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9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14《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14《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冰箱不启动、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二、重点难点
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卡巴斯基反病毒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 导入  新课。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这一切在学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2洛克王国蓝胖子、释题:
“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1896—1981):出生在浙江桐乡乌镇。小说家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3、什么是象征手法?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4、“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5、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6、(教师补充)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大毡子(hān  开垦(ěn    外壳(qiào    主宰(ǎi
你的万水千山坦荡如砥(dǐ)大悲咒 佛教音乐  潜滋暗长(qián)  无边无垠(yín)  秀颀(qí)
诸如(hū)    倦怠(dài    婆娑(suō)    恹恹欲睡(yā梦见稻谷n
丫枝(yā)    晕圈(yùn    虬枝(qiú)    参天(cān) 初融(róng 
7、(教师补充)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颀,高。
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8、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1):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8--9):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
感情基调。
3、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惊奇地叫了一声”。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阅读下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火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人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分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那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