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人类星闪耀时》:壮丽的表现与伟大的虚构,充分彰显文字的力量
茨威格《⼈类星闪耀时》:壮丽的表现与伟⼤的虚构,充分彰显⽂字的⼒量
虽然我⾃⼰是学艺术的,但对于⾳乐却丝毫没有天赋,甚⾄缺乏⼀般性常识。若⾮茨威格,我可能永远不会怀着敬畏之⼼,去认真欣赏《弥赛亚》,也⽆法体会到那种神圣⽽庄严的氛围。
在《⼈类星闪耀时》中,有⼀个篇章令我读后久久不能平静。茨威格在这⼀章⾥抒写了亨德尔凭借强⼤的意志⼒战胜病魔后创作《弥赛亚》的全过程。普通话考试什么时候出结果
现在的热门专业为什么我⽤“抒写”⽽⾮“书写”?没错,茨威格既不是历史研究者,也不是理性的历史记录者。因⽽他的⽂字全部都是主观情感的抒发,⽽⾮冷冰冰地陈述。
茨威格被誉为“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我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便在于他作品中浓烈的情感因素。王国维在《⼈间词话》中引⽤尼采的话:
⼀切⽂学,余爱以⾎书者。
在我看来,《⼈类星闪耀时》中的⼗四篇历史特写,篇篇都是“以⾎书就”、饱含深情。每读⼀次都能涤荡⼼灵,给⼈以⽆穷的、奋发向上的⼒量。
剪裁的艺术
茨威格对于史料的剪裁可谓匠⼼独具,书中⼗四个历史决定性瞬间,⽆⼀不是精⼼撷取。他既让我们看到天才和英雄们是如何在关键时刻闪电般撕裂茫茫暗夜,决定了⼈类的历史及命运⾛向;同时⼜为那些因犹豫不决、错误判断⽽导致的失败和遗憾谱写挽歌。
这些篇章从内容上⼤体可分作三类,即“影响世界格局的瞬间”、“发现未知世界的瞬间”和“⼈类思想闪光的瞬间”。
茨威格认为,⼀个民族,总是在⼏百万⼈中才涌现出⼀个天才,⽽天才⼀⽣的⾼光时刻,也可能只有⼀瞬间;同理,世界总是在经历漫长的等待后,才迎来历史上的决定性瞬间,出现星闪耀的时刻。梅雨季节是几月份到几月份结束
茨威格将这些瞬间放⼤、特写,给⼈以强烈的冲击⼒和感染⼒。⽽剪裁典型史料的⽬的之⼀,我觉得是为凸显⼈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例如关于东罗马帝国覆灭的篇章,茨威格的写作从奥斯曼⼟⽿其的苏丹穆罕默德⼆世⼊⼿,最终也将拜占庭的沦陷归结为这位暴君不可捉摸的性格所致。
再如拿破仑兵败滑铁卢,茨威格认为上天在这⼀刻将命运之⼿交给了平庸之辈——那个没能在关键时刻及时驰援的格鲁希元帅。因⽽是格鲁希的平庸、不作为,不敢违背命令做出正确的决断,才导致了拿破仑的失败,影响整个欧洲乃⾄世界的命运。茨威格因⽽感叹道:
尘世间,这样的瞬间极少光顾。⽽当它降临到⼀个并不懂得如何利⽤它的⼈⾝上时,这⼀伟⼤的瞬间进⾏了可怕的复仇。
茨威格的英雄史观,由此可见⼀斑。阅读马克思,我们在校园⾥很早便接受了唯物史观,肯定⼈民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作⽤。但我要说,英雄史观或许不算客观,⽽在茨威格笔下,真的很壮观!
崇⾼与壮美
《⼈类星闪耀时》的美学特征表现为崇⾼与壮美,这也是茨威格在选择史料时有意为之。崇⾼和壮美是⽐优美更复杂
《⼈类星闪耀时》的美学特征表现为崇⾼与壮美,这也是茨威格在选择史料时有意为之。崇⾼和壮美是⽐优美更复杂也更耐⼈寻味的审美形态。因⽽在书中,茨威格不仅赞美辉煌,也谱写悲歌。
⽐较特别的⼀篇是《征战南极》,他没有为第⼀个到达南极的胜利者——挪威⼈阿蒙森作传,⽽是⽤⽣动的语⾔,记述了第⼆个到达的⼈——英国⼈斯科特的失败。⼈类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第⼀意味着全部,第⼆则意味着全⽆!
仅仅第⼆还不算,真正的悲剧是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全部5名成员,最终因为饥寒交迫、缺少物资,永远地长眠在了茫茫的冰雪之中。在茨威格的记述中,尤为悲壮的是他特别强调了斯科特的临终遗愿:
“请将这本⽇记交给我的妻⼦!”随后他⼜残忍⽽坚决地把“妻⼦”⼆字划去,改成了“遗孀。
可见茨威格眼中的英雄,不单是那种光鲜闪亮到被全⼈类顶礼膜拜的类型,还有宛若流星般瞬间划过天际的“失败者”与毁灭者——这是壮丽的毁灭,虽死犹⽣!腾讯qq
与此同出⼀辙的还有太平洋的发现者巴尔沃亚,在他⾛上断头台,刽⼦⼿⼿起⼑落之际,茨威格写道:
⼈类第⼀双同时见过环绕我们地球两⽚⼤洋的双眼永远地熄灭了神采。
这些都是⼈类历史上最伟⼤的悲剧,⽽悲剧美学的特质往往表现为壮美与崇⾼。
理想的寄托
在《西塞罗》⼀篇⾥,茨威格不仅创造了这种超乎寻常的美,并且还寄托了⾃⼰的⼼声。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家、哲学家。他反对⼀切残暴与杀戮,以及对国家法律的践踏⾏为。然⽽这个⾃由、博爱精神的捍卫者,最终却因不肯与强权妥协⽽惨遭杀害。他原本是可以逃⾛的,却⼜总是在最后关头犹豫、⽌步。茨威格于书中写道:
谁要是品尝过流亡⽣活中的绝望,谁就能体会到故⼟的温存,即便⾝陷险境,也能预知永恒的逃亡中⽣命的狼狈不堪!
若不了解作家本⼈的经历,很容易忽略这段⽂字。茨威格是奥地利犹太⼈,他在很⼤程度上视欧洲为⾃⼰的国家和故乡。同时,他的思想如其歌颂的西塞罗⼀样,拥有⼀颗博爱的⼼。他因谴责战争、反对任何形式的暴⼒⽽被纳粹驱逐到国外,过着颠沛流离的⽣活。
因此茨威格对西塞罗以⾁体的悲剧谢幕,换来精神上的不朽给予⾼度褒扬。同时⼜对罗马的独裁者恺撒遇刺后,西塞罗没能把握住机会改写历史⽽⼼怀遗憾。
表达了同样情感的篇章还有《威尔逊的失败》。茨威格认为,1919年的巴黎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若能扛住被所有⼈反对和指责的压⼒,坚持⼼中的和平理想,不作出妥协与让步,⼆战就可能避免,此后⼏⼗年的历史,乃⾄⼈类的今天,将会⼤不⼀样!为此他不⽆惋惜地写道:
⼈只要让步⼀次,就会不断让步。⼀次妥协势必导致⼀连串新的妥协。
这些篇章体现的都是⼀个反对暴⼒、热爱和平、崇尚⽂明的理想主义者的价值观。茨威格出⾝于奥地利上流社会的资产阶级家庭,他那⾼雅绝俗的⽓质同样也体现在⾃⼰的⽂字⾥。所以茨威格的书是不可以快速阅读的,因为精髓全在⼀字⼀句,字⾥⾏间浸润着丰富的情感。
那情感甚⾄带有可怕⽽强烈的煽动性。作为读者,我能感受到其中巨⼤的能量。因此在前⽂,我说茨威格不是在记录历史,他只是借助历史题材抒发主观感受。然后让读者跟随他的情绪起伏,或激昂、或沉雄、或悲壮、或深致。
伟⼤的虚构
但这⾥有个问题,就是历史究竟可不可以如此主观、甚⾄以抒情的⽅式写作?⾸先应该承认,《⼈类星闪耀时》在⽂
但这⾥有个问题,就是历史究竟可不可以如此主观、甚⾄以抒情的⽅式写作?⾸先应该承认,《⼈类星闪耀时》在⽂学成就⽅⾯是⽏庸置疑的。⽽关乎历史,或许有⼈会怀疑它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对此我说说⾃⼰的看法。
我认为茨威格撷取典型事件、放⼤历史瞬间进⾏特写,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本⾝。因为那些重要的时刻早已被铭记,茨威格只是将镜头再次对准他们,从中提取感性因素,给⼈以全新的启发。或者说他的出发点本⾝就是感性的。
因⽽实现这⼀⽬标的过程,难免会涉及到虚构。再次以我在本⽂开篇提到的《亨德尔的复活》为例,茨威格在此篇记述了亨德尔两次流泪的细节。⼀次是他的⾝体从中风中恢复后灵感枯竭时,茨威格写道:
他愤怒地吹灭蜡烛,踉跄着摸到卧室,栽倒在床上:泪⽔突然夺眶⽽出,整个⾝体在愤怒和软弱中颤抖。
第⼆次则是他决定创作《弥赛亚》时,灵感再次迸发。茨威格说亨德尔虔诚地认为这是上主赐予他的⼒量,让他思如泉涌,让他重获新⽣。原⽂写道:
泪⽔模糊了亨德尔的双眼,巨⼤的激情充满他的⾝⼼。
《弥赛亚》是亨德尔献给他信仰的上主的赞美诗,⽽《亨德尔的复活》这⼀篇章则是茨威格给亨德尔的赞美诗。但很显然,这其中情节更像⼩说,未必真实,多出⾃于茨威格的想象。
的确,在茨威格笔下,历史⼈物被重新塑造了,变得更加⽴体、鲜活、有⾎有⾁。因为他的想象符合情理,也符合⼈物性格。所以那不是苍⽩⽆⼒的臆想,⽽是伟⼤的虚构!
事实上,优秀的历史著作,从来就⽆法避免也并不避讳合理的想象。例如司马迁写《史记》,在《⾼祖本纪》和《项⽻本纪》中分别记述了⼆⼈看见秦始皇出巡时的表现。关于刘邦,司马迁写道:去新加坡需要的条件
喟然太息⽈:“嗟乎,⼤丈夫当如此也!”
⽽项⽻则是充满不屑的⼀句“彼可取⽽代也”。太史公不可能在现场看见⼆⼈的不同表现,也不可能亲⽿听见他们说了什么,因此这都是合理的想象与虚构。
历史的本质
那么历史到底是什么?我们了解历史有什么⽤?发⽣过的事还会再次发⽣吗?答案是可能会,也可能不会。所以历史没有必然性,但它却揭⽰了可能性。这便是历史对于后⼈的价值所在。
相对于事件,茨威格关注更多的是⼈!⼗四个篇章,突出的是真正⼤写的⼈。所以我不会将这本书当做正式的历史学专著阅读,⽽是更倾向于⽂学层⾯的⼈物传记。
历史的本质,⼜何尝不是⼈的本质呢?历史之所以对我们有意义,就是因为时间在变,空间在变,⼈的体也在⼀代代地改变,但⼈性的基本特征却是永恒的。因⽽以史为鉴,⼈类才能趋利避害,对当下和未来的选择不⾄盲⽬。
再谈唯物史观,历史事件本⾝客观存在,这个逻辑或许没错,但历史的传承却⼀定是主观的!不论是茨威格的特写,还是被世界公认的正史、信使本⾝。充满争议,没有定论,是历史研究的常态。⽽之所以争议,除去史料缺失外,更多的就是历史记录者的主观因素。
所以我认为历史事件不论是否真实发⽣,其当下的形态,都只能在你我⼼中。这不是唯⼼史观,⽽是历史的事实存在⽅式。
因此我认为,以⼈的尺度分析可能性,⽐追溯历史的真实性更具备现实意义。茨威格在历史事件中投⼊极⼤的主观情感、⾃我因素,这令他笔下的历史瞬间不单是冷冰冰的史实,更是⾚裸裸的⼈性。
⽂字的⼒量
因为茨威格不是历史学家,他通过作品传播的是⾃⼰的思想,承载的是⾃⼰的灵魂,⼀个热爱和平的理想主义者的灵魂。
透过这些⼈物的命运,以及关键性的历史瞬间,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茨威格⽂字的温度,和他那强烈的⾃我意识。
关于莲花的诗那些关键时刻和闪光瞬间,读之仿若⾝临其境,也是因为茨威格在写作中投⼊了真情实感。亨德尔灵感枯竭时的痛苦,茨威格必有切⾝体会;⽽灵感再次迸发,就像穿越黎明前的⿊暗,茨威格必定也曾感同⾝受。
在《越过⼤洋的第⼀次通话》结尾处,茨威格也寄托了⾃⼰的理想。当欧美穿越⼤西洋的两条海缆被同时接通后,书中原⽂写道:
⼈类以⾃⾝的创造⼒,变得像神⼀样⽆处不在。多么美好!倘若征服时间和空间的胜利,只为⼈类永久的结合效⼒!
但愿⼈类不会⼀再被致命的妄想迷惑,去摧毁这宏伟的统⼀,以他战胜⾃然的⼒量和同样的⼿段毁灭⾃⾝。
然⽽,看着精神故乡欧洲被纳粹摧残、蹂躏,这位了不起的传记作家、诗⼈斯蒂芬·茨威格,他的⼈⽂主义理想破灭了。1942年,写完⾃传《昨天的世界》后的2⽉22⽇,茨威格同第⼆任夫⼈绿蒂·阿尔特曼在流亡地⾥约热内卢的寓所内双双服毒⾃杀。其实只需再等三年,他就能看到希望。
茨威格的⼀⽣,通过他的作品,充分彰显了⽂字的⼒量。他为闪光的⼈类作传,殊不知⾃⼰也是⼀颗⽆⽐闪耀的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