管理。6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医疗服务管理。7妥善解决有关人员的医疗待遇。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新特点:1在保障对象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标:到2010年,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2在筹资机制上,从个人、集体到政府新型合作医疗强调“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投资”,“实行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结合的经济责任。”3在保障内容上,新型合作医疗强调大病统筹和贫困救助。4在监管机制上,新型合作医疗规定以县(市)为资金筹集单位,在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组织管理上,提出将乡(镇)卫生院上划县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规定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
完善新型合作医疗的措施:1加大宣传力度。2加强政府职能,加快立法进程。3加大监督管理制度。4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机制。5科学管理新型合作医疗资金。
组织工作的管理内容:目标价值系统、技术系统、社会心理分析系统、组织机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 卫生组织:指卫生行政部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从民政、工商
行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取得法人单位登记证书,为社会提供医疗保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等服务或从事医学科研、医学教育等卫生单位和卫生社会团体。
卫生组织体系包括:1卫生行政组织。2卫生专业组织。3众性卫生组织
卫生行政组织设置原则:1法制化原则。2完整统一原则。3精干合理原则。4职、责、权一致的原则。5管理制度与层次优化原则。6协调一致原则。7服务性原则。8民主化原则。
卫生专业组织:指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从市卫生各项专业工作,直接履行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科研、教育等职责的专业组织。 分类:医疗机构、卫生预防机构、妇幼保健机构、药事检验机构、医学教育机构、医学研究机构。 职能:预防职能、诊断职能、职能、保健职能、康复职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职能。 职能特点:1高度的专业化。2职能的复杂性。各3职能的关联性强。4职能的社会要求高,责任大。5职能不断扩展,职能重点转移。6职能应该以社会效益为主。
我国卫生组织体系存在问题:1组织的布局和机构不合理。2组织职能不完善,某些职能弱化。3组织整体功能不强。4组织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的反应不灵敏,适应性较差。5组织体系内部职责不明确,定位尚不准确。6组织的管理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卫生组织体系改革的原则:1城乡协调发展。2结构合理。3增强活力。4精简效能。5适应环境和满足社会需求。 改革的内容:1卫生医疗机构的多元化。2卫生医疗机构运行机制的改革。3医疗机构管理。4预防保健机构和体系改革。5卫生监督体制改革。6城乡卫生服务机构改革。7农村卫生机构改革。8卫生行政组织职能的改革。
计划的特点:1计划的目的性。2计划的首位性。3计划的普遍性。4计划的效率性。5计划的创新性。 计划的分类:1按计划制定者的层次分:战略计划、管理计划和作业计划。2按计划期限分类: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3按计划明确程度分类: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4按计划内容分类: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
卫生计划制定原则:1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2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3综合平衡与突出重点相结合。4公平与效率相兼顾。成本与效果相统一。
卫生计划制定程序:环境分析、确立目标、制定策略和方案、确定实施具体措施、编制活动预算及监督和评价。 区域卫生规划目标概括:公平、效率、效果。
区域卫生规划的主要特征:区域性、综合性、战略性、科学性。
卫生区域规划的必要性:1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卫生事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2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深化卫生改革和实现卫生资源全行业管理的需要。3区域卫生规划是实现“人人健康”目标的有力保证。4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改革医疗保障制度的需要。
区域卫生规划指定的指导思想:1充分考虑卫生服务需求。2坚持预防为主。3树立大卫生观。4注重整体效益。5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开展区域卫生规划的基本原则:1从国情出发,与区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众的实际健康需求相协调,合理配置卫生资源。2要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3要符合成本效益,提倡资源共享,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4要加快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对区域内卫生资源实行全行业管理。5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敢于冲破现有条条框框的束缚,边规划,边调整。 制定程序:1形势分析。2确定主要问题。3制定规划目标与指标。4选择策略。5制定实施计划,编制费用预算。规划的实施,监督和评价。 区域卫生规划实施措施:1建立强有力的管理组织和协调指导机构,推进区域卫生规划顺利实施。2强化行业管理。3滚动式计划管理。4资金筹集。5监督检查计划的实施。 卫生人力资源基本特征:1是知识密集型资源。2卫生人力资源的培养周期长。3卫生人力资源的两重性。4卫生人力资源具有主观能动性。5卫生人力资源的时效性。6卫生人力资源的再生性。
7卫生人力资源开发过程的连续性。8卫生人力资源服务主体的特殊性。 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1投资增值原理。2互补合力原理。3激励强化原理。4个体差异原理。5动态适应原理。 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功能:1获取功能。2整合功能。3奖酬功能。4调控功能。5开发功能
卫生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方法:1现状规划法。2分合性预测法。3德尔菲法。4描述法。5计算机模拟法。6工作任务分析法。 卫生人力资源科学配置的原则:1因岗设人。2责、权、利一致。3扬长避短。4合理流动。 卫生人力资源科学配置的途径和方法:1计划配置。2自动配置。3市场配置 卫生人力资源评价:1对卫生人力资源人力总体状况的评价。2对卫生热力资源个体的评价。 卫生人力资源评价考核原理:1个体差异原理。2测量与评定原理。3定性与定量原理。4静态与动态原理。5模糊与精确原理。 卫生人力资源考评方法:1排列法。2等级法。3因素比较法。4自我——他人评价法。5评语法。 卫生人力资源考核评价体系的要求:1全面性与完整性。2公正性与客观性。3民主性与透明性。4可行性与实用性。5定期化与制度化。 人力资源管理的变化: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心的变化。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的变化。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式变化。4资源规划策略方面的变化。5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要求的变化。6人员甄选方式的变化。7绩效评价
模式的变化。8激励形式的变化。9智力资本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 卫生费用的分配研究包括:1部门结构。2防治结构。3城乡结构。4医疗服务与药品消耗。5门诊服务与住院服务。6高新技术服务与常规技术服务。 卫生费用评价的常用指标:1卫生筹资总额。2人均卫生费用。3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4卫生总费用年增长速度。5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站卫生总费用的百分比。6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百分比。7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百分比。8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和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9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占卫生总费用的百分比。10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百分比。11卫生总费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 控制卫生总费用上涨的措施:1开展区域卫生规划。2制定适宜的卫生经济政策,控制卫生费用的不合理增长。3加强慢性病的预防工作,降低患病率。4推行社区卫生服务,鼓励患者利用基层卫生服务设施和适宜的医疗技术。
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包括:医院信息系统、社区医疗服务信息系统、远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
医政管理对象: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活动、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医疗市场。
医政管理基本原则:1贯彻执行国家卫生工作及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坚持依法执政。2坚持多渠道投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以公有制为主导,民营、个体私营共同参与,多种形式
兴办医疗机构。3坚持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4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和标准化管理;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信誉第一。5卫生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重点加强农村卫生事业的建设;坚持以医疗为中心,扩大预防,指导基层和社会卫生工作。6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同时讲究经济效益,贯彻勤俭办事业的方针。 医政管理职能:1规划计划职能。2规范管理职能。3组织协调职能。4监督管理职能。5研究指导职能。
医疗服务特征:1医疗服务是人类首要的生存消费资料之一。2医疗服务的效用具有滞后性。3医疗服务效用具有不易逆转性。4医疗服务具有不确定性。
医疗服务质量观念的发展:1单一的符合质量标准观念。2市场适用性质量观念的诞生。3医疗服务质量社会化观念的出现。4医疗服务质量成本观念的产生。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1制定和全面实施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方针。2制定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3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4对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各个工作环节实施有效管理。5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6在质量管理中要考虑到医疗服务的质量成本和质量管理成本。7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8持续进行质量改进。
判断医疗服务质量优略的方法:1患者急病的转归,患者的医疗结果应达到或者超越临床预期的转归。2医疗机构应高具备良好、高效的医疗服务流程。3对于疾病应该采取适宜的医疗诊断和技术。4医疗机构具备良好的医疗服务设施,医务人员具有良好的医德和服务态度。5合理的诊疗费用。6患者满意。7无不必要或者过度的医疗服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