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定理
1:梅涅劳斯定理
秦九韶著作
简介  梅涅劳斯(Menelaus)定理(简称梅氏定理)是由古希腊数学家梅涅劳斯首先证明的。它指出:如果一条直线与△ABC的三边AB、BC、CA或其延长线交于F、D、E点,那么(AF/FB)×(BD/DC)×(CE/EA)=1。   或:设X、Y、Z分别在△ABC的BC、CA、AB所在直线上,则X、Y、Z共线的充要条件是(AZ/ZB)*(BX/XC)*(CY/YA)=1 证明一:  过点A作AG∥BC交DF的延长线于G,   则AF/FB=AG/BD , BD/DC=BD/DC , CE/EA=DC/AG。   三式相乘得:(AF/FB)×(BD/DC)×(CE/EA)=(AG/BD)×(BD/DC)×(DC/AG)=1 证明二:  过点C作CP∥DF交AB于P,则BD/DC=FB/PF,CE/EA=PF/AF   所以有AF/FB×BD/DC×CE/EA=AF/FB×FB/PF×PF/AF=1   它的逆定理也成立:若有三点F、D、E分别在△ABC的边AB、BC、CA或其延长线上,且满足(AF/FB)×(BD/DC)×(CE/EA)=1,则F、D、E三点共线。利用这个逆定理,可以判断三点共线。    梅涅劳斯(Menelaus)定理证明三:  过ABC三点向三边引垂线AA'BB'CC',   所以AD:DB=AA':BB',BE:EC=BB':CC',CF:FA=CC':AA'   所以(AF/FB)×(BD/DC)×(CE/EA)=1 证明四:  连接BF。   (AD:DB)·(BE:EC)·(CF:FA)   =(S△ADF:S△BDF)·(S△BEF:S△CEF)·(S△BCF:S△BAF)   =(S△ADF:S△BDF)·(S△BDF:S△CDF)·(S△CDF:S△ADF)   =1   此外,用定比分点定义该定理可使其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ABC的三边BC、CA、AB或其延长线上分别取L、M、N三点,又分比是λ=BL/LC、μ=CM/MA、ν=AN/NB。于是L、M、N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是λμν=1。    第一角元形式的梅涅劳斯定理   
如图:若E,F,D三点共线,则   (sin∠ACF/sin∠FCB)(sin∠BAD/sin∠DAC)(sin∠CBA/sin∠ABE)=1   即图中的蓝角正弦值之积等于红角正弦值之积   该形式的梅涅劳斯定理也很实用   第二角元形式的梅涅劳斯定理   在平面上任取一点O,且EDF共线,则(sin∠AOF/sin∠FOB)(sin∠BOD/sin∠DOC)(sin∠COA/sin∠AOE)=1。(O不与点A、B、C重合) [编辑本段]记忆  ABC为三个顶点,DEF为三个分点   (AF/FB)×(BD/DC)×(CE/EA)=1   (顶到分/分到顶)*(顶到分/分到顶)*(顶到分/分到顶)=1   空间感好的人可以这么记:(上1/下1)*(整/右)*(下2/上2)=1    [编辑本段]实际应用  为了说明问题,并给大家一个深刻印象,我们假定图中的A、B、C、D、E、F是六个旅游景点,各景点之间有公路相连。我们乘直升机飞到这些景点的上空,然后选择其中的任意一个景点降落。我们换乘汽车沿公路去每一个景点游玩,最后回到出发点,直升机就停在那里等待我们回去。   我们不必考虑怎样走路程最短,只要求必须“
游历”了所有的景点。只“路过”而不停留观赏的景点,不能算是“
游历”。   例如直升机降落在A点,我们从A点出发,“游历”了其它五个字母所代表的景点后,最终还要回到出发点A。   另外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同一直线上的三个景点,必须连续游过之后,才能变更到其它直线上的景点。   从A点出发的旅游方案共有四种,下面逐一说明:   方案 ① ——从A经过B(不停留)到F(停留),再返回B(停留),再到D(停留),之后经过B(不停留)到C(停留),再到E(停留),最后从E经过C(不停留)回到出发点A。   按照这个方案,可以写出关系式:   (AF:F
B)*(BD:DC)*(CE:EA)=1。   现在,您知道应该怎样写“梅涅劳斯定理”的公式了吧。   从A点出发的旅游方案还有:   方案 ② ——可以简记为:A→B→F→D→E→C→A,由此可写出以下公式:   (AB:BF)*(FD:DE)*(EC:CA)=1。从A出发还可以向“C”方向走,于是有:   方案 ③ —— A→C→E→D→F→B→A,由此可写出公式:   (AC:CE)*(ED:DF)*(FB:BA)=1。 从A出发还有最后一个方案:   方案 ④ —— A→E→C→D→B→F→A,由此写出公式:   (AE:EC)*(CD:DB)*(BF:FA)=1。   我们的直升机还可以选择在B、C、D、E、F任一点降落,因此就有了图中的另外一些公式。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公式中包含了四项因式,而不是“梅涅劳斯定理”中的三项。当直升机降落在B点时,就会有四项因式。而在C点和F点,既会有三项的公式,也会有四项的公式。公式为四项时,有的景点会游览了两次。   不知道梅涅劳斯当年是否也是这样想的,只是列出了一两个典型的公式给我们看看。   还可以从逆时针来看,从第一个顶点到逆时针的第一个交点比上到下一个顶点的距离,以此类推,可得到三个比例,它们的乘积为1.   现在是否可以说,我们对梅涅劳斯定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呢。那些复杂的相除相乘的关系式,不会再写错或是记不住吧。
2:塞瓦定理
简介 
塞瓦(Giovanni Ceva,1648~1734)意大利水利工程师,数学家。塞瓦定理载于塞瓦于1678年发表的《直线论》一书,也有书中说塞瓦定理是塞瓦重新发现。
[编辑本段]具体内容
  塞瓦定理
  在△ABC内任取一点O,
  直线AO、BO、CO分别交对边于D、E、F,则 (BD/DC)*(CE/EA)*(AF/FB)=1
  证法简介
  (Ⅰ)本题可利用梅涅劳斯定理证明:
  ∵△ADC被直线BOE所截,
  ∴ (CB/BD)*(DO/OA)*(AE/EC)=1 ①
  而由△ABD被直线COF所截
,∴ (BC/CD)*(DO/OA)*(AF/FB)=1②
  ②÷①:即得:(BD/DC)*(CE/EA)*(AF/FB)=1
  (Ⅱ)也可以利用面积关系证明
  ∵BD/DC=S△ABD/S△ACD=S△BOD/S△COD=(S△ABD-S△BOD)/(S△ACD-S△COD)=S△AOB/S△AOC ③
  同理 CE/EA=S△BOC/ S△AOB ④ AF/FB=S△AOC/S△BOC ⑤
  ③×④×⑤得BD/DC*CE/EA*AF/FB=1
  利用塞瓦定理证明三角形三条高线必交于一点:
  设三边AB、BC、AC的垂足分别为D、E、F,
  根据塞瓦定理逆定理,因为(AD:DB)*(BE:EC)*(CF:FA)=[(CD*ctgA)/[(CD*ctgB)]*[(AE*ctgB)/(AE*ctgC)]*[(BF*ctgC)/[(BF*ctgA)]=1,所以三条高CD、AE、BF交于一点。
  可用塞瓦定理证明的其他定理;
  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一点(重心):如图5 D , E分别为BC , AC 中点 所以BD=DC AE=EC 所以BD/DC=1 CE/EA=1
  且因为AF=BF 所以 AF/FB必等于1 所以AF=FB 所以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此外,可用定比分点来定义塞瓦定理:
  在△ABC的三边BC、CA、AB或其延长线上分别取L、M、N三点,又分比是λ=BL/LC、μ=CM/MA、ν=AN/NB。于是AL、BM、CN三线交于一点的充要条件是λμν=1。(注意与梅涅劳斯定理相区分,那里是λμν=-1)
[编辑本段]塞瓦定理推论
  1.设E是△ABD内任意一点,AE、BE、DE分别交对边于C、G、F,则(BD/BC)*(CE/AE)*(GA/DG)=1
  因为(BC/CD)*(DG/GA)*(AF/FB)=1,(塞瓦定理)所以 (BD/CD)*(CE/AE)*(AF/FB)=K(K为未知参数)且(BD/BC)*(CE/AE)*(GA/DG)=K(K为未知参数)又由梅涅劳斯定理得:(BD/CD)*(CE/AE)*(AF/FB)=1
  所以(BD/BC)*(CE/AE)*(GA/DG)=1
  2.塞瓦定理角元形式
  AD,BE,CF交于一点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sin∠BAD/sin∠DAC)*(sin∠ACF/sin∠FCB)*(sin∠CBE/sin∠EBA)=1
  由正弦定理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易证
  3.如图,对于圆周上顺次6点A,B,C,D,E,F,直线AD,BE,CF交于一点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B/BC)*(CD/DE)*(EF/FA)=1
由塞瓦定理的角元形式,正弦定理及圆弦长与所对圆周角关系易证。
  4.还能利用塞瓦定理证三角形三条高交于一点
  设三边AB、BC、AC的垂足分别为D、E、F,根据塞瓦定理逆定 理,因为(AD:DB)*(BE:EC)*(CF:FA)=[(CD*ctgA)/[(CD*ctgB)]*[(AE*ctgB)/(AE*ctgC)]*[(BF*ctgC)/[(AE*ctgB)]=1,所以三条高CD、AE、BF交于一点。
3:海伦公式
原理简介  海伦公式又译作希伦公式、海龙公式、希罗公式、海伦-秦九韶公式,传说是古代的叙拉古国王 希伦
(Heron,也称海龙)二世发现的公式,利用三角形的三条边长来求取三角形面积。但根据Morris Kline在1908年出版的著作考证,这条公式其实是阿基米德所发现,以托希伦二世的名发表(未查证)。 我国宋代的数
学家秦九韶也提出了“三斜求积术”,它与海伦公式基本一样。
  假设有一个三角形,边长分别为a、b、c,三角形的面积S可由以下公式求得
  S=√[p(p-a)(p-b)(p-c)]
  而公式里的p为半周长:
  p=(a+b+c)/2
  ——————————————————————————————————————————————
  注1:"Metrica"(《度量论》)手抄本中用s作为半周长,所以
  S=√[p(p-a)(p-b)(p-c)] 和S=√[s(s-a)(s-b)(s-c)]两种写法都是可以的,但多用p作为半周长。
  ——————————————————————————————————————————————
  由于任何n边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n-2个三角形,所以海伦公式可以用作求多边形面积的公式。比如说测量土地的面积的时候,不用测三角形的高,只需测两点间的距离,就可以方便地导出答案。
[编辑本段]证明过程证明(1)
  与海伦在他的著作"Metrica"(《度量论》)中的原始证明不同,在此我们用三角公式和公式变形来证明。设三角形的三边a、b、c的对角分别为A、B、C,则余弦定理为
  cosC = (a^2+b^2-c^2)/2ab
  S=1/2*ab*sinC
  =1/2*ab*√(1-cos^2 C)
  =1/2*ab*√[1-(a^2+b^2-c^2)^2/4a^2*b^2]
  =1/4*√[4a^2*b^2-(a^2+b^2-c^2)^2]
  =1/4*√[(2ab+a^2+b^2-c^2)(2ab-a^2-b^2+c^2)]
  =1/4*√[(a+b)^2-c^2][c^2-(a-b)^2]
  =1/4*√[(a+b+c)(a+b-c)(a-b+c)(-a+b+c)]
  设p=(a+b+c)/2
  则p=(a+b+c)/2, p-a=(-a+b+c)/2, p-b=(a-b+c)/2,p-c=(a+b-c)/2,
  上式=√[(a+b+c)(a+b-c)(a-b+c)(-a+b+c)/16]
  =√[p(p-a)(p-b)(p-c)]
  所以,三角形ABC面积S=√[p(p-a)(p-b)(p-c)]
证明(2)
  我国宋代的数学家秦九韶也提出了“三斜求积术”。它与海伦公式基本一样,其实在《九章算术》中,已
经有求三角形公式“底乘高的一半”,在实际丈量土地面积时,由于土地的面积并不是的三角形,要出它来并非易事。所以他们想到了三角形的三条边。如果这样做求三角形的面积也就方便多了。但是怎样根据三边的长度来求三角形的面积?直到南宋,我国著名的数学家秦九韶提出了“三斜求积术”。
  秦九韶他把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称为小斜、中斜和大斜。“术”即方法。三斜求积术就是用小斜平方加上大斜平方,送到斜平方,取相减后余数的一半,自乘而得一个数小斜平方乘以大斜平方,送到上面得到的那个。相减后余数被4除冯所得的数作为“实”,作1作为“隅”,开平方后即得面积。
  所谓“实”、“隅”指的是,在
方程px 2=qk,p为“隅”,q为“实”。以△、a,b,c表示三角形面积、大斜、中斜、小斜,所以
  q=1/4[c 2a 2-(c%| 2+a 2-b 2/2) 2]
  当P=1时,△ 2=q,
  S△=√{1/4[c 2a 2-(c 2+a 2-b 2/2) 2]}
  因式分解
  1/16[(c+a) 2-b 2][b 2-(c-a) 2]
  =1/16(c+a+b)(c+a-b)(b+c-a)(b-c+a)
  =1/8S(c+a+b-2b)(b+c+a-2a)(b+a+c-2c)
  =p(p-a)(p-b)(p-c)
  由此可得:
  S△=√[p(p-a)(p-b)(p-c)]
  其中p=1/2(a+b+c)
  这与海伦公式完全一致,所以这一公式也被称为“海伦-秦九韶公式”。
  S=c/2*根号下a^-{(a^-b^+c^)/2c}^ .其中c>b>a.
  根据海伦公式,我们可以将其继续推广至四边形的面积运算。如下题:
  已知四边形ABCD为圆的内接四边形,且AB=BC=4,CD=2,DA=6,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这里用海伦公式的推广
  S圆内接四边形= 根号下(p-a)(p-b)(p-c)(p-d) (其中p为周长一半,a,b,c,d,为4边)
  代入解得s=8√ 3
[编辑本段]推广
  关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解题中主要应用的有:
  设△ABC中,a、b、c分别为角A、B、C的对边,ha为a边上的高,R、r分别为△ABC外接圆、内切圆的半径,p = (a+b+c)/2,则
  S△ABC
  =1/2 aha
  =1/2 ab×sinC
  =1/2 r p
  = 2R2sinAsinBsinC
  = √[p(p-a)(p-b)(p-c)]
  其中,S△ABC =√[p(p-a)(p-b)(p-c)] 就是著名的海伦公式,在希腊数学家海伦的著作《测地术》中有记载。
[编辑本段]海伦公式在解题中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一、 海伦公式的证明
  证一 勾股定理
  如右图
勾股定理证明海伦公式
  证二:斯氏定理
  如右图。
斯氏定理证明海伦公式
证三:余弦定理
  分析:由变形② S = 可知,运用余弦定理 c2 = a2 + b2 -2abcosC 对其进行证明。
  证明:要证明S =
  则要证S =
  =
  = ab×sinC
  此时S = ab×sinC/2为三角形计算公式,故得证。
  证四:恒等式
恒等式证明(1) 恒等式证明(2)
证五:半角定理
  ∵由证一,x = = -c = p-c
  y = = -a = p-a
  z = = -b = p-b
  ∴ r3 = ∴ r =
  ∴S△ABC = r·p = 故得证。
二、 海伦公式的推广
  由于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计算四边形的面积,所以需要对海伦公式进行推广。由于三角形内接于圆,所以猜想海伦公式的推广为:在任意内接与圆的四边形ABCD中,设p= ,则S四边形=
  现根据猜想进行证明。
  证明:如图,延长DA,CB交于点E。
  设EA = e EB = f
  ∵∠1+∠2 =180○ ∠2+∠3 =180○
  ∴∠1 =∠3 ∴△EAB~△ECD
  ∴ = = =
  解得: e = ① f = ②
  由于S四边形ABCD = S△EAB
  将①,②跟b = 代入公式变形④,得:
  ∴S四边形ABCD =
  所以,海伦公式的推广得证。
[编辑本段]例题:
  如图,四边
形ABCD内接于圆O中,SABCD = ,AD = 1,AB = 1, CD = 2.
  求:四边形可能为等腰梯形。
  解:设BC = x
  由海伦公式的推广,得:
  (4-x)(2+x)2 =27
  x4-12x2-16x+27 = 0
  x2(x2—1)-11x(x-1)-27(x-1) = 0
  (x-1)(x3+x2-11x-27) = 0
  x = 1或x3+x2-11x-27 = 0
  当x = 1时,AD = BC = 1
  ∴ 四边形可能为等腰梯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