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思路都很清晰易懂,至于政治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进行散文欣赏,着重赏析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初三学生已阅读了《荔枝蜜》,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三、设计理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因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主动提问,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与交流。
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学习需要自主建构,自主建构需要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首先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白杨树的直观形象,配合课文朗诵,刺激
学生视觉和听觉器官,激情导趣,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的动机。再从网上下载某种植物的形象,引发学生的联想力,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自觉、主动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教学设计
课题 | 《白杨礼赞》(第三四课时) | 授课 时间 | 设计者 | 赵云霞 | ||||||||||
教授者 | 赵云霞 | |||||||||||||
学科 | 语文 | 汉语我爱你授课班级 | 九(1、4) | 授课时数 | 四课时 | 课 型 | 新课 | |||||||
三 维 目 标 | 知识目标 | 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理清结构层次。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理解象征、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 ||||||||||||
能力目标 | 1、 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 | |||||||||||||
情感目标 | 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 |||||||||||||
教学 重点 | 1、 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理解象征、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3、在记叙中抒情。 | |||||||||||||
教学 难点 | 1、出线索,理清结构。 2、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 | |||||||||||||
教学 方法 | 1.诵读法 2.质疑法 3.鉴赏法 4、点拨与探究结合法。 | |||||||||||||
教学 资源 | 录音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调整与思考 | ||||||||||||
教 学 过 程 | 一、探究学习第一至三部分 赞美老师的名言佳句1.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 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2.提问: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利率怎么算3.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 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4.在第三部分中出体现白杨树外形、彩,风格的词。思考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明确: 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 彩:“银”“淡青”; | 学生浏览课文思考回答 学生批注 学生思考回答 新新魔塔攻略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批注 学生勾画相关内容 学生批注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调整与思考 | ||||||||||||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 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 最关键、最重要的词:“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含义: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5、教师小结 iphone有什么好玩的游戏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写高原景,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从远视哨兵似 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 前面,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自身的“形美”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作了探究。下面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排比、反问连用句。 二、探究学习第一至三部分 1.阅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句法有何变化。 明确: 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句法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 (2)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教师明确: 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3)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4)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教师明确: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 (1)“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榆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2)“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视民众”(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明确: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3.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三、总结 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 | 学生批注 学生分组完成 学生勾画 学生批注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听讲批注 学生思考 学生听讲批注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批注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批注 学生思考 学生批注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批注 学生思考 学生批注 学生听讲批注 | ||||||||||||
作 业 | 熟读课文完成配套练习 | |||||||||||||
板 书 设 计 | 1、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作者简介。 2、介绍“象征”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3、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 4、梳理篇章结构 干 笔直 5、 西北军民精神 坚强斗争 力争上游 不折不饶 向上发展 倔强挺立 气魄 对党的100岁生日祝福语枝 靠拢 皮 光泽 叶 向上 形象 白杨礼赞 6、 | |||||||||||||
教 学 反思 | 通过对《白杨礼赞》的教学,我获得如下启示: (一)散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熟悉写作背景,茅盾同志赴延安是1940年6月于西安遇见朱德总司令,搭他的车到延安的。回重庆后于1943年写作《白杨礼赞》。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当时重庆甚至全国范围内,国民党反动派势力消极抗日,茅盾同志去延安之行亲眼目睹了西北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抗战,多次粉粹日寇的“扫荡”。作者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因此写了这篇文章,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情地歌颂他们。 (二)散文教学一定要紧扣“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线索是结构的核心,线索住不住,结构就理不清。作者一喟三叹,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不平凡”三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也就是散文的“神”,围绕“神”来写“形”,作者从三个不同侧面分别叙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这样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完美呈现。 (三)散文教学一定要关注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是本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突破课文的难点,讲清课文的重点。文章的第2、3段是教学难点,即写白杨树为什么先写高原的景象,这样写可以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白杨树的形象,欲扬先抑,为下文褒扬张本。文章的第5、7段是教学重点。第5段从白杨树的形象、气魄上描绘白杨树旺盛、坚强的风貌。第7段把白杨树人格化。白杨树伟岸、正直、质朴、严肃,这就肯定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至此,学生便非常明确地看出写白杨树的意义远不止是写“树”了,而是的是“人”,是“地方的抗日军民”,这种把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事物的写法就叫“象征”。陈毅同志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就用到了象征,小学课文《井冈翠竹》也用到了象征,象征是散文创作的一种主要手法。 结束语 古人云“教学相长焉”,说的是“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名篇,所学到的方法多多;写反思,所悟出的启示多多。古人又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学”与“思”要互相结合。我坚信,“教”、“学”、“思”三者结合,一定能使教学水平达到一个新的角度。我,在路上。 |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