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20高考作文技法:语文:2020高考作文技法:历史文化名人的深度人生孔子
孔子,对每个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甚而有点熟悉。他是圣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个知识渊博精奥而又诲人不倦的教师。我与孔子有两千五百余年的时间距离,但孔与我们又十分贴近,他就生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或身边,并时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一月在天,月印万川,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孔子。孔子是中国文化中最大的神话,他是个完人,是个通人,是个圣人。孔子以其伟岸的历史身影和丰富的历史姿态,为考场作文提供了广泛运用的可能性。尤其在积极追求、执著理想、热爱生活等方面,孔子的例子特别典型。
●考场作文常用的孔子名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学习与思考,是学问之车的两个轮子,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知其可也。(说明:人必须诚信。)
听其言而观其行。(说明:说的好听,做的难看,这种人值得信任吗?)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说明:求学理应如此。)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足道。)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说明:孔子承认追求富贵的正当性,他说这是符合人性的,但必须以正当的手段获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明:要广泛地学习。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仁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说明:智的人,不会糊涂;仁厚的人,不会忧惧;勇敢的人,不会胆怯。)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明:如果你看不到明天将是什么样子,那么,你连今天的处境都会看不见。人,必须有远见,有预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明: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例如,你不想饿肚皮,就不要让别人饿肚皮;你不想吃亏,也就不要让别人吃亏。)
小不忍则乱大谋。(说明:忍耐是必要的。大丈夫能屈能伸。)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说明:人应该坦荡。忧虑是不要的,我们得坦然地面对现实。)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说明:这不是鼓励我们饿肚子,住茅屋。孔子的意思是,人生有比吃什么、住哪里更要紧的事。另外,孔子告诫我们,要对事情有灵敏的反应,而说话要谨慎,不要信口开河。)
德不孤,必有邻。(说明:只要你有品德,就不愁没有愿意和你共处的人。如果你缺德,就会很孤立。)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说明:自己要发达,就应使别人发达。我们不能太自私。)
君子矜而不争,而不党。(说明:我们要保持高贵,不要别人争夺什么;我们要团结别人,但不能拉帮结派。)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说明:人要有精神追求,只看到物质层面的人,精神境界卑下,人生便无多大价值。)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说明:我们要保持内心的舒坦泰然,不可骄傲。真正具有心灵力量的人,他不会虚张声势,不会盛气凌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说明:看到别人的优点,就努力学习,争取达到相同境界;见到别人不好的地方,就反思自己有无类似问题。这也是“以人为镜”的意思。)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说明:有的人只是话说得漂亮,不值得举荐他;而坏人的言论,往往也有可取之处,不能因为他是坏人,就否定人家说的话也可能正确。)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说明:人,必须有所承担。因此,人生必须有恢弘的抱负和坚定的意志。)
“孔子”在高考中的“百变”运用
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江苏卷)
【运用示例】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既将沉稳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要求以灵动如水的
“智”作为处事的基本手段。山,确定了人生的强度和高度;水,流出了人世的变幻和精彩。人生必须有坚定的原则立场所以应当沉稳如山;人生必须灵活应对世事,所以应当灵动如水。仁者决不是冥顽不灵、不知变通的人;智者也绝不是八面玲珑、圆滑世故的墙上芦苇。仁者必须有水的灵动,不惧“变化”,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智者必须有山的沉稳,有所坚持,相信人生有执著的目标。“变化”如同流水,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而理想的发展,应如沉稳的山,立足根基,坚定不移。
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全国卷3)
【运用示例】
孔子一生不得志。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更谈何放大苦。他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挫折。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孔颜乐处”,“贫贱不能移”,正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面对挫折和危局,
孔子具有何等强大的自信!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但是,你应该知道,这就是我们应对挫折必须具有的态度,当你孤苦无助时,放大痛苦,岂非更苦?
人啊,你当自助!”达观,自信,这就是自助之手,它将把我们从挫折中救拔出来!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全国卷)
【运用示例】
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人生没有固定的答案。孔子一生,热心政治,追求出仕,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然而屡次碰壁,人生理想无法实现。但孔子并不认为做官就是自己人生唯一的答案。他用心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尽心传授自己的学问,把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各种人生事业之中。他的人生,没有因为政治理想的幻灭而幻灭;他成了一位研究古代文化的大师,一位诲人不倦、传播知识的教师,一位创立儒家思想、奠定中国文化根基的圣人。他为己的人生,求得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答案。
诚信
【运用示例】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既可解释为人没有诚信就无法在社会立身,也可解释为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无法立足。“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何以得到他人的信任?对个人而言,诚信是最好的处世策略。你可能在某个时候骗得了所有的人,也可能在所有的时候骗得了某一个人,但你绝不可能在所有的时候骗得了所有的人。谎言总有被戳破的时候,而一经戳破,诚信破产,你能立得住足吗?
诚信也是治政之道。政府诚信,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人民对政府没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来。既然后果如此严重,政府还能蒙蔽人民,欺骗人民,失信于民吗?
自嘲
【运用示例】
自嘲是正宗的幽默。自嘲不是插科打诨,不是自我讥讽,而是披着幽默外衣的自我反省,是直面人生的旷达。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贡四下打听走失了的老师孔丘,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
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惫的样子好丧家之犬。”子贡到孔子后把这话告诉他,孔子笑着说:“他说的相貌,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对啊!”自嘲的孔子,浑身上下充满幽默,千百年来端坐在画像中,端坐在中国人意识深处的“大成至圣先师”的形象,绝不是孔子唯一的姿态,绝不是孔子唯一的形象。
自嘲有时是人性最智慧的表现。只有心境坦然旷达的人,幽默感才能通过自嘲显现出来。
问(孔子庄子并用)
【运用示例】
《论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圣人对不清楚的礼仪,尚且有问,况我等凡人?孔子还曾问学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足见“问”是圣人博学的途径一。
问油盐柴米的,是凡俗之人;问金钱美女的,是享乐之徒;问个人前程的,是自私之辈;问权势地位的,是功名之奴;问谁主沉浮的,是贤哲之士;独有庄子,面对无穷,发无言之问,展翅一飞,游于逍遥。
我想握住你的手(孔子庄子并用)
【运用示例】
孔子,我想握住你的手,感受你悲悯人世的苦心,感动于你救拔众生的执著;
庄子,我想握住你的手,领略你超脱名缰利锁后的自在逍遥,领悟你九万里高空俯视万丈红尘的无限惬意。
我想握住现实的人生,也想握住梦想的幻景。我要著地为人类谋求现世的幸福,也希望为自己留下一份永恒的空间,当我疲累的时候,能够在那里自由飞翔。
愿景(孔子庄子并用)
【运用示例】
孔子的愿景,是处处礼乐、处处和谐的大同世界;庄子的愿景,是处处自在、处处无待的逍遥游。他们的愿景都可谓博大,而唯有孔子的愿景才称得上伟大。他不愿一人遥遥,而愿众生幸福;他不唯独善其身,而欲兼济天下。这,正是孔子的伟大所在。独善其身最终是自私的,无论其境界,看起来有多么的圆满美好,自逍遥。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留一点空白(孔子孟子并用)
【运用示例】
空白是生命中的盲点。
我以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庄严宣誓:拒绝空白。我,生而为人,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必须奋发向上、刚健有为。
我崇拜孔子。他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有“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宣言。
我崇拜孟子。他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豪情;他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坚毅。
生在世,身为社会一员,就有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有 务做到“兼济天下”。
即使在追求中遇到困苦,我也绝不会接受空白,决不会甘愿“独善其身”。
我要将自己的脊梁化为沙漠中坚挺的胡杨,活着三百年不死,死了三百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朽。
“孔子”在“百变”运用中的拓展
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和谐
【运用示例】
追求精神境界,与对物质的追求必然矛盾吗?不。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二者完全能够辩证地统一,对立而又和谐。孔子对“道”的追求,并没有使他成为禁欲主义者,他从来没有简单地绝过物质上的享受。他并没有像后世的佛教徒那样,在一般意义上反对“富且贵”。他只是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现世生活中的孔子,不懈追求崇高的超越凡俗的“道”,同时也保持着一种有节制的世俗生活。他喜欢聆听《韶》乐而领略其至善至美精髓,也善享“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口腹之乐。他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既有精神追求又有物质享受的健康美好的人生图画!
诗意的栖居
【运用示例】
孔子一生辗转,理想不得实现,曾经被围困于陈蔡,粮断无炊,却依然弦歌不绝。他听几名弟子述志,唯独赞同曾皙“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境界。由此可见,在孔子整个理想人格或理想境界中,自在、自得、适意、畅达的生活,才是他孜孜以求的人生至境!这种自由和诗意的生存方式,类似于桃花源却不与世隔绝,虽身处困境,却心态悠然,真正实现了“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