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数学史资料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涉县原曲中学江永志056405
面对高速发展的21世纪,中国将迎接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而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生的价值观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也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健康的爱国思想,以面对未来带给我们的各种挑战,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首先,发掘数学史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家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振奋中华民族精神。
以勤劳、智慧著称于世的我国,在古代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数学家,为推动世界数学发展做出了彪炳千古的贡献,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学生只知阿基米德、牛顿、高斯等国外数学家及中国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等。因而在学习数学时容易产生一些误解,认为数学是学习外国的东西,认为数学不如外国,认为中国只是有几首好诗,几篇好文章。怎样帮助学生走出思想误区,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呢?针对这种情况,应结合数学教学,大力宣传我国数学发展史,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成就。例如在讲《幂》一节中,告诉学生:求高次幂的正根法早在中国古代北宋时期贾宪就提出算法,而且要比欧洲数学家霍纳的结论早七百多年;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时,向学生介绍宋代数学家秦九韶,1247年写
的著作《数学九章》。在中世纪数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方,其书中求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西方数学家1819年才发表;当讲到“圆”一章时,介绍南北朝祖冲之,求出∏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而外国数学家获得同
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许多外国数学家建议把∏叫做“祖率”。此外还可以结合数学内容,给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专著《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算学启蒙》、《四元玉鉴》等等,在世界数学史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样学生对我国古代数学成果有了清
晰的认识和了解,不仅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也油然而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其次,用中国古代数学家的生平事迹,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在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科学史上,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数学家,他们不仅为中国和世界数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也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平时教师应注意收集和整理一些数学家的生平史料。
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发现一些学生,怕苦怕累,意志不坚强,碰到困难打退堂鼓,这时,在课堂上就有意
识地讲古代南北朝的祖冲之,当时数学家刘徽利用“割圆术”算出∏=3.14,所谓“割圆术”就是在圆内画个正六边形,其边长等于半径,再分72边形,用勾股定理求每边长,然后再分24、48边形,但刘徽只得到96边形,算出
∏=3.14,祖冲之用了十几天才算到96边,但没有停止一直算到24567边形,得出圆周率,介于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那需要多少时间,计算多少次,花费多少功夫,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以此故事来激励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在教学中常碰到一些同学家庭条件不太好,认为不如早点打工挣
钱,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远大理想。秦九韶著作
此时,可以给学生讲现代数学家,华罗庚的例子:华罗庚,1924年初中毕业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但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刻苦自修数学,后任教清华大学,他的许多证明和著作,在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为中国乃至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华罗庚的事例不正好可以给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做榜样吗?
针对现在许多学生,认为爱国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更有甚者向往出国留学并留在国外不回国。
此时可以举现代数学家苏步青的例子:苏步青少时家境清贫,上初中时并没有明确人生目标,初三一节
课改变了苏老先生的一生。当时一位海归数学老师说:“当
今世界,弱肉强食,中华亡国的危险迫在眉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这一席话给苏步青的思想注入了兴奋剂,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并立下“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从此奋力学习终成中外闻名的数学家。当时日本一个大学以优厚条件想聘苏老师,苏老毅然回国,回国后条件很艰苦,面对困境,苏老的回答是“吃苦算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赤子之心。由此看来,学数学、报祖国是每一个中学生都应立下的志向。
相信通过这几方面的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