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话中哪些词来源于满语?
东北话中哪些词来源于满语?
说起东北话中哪些词来源于满语,我们要从满语的本源说起。
作为东北⼈,三拍君接触过⼀些研究满语的学者和朋友,下⾯就是我对满语了解和认识的⼀个总结。
⼗年前,据统计,中国会说满语的⼈已经不到100⼈,能从事满语书⾯语译成汉⽂的不到50⼈,⽽精通书⾯语的不到20⼈。
有⼈认为满语这种落满历史灰尘的东西已⽆在这个世界存在的必要。
其实满语⽂化离我们并不远,专家说:我们现在吃的⽕锅,就是来源于为赢得作战时间,满族
骑兵在征战间歇把随⾝带的⾁和⼀些⼲粮、菜叶全放到头盔⾥,⽤⽕⼀起煮来吃”。
⼀些⽅⾔“马马虎虎”、“磨蹭”,以及如“嗯呐”(是)、“哈喇”(⾷物变味了)、“勒特”(邋遢)等,则是满汉⼤融合在语⾔上的表现。
四⼤名著中《红楼梦》⾥别有韵味的语⾔,就夹杂了⼤量的满语以及当时满⼈讲汉话的习惯。
清朝的皇帝是满族⼈,作为清朝的“国语”,当年许多条约、条⽂和秘密档案都⽤满语保存。
清朝政府为保密起见,机密⽂件多⽤满⽂,特别是清代前期康、雍、乾三朝形成的满⽂档案数量甚巨,相信⾥⾯⼀定会隐藏着秘密。
我国现存满⽂档案史料约200多万卷(册),仅⿊龙江省档案馆就有满⽂档案4.38万卷,重达60余吨。众多的珍贵史料,因为满语⼈才的缺乏⽽成为难以破译的天书。
⿊龙江三家⼦虽只是嫩江边的⼀个⼩村庄,在国内外满通古斯学界却享有盛名,被誉为满
语“活化⽯”村落。
三家⼦村位于⿊龙江省富裕县西南,距齐齐哈尔市40余公⾥。全村1071⼝⼈,65%以上是满族,因居住着计、孟、陶三⼤姓⽽得名。
据学者考证,三姓居民均为⽔师后裔,是清朝康熙年间由吉林省随⿊龙江将军萨布素驻守边疆⽽来此定居,⾄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了。
早年,由于村⾥全是满族⼈,三家⼦村居民只会满语不懂汉语。后来虽有极少数汉族、达斡尔族⼈移⼊和通婚,但移⼊的其他民族⼈也随着村民说满语。
1961年夏,内蒙古⼤学⼀调查组调查发现,村⾥⽼年⼈的满语都说得很好,中年⼈满汉两种语⾔都会。时隔25年后,当年的⽼年⼈相继故去,当年的中年⼈现在也已成了⽼年⼈,他们虽然还会说满语,但说得好的已不普遍了。
这时的中年⼈绝⼤多数能听懂满语,会话就困难了,只能说些⽇常⽣活⽤语,少年⼈都不会说满语,个别少年⼈能听懂简单的⽣活⽤语。
2006年,能够⾮常流利地说满语的仅有陶春和、孟淑静和赵凤兰3⼈,能听懂并说⼤部分满语的有15⼈。⽽这些满语掌握程度较好的⼈中,绝⼤多数在50⾄70岁之间,最⼤的已80多岁。
为什么三家⼦能较好地保存满语呢?“聚居、交通不便、受蒙汉各族的影响较少”是主要原
因:
第⼀,三家⼦是满族集中居住的屯落,与杂居屯落不同,具备保持使⽤满语的条件。
第⼆,以前很少与其他民族结婚。
第三,交通不便,很少受到外部环境影响。
第四,在清代满族当兵是唯⼀出路,满语是军队⽤语。是否讲满语、能否听懂满语是与⽣活直接关联的⼤事。
满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今仍存在。现代汉语中的⼀些词汇如“懒散”(不振作,提不起精神)、“消停”(安静)、“捅娄⼦”(闯祸)、“埋汰”(不⼲净)、“央计”(说好话)、“姑爷”(⼥婿)、“姑娘”(⼥⼉)等等,都来源于满语。
⾐服沾了脏东西⼲掉后留下的渍痕,东北话叫“河愣”,满语原意是“⽔的波纹”。慢慢悠悠耽误事情的“磨蹭”满语原意“迟钝”。东北话⾥说个不停的“穷嘞嘞”,满语原意“议论谈论”。把有皱纹的东西抚平东北话叫“吗撒”,满语原意“舒展”....“不吸墨别”,是满语的“我爱你。
如今,我们⾝边还有很多满族⽂化遗留的产物。
在北京故宫,许多刻在⼤殿匾额上的满⽂抬头可见;常见的点⼼萨其马也是满族⾷品。很多⼈喜爱的北京⼩吃炒肝也源于清代。“炒”据称就是⾳译,在满语中有煮、熬之意。还有现在依然⾼贵的宫廷服饰和宫廷膳⾷,都是受了满族⽂化的影响。
正如专家所说,满族⽂化和满语是与汉族⽂化和汉语融合后以⼀种新的形式出现了。
普通话的来历
东北话中的这些地名是满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