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生字的字量、字种研究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幼童到了学习年龄走进学堂的第一要事就是识字。多识字,能为后续的阅读和写作扫清障碍。我国唐宋时期开始重视蒙童的识字教育,出现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教材。清末的教育改革与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的兴起,为识字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拟依托现存比较完整的三套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即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1904年初版,下文简称《最新》)、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出版的《初等小学国文课本》(1906年初版,下文简称《初等》)、会文学社出版的《女子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1910年初版,下文简称《女子》),对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生字的字量、字种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其他版本的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从一个侧面初步描绘清末初等小学识字教育的概貌。
一、清末三套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生字量
(一)生字总量
《最新》生字总量最高,为3446字。《女子》生字总量最低,为2034字。《初等》全书生字总量为2310字。*《最新》生字总量比《女子》多1412字,比《初等》多1136字。
(二)学年生字量
《最新》学年生字量差异大,第一学年最高,为977字,第五学年最低,为446字;《女子》学年生字量差异不如《最新》显著,第二学年最高,为748字,第三学年最低,为618字;《初等》学年生字量第二学年最高,为738字,第一学年最低,为491字。详见表1。
*《最新》字量分析涉及全书十册。《女子》全书共八册,由于七、八两册生字未单列,所以本研究只统计前六册的生字量。《初等》生字量分析涉及全书八册。
比较三套教科书的学年生字量,我们可以发现:《最新》第一至第四学年的学年生字量均超其他的教科书。三套教科书学年生字量相差最大的是第一学年,这一学年,《最新》生字量比《初等》多486字。
(三)分册生字量
分册生字量差异较大的是《最新》,第二册生字量最高,为518字,第九册生字量最低,为219字,最高与最低之间相差299字。《女子》各册生字量分布较均衡,都在300—400字之间。《初等》分册生字量的峰值出现在第四册,为375字,比最低的第一册高184字。详见表2。
《最新》与《女子》分册生字量分布总体呈下降趋势,低年级生字量高,高年级生字量低。《初等》分册生字量呈波浪式,前四册一波,后四册另一波。第一波最高值在第四册,
第二波最高值在第七册。
(四)单课平均生字量
《最新》每册60课,全书共600课,平均每课5.7个生字;《女子》每册60课,全书共360课,平均每课5.7个生字;《初等》前四册每册54课,后四册每册36课,全书共360课,每课平均6.4个生字。《初等》单课平均生字量最高,《女子》和《最新》单课平均生字量差异不大。
二、清末三套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生字字种
(一)生字总字种数
三套教科书的生字总字种数情况与总字量情况相似。《最新》全书生字总字种数最高,为3289字。《女子》全书总字种数最低,为1977字。《初等》居于两者之间,全书生字总字种数2033字。《最新》的生字字种数比《女子》多1312字,比《初等》多1256字。
(二)重复字种
《最新》中,“日、水、井、少、中、分、长、雨”等139个字2次作为生字出现,“行、食、比、从、属、恶、华、累、会”9个字3次作为生字出现。“和、被、勤、义、画、易、少、夫”等57个字在《女子》中2次作为生字出现。《初等》的重复字种数最多。“板、哭、书、面、久、斜、游、表”等251个字2次作为生字出现,“鸣、便、险、尔、士、品、转、巨、蒙、攘、延、倡、注”13个字3次作为生字出现。
什么书中毛病最多 (三)共用字种
“天、哥、草、壁、上、下、树、忽”等1128个字在三套教科书均作为生字出现,占《最新》生字总字种数的34.3%,占《女子》生字总字种数的57.1%,占《初等》生字总字种数的55.5%。
三、清末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生字选编原则
清末的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现存多套,但大多有缺失,不完整。一些教科书在“编辑大意”或“例言”中对如何选用和编排生字进行了简略的说明。根据这些编辑大意、例言和课文中生字呈现的具体状况,我们大致归纳了清末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生字选编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简单原则
多套教科书强调要选简单的字,不选深僻的字。如《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认为当时的训蒙教材大多存在“深僻之字,不易认识”“笔画太繁,不易认识”“介字、连字、助字难于讲解”等毛病,所以编辑者主张“深僻字不列入”“介字、连字、助字虽不可省,然仍以易于讲解者为限”。
(二)容易原则
容易原则实际上涉及学习的可接受性,怎么让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是教科书编辑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有的教科书主张将生字放入谈话体短文中,以利于学习。例如,丁宝书等人在《初等小学国文读本》中指出:谈话体较易领会,是卷多半用谈话体,或为自述之口吻,或为从旁之询诘,既便于指示,亦易于听受。加上插图也是化难为易的重要手段。戴克敦在《简明国文教科书》第一册例言中指出:第一课至第六课皆取言文一致之字,每字均加图画,俾儿童见其图,知其音与义,即未加教授,亦自明。
(三)熟悉原则
选择与儿童经验密切相关的、与儿童熟悉的生活内容与生活场景密切相关的生字编入教科书,是清末初等小学教科书的常见做法。如《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在第一册编辑大意中指出:根据就学时期,顺序排列花草事物,使儿童易于随时实验;多选与学堂事物、游戏有关的生字,以易于生字的学习。
(四)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是儿童学习的规律。清末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一般由单字起步,在识单字的同时
开始联字成词,联字成短语、句子,再由句子组成一篇篇的小短文。一些教科书指出,起始年级要选最简单、笔画最少的字,再逐步加深。如戴克敦主编的《简明国文教科书》在第一册例言中指出:第一课限三画,第二课限四画,第三课限六画,第四课限七画,第五课限九画,第六课至二十五课限十二画,全书至少限十六画。
(五)跨科原则
清末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编排时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生字选编上强调各科用字的统一,即考虑所用之字在科际间的联系,所选的字应当是各科已有之熟字。如丁宝书等人在《初等小学国文读本》中指出:各科互相联络,如本卷之数字,以次遁进,适合算术教授之顺序。百千等字,算术尚未及者,概不揽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