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劣天气条件下地面测报工作的技术处理和观测方法
恶劣天气条件下地面测报工作的技术处理和观测方法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恶劣天气对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和工作的影响逐渐加大。因此,气象部门应做好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地面测报工作,将灾害性天气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不同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地面测报工作,以进一步提升地面测报质量。
关键词:恶劣天气条件  地面测报工作  观测方法
引言
地面测报工作是气象业务的基础,在气象业务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恶劣天气则是出现在大气或地面上的复杂物理现象,视程障碍现象、雷电和其他现象均属于恶劣天气现象的范畴,是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产生的。若是地面测报工作中出现恶劣天气,会使测报难度增加,进而影响观测数据的精确度。因此,测报人员应全面系统把握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以确保恶劣天气条件下地面测报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1、沙尘暴天气的观测
沙尘暴出现前大都出现扬沙天气,且随着风速的增加,能见度会进一步恶化,当水平能见度不足1000m时,记为沙尘暴开始的时间。当沙尘暴出现时需要对最小能见度进行观测和记录,记录应加方括号。每一现象出现时,每天只需要记录一个最小能见度。为了方便日数据的整理,要将本班的最小能见度在气薄-11备注。每年3-7月沙尘暴发生几率较大,例如:2009年4月16日发生的沙尘暴造成了巴楚县各行业共计240万元经济损失,沙尘暴发生时能见度降到1000米以下,特强沙尘暴能见度只有50米以下,强沙尘暴发生时往往给交通运输和农业、林果业、建筑物资等造成重大损失,给公众生活带来不便并引起呼吸道疾病,甚至造成飞机暂停起降,火车暂停运行,高速公路暂时封闭等。此时气象部门根据天气强弱及时发布沙尘暴黄、橙、红预警,并发布防御指南。
2、恶劣天气下降水的观测
若是恶劣天气条件下出现强降水,台站通常会选用翻斗式雨量传感器进行自动观测。若是主站翻斗雨量传感器有故障问题出现,需严格根据观测规范和异常记录处理方法及要求,先用备站翻斗代替。若此时称重式雨量传感器也出现故障问题,可以启用备份的翻斗式雨量传感器对降水进行采集,以此代替主站降水量。若是在降水停止后,仍旧有降水量观测数据,在
不能判断是否为滞后降水的情况下,可以将该降水量累积到降水停止的时间段内,若是滞后降水超过两个小时,可以将数据作为降水野值进行删除,并将观测备注信息提交上去。若是沿着称重式雨量传感器承水口内沿有积雪或雨凇,应及时清理到收集容器内。针对这种类型的异常数据,若是可以准确判断降水结束时间,可以将其加入到降水结束时次内,若是不能判断的,则可以将其加入到有降水量记录的最后一个时次内,并将该时次的分钟数据作为缺测进行处理。
3、恶劣天气下积雪的观测
在对积雪进行观测的过程中,可以选用自动雪深仪以对雪深进行观测,如果雪深仪故障需要人工测量。从积雪表面到地面之间的垂直深度称之为积雪深度,其单位是厘米,取其整数。结合地面观测规范中的有关规定,若是台站四周视野内的地面被雪覆盖超过一半,需对雪深进行观测;在规定的日期内,若是雪深达到或超过5cm时需对雪压进行观测。在测量积雪的过程中,需始终确保被测量地周围平坦、开阔。每次观测时至少需测量三次,求取平均值,所有内容均记入值班日记,并在MDOS平台中备注。如需人工观测时,在符合雪深观测时,每天08时开始进行测量,并在观测地的雪中垂直插入量雪尺,禁止将其直接插入土中,读数
时根据遮盖量雪尺上的刻度线进行。若观测站四周积雪面积过半,观测地段内因某些因素而没有积雪出现,应根据就近原则出最近地方的积雪,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来测量雪深。在地形的作用下,即使观测站周围达到记录积雪的标准,但却没有积雪存在,则无须测量积雪深度,但需要对这种情况进行备注说明。
4、恶劣天气条件下风向风速传感器冻结
若是主站、备份站风传感器同时出现故障问题,通常会选用便携式风向风速仪进行测量,如无此仪器则采用目测的方式来对风向风速数据进行测量,若是观测风向,会优先选用八个方向,随后确定其中一个方向进行观测,若是出现停电且风向风速计被冻结,需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一切方式来确保风向风速仪器恢复正常,如可以通过人工解冻的方式,在观测工作还没有开始之前将风向风速计上的冰霜清除干净,并确保定时装备可以正常运行;若是选用人工除冰的方式不能使风向风速仪器正常运行,可通过目测方式对风向进行观测,并记录好观测到的信息。
5、大风天气下的地面观测
大风天气受冷锋、雷暴等天气系统的影响较大,冷锋大风大都出现在锋面过境后。大风是瞬时风速达到或超过17m/s的风。若是观测地有大风天气出现,需要测报人员分别记录大风天气出现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大风天气出现时,需要观测人员测量瞬间风速,若是测出的瞬间风速高达28m/s,需第一时间发布重要天气报。在大风天气出现的过程中,观测人员应始终保持沉着冷静,并结合编报的有关规范进行相关操作,若是编报过程中出现故障问题需及时汇报给上级部门。在大风天气结束后,需对大风天气成因、影响范围、损失等现象进行调查,并详细记录在纪要栏中。
6、冰雹天气下的地面测报
冰雹属于强对流天气,其主要特点是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在观测冰雹天气的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将冰雹对应符号、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最大冰雹直径依次记录到值班日记中。若是冰雹最大直径超过10mm,需将最大冰雹的平均重量测量出来,并在值班日记中记录下来,并输入ISOS软件进行质控,纪要栏在MDOS平台中输入。针对最大冰雹平均重量的测量,可以选择称量法或者是将融化后的冰雹进行称量。因冰雹重要天气报属于不定时报,观测人员在发现之后,需在10min内拍发重要天气报;若冰雹天气出现在定
时观测前半小时内,可将其并入重要天气报作为当天的始报;若其他时间段内出现冰雹天气,可单独编发重要天气报,若冰雹直径在10mm以上,需做好续发重要天气报,冰雹天气结束需及时对其造成的损失进行记录整理。
7、大雾天气下地面测报工作
在对大雾天气进行观测的过程中,确定大雾天气出现时的最小能见度与编发电码都很容易出现错误。若是水平能见度不足1000m,观测软件中会自动记录大雾天气。在开展气象预警预报时,若是未来12h内可能有能见度小于500m的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0m、大于等于200m冰雹什么时候下并将持续,此时就需要发布大雾黄预警信号;若是预报未来6h内可能有能见度不足200m的雾,或已经有能见度大于等于50m,小于200m的雾出现,且仍将持续,此时需发布大雾橙预警信号;若是预未来2h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m的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雾并将持续,此时需发布大雾红预警信号。大雾天气过程中应根据能见度对大雾预警信号进行实时升级并及时发布,直到能见度达到了相应范围后才能予以解除。在对能见度数据进行定时观测的过程中,地面观测业务软件会自动编码大雾天气,但是却不能有效识别出现的大雾天气,观测员应根据实际天空情况,选择人工方式来修正编码,
以确保观测过程中编码的准确性以及观测结果的正确性。在大雾天气出现后,结合规范要求,需将最小能见度记录下来。若是大雾天气从夜间开始一直持续到白天,夜班观测人员需记录好夜间出现的最小能见度;对于白班观测人员来说,统计和判断的过程中需根据一天中最小能见度数据,并通过软件将白天或夜间的最小数值出来,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漏记或错记等方面的问题出现。
结论:
综上所述,恶劣天气出现时会增加地面测报工作难度,自动仪器出现故障时应严格按照地面技术规范开展人工观测,并根据各个测量仪器的具体要求和特性,结合观测站附近的天气情况信息,进而达到观测的目的和要求。为了将恶劣天气条件下的气象测报工作完成,需提前做好准备,及时对观测仪器设备进行维修和维护,还要熟练掌握观测知识,进一步提升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1]薛萍.雷雨天气条件下地面气象测报的经验与技巧[J].南方农业,2015,9(27).
[2]姚文静,史洪杰,李菊.雷雨天气条件下地面气象测报的经验与技巧[J].北京农业, 2015(9).
作者简介:刘娜(1979.07)女,汉族,江苏常熟人,本科学历,工程师,从事气象测报、预报工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