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姓氏★
◆
江正国 雷云春
江
姓源于河南省正阳
江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据大量的文史资料记载和专家的进一步考证,江姓起源于河南省正阳县。
一、江国在河南省正阳县
江姓人是以国为姓,江国是以始祖恩成(元仲,伯益之子)的封地“江”为国。江国所在位置,是在今河南省正阳县东南部大林乡涂店村附近。正阳县位于淮河北岸,地势平坦,与伯益避住地较近。北邻古蔡国汝南(汝阳道或汝宁),东邻古光州的息国(今为息县),东南与“黄”国(今潢川)相邻,南邻淮水,西邻道国(今确山县)。南是楚国,东北是齐国,正好介于楚齐之间,与很多史书记载的相印证。《正阳县志》载,正阳县在西汉年间为“安阳”,直到清雍正年间,先后改为“真阳”、“慎阳”、“正阳县”。史书《春秋》、《左传》经注明“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江人即指江国国君。顾东高《大事表》载,“江,国名,嬴姓,
故城在今息县西南”。清王国维《水经注校淮水》记“淮水又东经安阳县故城南,江国也”。杜预注“江国,在汝南安阳县”。吕思勉《先秦史》载:“江,在正阳县,嬴姓。”清《春秋大事记》记“江国在汝宁府真阳县”,“江国距县东南”。最有说服力的是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注明“江国城,位在正阳县东南方涂店”。《春秋列国势图》也具体标明了江国城池在今正阳县东南大林乡涂店附近。
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文物工作者考察发掘,古江国的都城遗址确实在河南省正阳县东南方大林乡涂店东北角,距正阳县城40公里,南距淮河1公里,往东不远处为息县境。城址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地势较高,当地
人称为“凤凰台”或“烽火台”。江国的国境东达息县西,北至正阳县城南吕河,西至确山的顺山店乡,南到淮河,总面积约900平方公里。在江国城西南发掘有新石器时代的“卧牛堆文化遗址”,都城西北遗有高8米、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圆锥状土堆,就是古“江亭”遗址,其亭在西汉时尚存。
二、江姓源于古老的嬴姓
在远古时代,人类本无国度姓氏之别,或散居,或各部族聚结而居,随着人类的发展,才产生了姓氏和国
家之别。江姓的来历,《史记》记载,唐人林宝的《元和姓纂》记载的尤为确切:“嬴姓颛顼元孙伯益之后,
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康熙字典》载:“江姓,本伯益之后,子爵,封于江,后以国为氏。”“氏”即是现在说的姓氏。《南洋江氏总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特刊》
记述,在距今4670年前,黄帝轩辕氏成为天下的共主后,为区别子孙与其它部落,把自己有威望的贤德的后裔,加以分封,各部族则以所分封的爵号为姓,于是产生了姓氏。颛顼,系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为人贤
德,相传为五帝之一,黄帝赐姓为商阳氏,后封姓成习俗。至舜时,颛顼的玄孙伯益(也称柏翳,号大费),是舜帝进攻东夷部落的首领,佐帝驯服鸟兽。禹时,又佐禹治水有功,夏禹要将帝位禅让给伯益,伯益不接受,避到箕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之北,因该地濒临瀛水,被帝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代均应属嬴姓。在夏商周三代,嬴姓人世代为诸侯,子孙因功受命为别氏者很多,《史记》、《潜天论》、《路史》等书记载:嬴姓得十四姓,即有江氏、黄氏、徐氏、秦氏、赵氏等。郭沫若《中国史稿》论述,大约在三千年前,伯益的幼子元仲(讳恩成)“事夏帝启为大理(掌管刑罚之官),爵封于江,其后裔均袭爵位”,为江氏传代始祖。“江”国在商代是一个独立小国,位于淮夷。公元前1121年,周武王兴师伐纣,天下归周,江氏济公及子孙佐武王伐纣有功,又爵封东京。公元前1101年,正式赐封河南省百里之“江”地为“江”国。
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江国介于楚、宋、齐大国之间,常受大国兵力骚扰,战事常发生,江氏先民为生
息计,与其它嬴姓后裔以联姻、结盟等方式,团结交往,力图强国御敌,但到公元前624年,终于被楚所灭。江国共繁衍发展了477年。江国被灭亡后,
国人纷纷向外奔走,流落到外地的江国人按当时的习俗纪念故国,纷纷以国为姓氏,即以故国名“江”而姓“江”,这就是江氏起源史实。
三、江姓随地而居,繁衍旺盛
江姓先民在“国”亡后,大部分公族被迫逃往他处,一支在国君江贞的率领下迁往淮阳,后又北迁至陈留圉县(今河南省杞县)、考城。另一支流落到齐(今山东省临淄一带),还有的散落于西北等地定居。又很快繁衍壮大,在汉代时就形成了有名的“淮阳郡”、“济阳郡”
33
江是哪个省的简称《中州统战》年第5期
1998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