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现代动画艺术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一 动画的概念与起源
(一)动画的概念
动画在词典中的解释是“赋予生命”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是一种手段,使得本来没有生命的的形象活动起来,它的应用范围广泛,除了作为电影的一种类型之外,还有在电影特技制作的动画、科学教育动画、介绍产品形象的广告动画、电子游戏动画、远程教育动画、网页动画等。
动画是一门幻想艺术,更容易直观表现和抒发人们的感情,可以把现实不可能看到的转为现实,扩展了人类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广义而言,把一些原先不活动的东西,经过影片的制作与放映,变成会活动的影像,即为动画。
定义动画的方法,不在于使用的材质或创作的方式,而是作品是否符合动画的本质。时至今日,动画媒体已经包含了各种形式,但不论何种形式,它们具体有一些共同点:其影像是以
电影胶片、录像带或数字信息的方式逐格记录的;另外,影像的“动作”是被创造出来的幻觉,而不是原本就存在的。
(二)动画的起源
在公元前两千年的埃及古墓壁画中,已绘制出描述摔跤动作的连续画面,摔跤动作形象生动,且动作连续有序,当观赏者随着走路移动身体观看这些画面时,就会产生画中人物动起来的错觉。这种把不同时间发生的动作通过分解分别画出来,利用观者身体位置的移动,使绘画产生了运动和时间的效应,反映出人类对动作连续表现的欲望。
在古埃及神庙,我们可以看到,工匠们在不同的巨大石柱上,依次画上做出欢迎状的连续动作的神像。当法老乘坐的马车从神庙石柱前奔跑而过时,石柱上的这些神像,即会在人眼视点的移动状态下,显示出欢迎法老的连续动作。与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在希腊古陶瓶上,绘有人物奔跑的侧面连续动作图案。如观看时将视线停留在其中一个人物上,然后转动陶瓶,就会在人的视觉中形成连续运动的画面,栩栩如生。这一创造,比古埃及的神庙石柱画,又进了一步,它是借助瓶子的旋转使画面产生运动的。
与希腊古陶瓶借助旋转使画面产生运动相似的是,早在一两千年前,我国所发明的走马灯。但这种中国传统的灯笼,是利用点燃蜡烛后产生热气流的推动,来使绘有图形的圆筒旋转,这是最早通过灯光的照射而呈现画面运动的,是动画现象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文明在精神世界的渗透,艺术灵感的涌动在多个领域中延伸开来,动画和其他艺术一样随之诞生。虽然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有着鲜明的差异,如文学、戏剧、音乐、书法、绘画和雕塑等等,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去它们之间的表象形态,都有着共同的内涵。而且这些艺术的最初,又无不源于生活,是人们通过生活的体验、感知和长期积累后,形成创作动机,以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反映生活、抒发感受,并逐渐发展成为特征迥异的艺术形式的。
动画这一艺术形式,作为电影艺术之一,从表面上看似乎晚于电影出现,但事实说明,动画的脉动即对运动视觉的记载,早在上万年前就已经萌芽并推动着视觉动感艺术的前进,为电影打下了悠远而坚实的基石,因而一旦机械器材出现时,电影也就自然地诞生了。由此,追溯作为电影始祖的动画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涉及到其与电影的关系以及电影诞生的过程。
二 中国动画片的发展所经历的时期
(一)中国动画片的萌芽和探索时期
1922-1945年是萌芽和探索时期。1919年,19岁的万籁鸣随父亲来到大上海谋生,以他出的绘画才能,考入了当时商务印书馆的美术部。不久,他的孪生兄弟古蟾和另外两个弟弟也相继考入商务印书馆。 1922年,当时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万氏兄弟四人为中国第一台中文打字机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舒振东华文打字机活动广告制作成功,在电影史和广告史上都是大事,它为美术动画片开辟了一个时代。1924年中华影片公司摄制了动画片《狗请客》、上海烟草公司摄制了动画片《过年》。这两部影片是中国最早的动画片,但它们都没有产生影响。1926年,万氏兄弟绘制黑白默片《大闹画室》(民族服饰的小人)、《纸人捣乱记》(人画组合,二万参与)(长城影业)是中国动画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动画片。20世纪30年代,万氏兄弟受到左翼电影的影响,涉及的创作题材逐渐广泛。他们为联华公司绘制了《国人速醒》《狗侦探》《血钱》《龟兔竞走》等六部短片,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狗侦探》。1935年拍摄完成的《骆驼献舞》首次完成了由省对白,该片成为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对中国美术片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抗战时期的上海孤岛,美国的第一部彩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影院上映。 万氏兄弟观后,也想拍摄一部中国民族风格的长剧,筹划拍摄《大闹天宫》——夭折。在抗日救亡的热潮中,他们先后辗转武
汉、重庆,为当时的“中国电影制片厂”绘制了四集《抗战标语卡通》和七集《抗战歌辑》1940年后,国民党当局推行消极抗战政策,凡是与抗战有关的动画或影片被勒令停拍。万籁鸣和万古蟾两兄弟回到上海,到新华影业公司卡通部工作。1941年9月完成了当时乃至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二)中国动画片的稳定发展与繁荣时期
1 稳定发展时期
1946-1956年是中国动画片的稳定发展时期。在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1948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木偶片《皇帝梦》随后又拍摄了《瓮中捉鳖》。1949年以来,中国的动画创作受到美国动画的影响比较多。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西方各国对我国采取孤立政策,年轻的中国动画更多地受到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1950年到1955年间,我国先后拍摄有《谢谢小花猫》、《小铁柱》、《小猫钓鱼》、《采蘑菇》、《小小英雄》、《好朋友》、《夸口的青蛙》、《东郭先生》、《神笔》
2 第一个繁荣时期
1957-1965年是中国动画片第一个繁荣时期。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万氏兄弟先后返回上海加盟美影厂。1958年,由钱家骏导演的《一副僮锦》长达60分钟,本片于1960年获第十二届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自美影厂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中国动画迎来了它的第一次创作高峰,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1961年春,在美影厂的一次创作会议上,又重提当年万氏兄弟筹拍的《大闹天宫》,经过反复论证,决定由大万挂帅拍摄彩有声长片 (万籁鸣和唐澄导演《大闹天宫》,历经四年完成的鸿篇巨作把民族风格推向了极致。)70年代末,《大闹天宫》通过电影节等渠道在欧洲各国放映,并先后荣获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第二十二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厄瓜多尔第五届基多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腊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中国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
这一时期还有张松林导演的《没头脑和不高兴》、钱运达导演的《草原英雄小妹》、华君武编剧、王树忱导演的《黄金梦》等动画片,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截至“”前夕,我国共有15部影片在国际影坛荣获21项殊荣,开创并发扬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形成了独具特的“中国动画学派”。
(三)中国动画片发展的第二个繁荣时期以及大规模发展时期
1第二个繁荣时期
中国动漫发展史1976~1989年是中国动画片第二个繁荣时期。1978年,中国迈出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动画产业逐渐进入了第二次繁荣时期。动画短片的创作也进入了个高峰期。《画廊一夜》《哪吒闹海》《雪孩子》《三个和尚》《九鹿》《鹿玲》《鹬蚌相争》《山水情》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这一时期的优秀动画影片还有《狐狸打猎人》、《我的朋友小海豚》《猴子捞月》《南郭先生》《天书奇谭》《蝴蝶泉》《火童》《金猴降妖》《草人》《夹子救鹿》《女娲补天》《不射之射》等。此外,我国这一时期开始生产电视动画系列片,也产生了一批深受大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如《葫芦兄弟》《邋遢大王奇遇记》《黑猫警长》《阿凡提的故事》。
2 大规模发展时期
进入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大,中国动画片取得了大规模的发展。传统的独立生产力方式渐渐终止,数字生产手段取代了以往的手工绘制方式,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国产动画从影院动画艺术短片唱主角,转向了电视动画大型化、连续化、系列化的国际潮流,并形成
了从策划、创作、传播到系列产品开发的全新“大动画体系”概念,从而推动了动画业的发展。
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动画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商业动画片,形成几个具有较强原创性和制作能力的大型公司,使中国动画走出国门,并积极开发相应的动画衍生产品。商业动画片和艺术动画短片齐头并进,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中国动画才能继续健康发展,再续曾经的辉煌。
2001—2002年有一批作品问世。如:《回想》《谁的丈夫离得最远》《诚信漂流记》《大梦敦煌》《黑猫》《射线》《塘》等。电脑动画和网络媒体动画飞速发展。电视系列片《蓝猫淘气3000问》全部通过电脑完成制作,2001年推出的《小虎斑斑》是中国第一部全三维制作的动画片。各种动漫网站十分活跃,尤其Flash动画,已在青年学生和动画爱好者中流行开来。动漫创作和展播活动十分踊跃 。
三 中国动画的艺术风格以及代表作品
(一)模仿迪斯尼动画开始蹒跚学步
在中国电影史上有一类电影鲜被提及,那就是中国的动画影片。从1926年万氏兄弟的《大闹画室》开始,中国的动画影片的发展历程是有迹可寻的。它从模仿迪斯尼的创作风格开始蹒跚学步——“《大闹画室》《一封书信寄回来》《纸人捣乱记》是中国美术电影萌芽时期最早摄制的三部动画片。这三部动画片都是仿效当时欧美动画片的风格和样式,采用真人与动画结合的方法制作的。”(在1941年万氏兄弟创作的《铁扇公主》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孙悟空的形象塑造明显被打上了米老鼠印记。)建国初期中国的动画影片在“技法上主要是向前苏联动画学习……”,以至于在1956年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虽然中国的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首次在国际上获了大奖,可是却被评委们误认为是苏联的作品。这一次打击让立志于中国动画影片创作的工作者们开始警醒、反思。他们开始意识到“动画这种舶来品只有输入本民族的血液,发展自己的民族风格,才能彻底摆脱西方影响,在世界动画电影长廊中占据一席之地”。从此以后,中国的动画学派开始了艰难的跋涉。
(二)具有中国风格的剪纸片、折纸片崭露头角
20世纪60年代,中国动画逐步摸索出了一套本国独有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动画类型。
1956年,万氏三兄弟之一的万古蟾受内地动画电影创作发展的感染以及政府对动画事业重视
的感召,从香港返回上海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他要实现早就产生过的一个设想—拍摄剪纸动画片。这一想法与当时美影厂要大力发展民族风格动画片的想法不谋而合,立即得到时任美影厂厂长的特伟的大力支持。1957年初,万古蟾带领陈正鸿、詹同、刘凤展、谢友根、车慧及杜春甫、胡进庆等组成剪纸片试验小组,开始筹拍剪纸片,他们第一次试拍没有成功,操纵时人物没有定位,所以拍出的人物动作很抖动。1958年初,开始第二次试拍,艺术家汲取了中国皮影艺术和民间窗花,剪纸等艺术特,创造处第一批美术片的剪纸人物。他们用木条钉出剪纸片摄影架,自制照明灯。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猪八戒吃西瓜》这部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终于在1958年9月试制成功,从此中国动画片又诞生了一个新品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