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民歌的音调来源\旋律特点及演唱技巧
作者:侯琳琦
来源:《人民音乐》2011年第05期
作者:侯琳琦
来源:《人民音乐》2011年第05期
冀东地区主要包括唐山市及滦南、乐亭等县和秦皇岛市昌黎、卢龙、抚宁县等地,在此区域产生和流行的民歌被称为冀东民歌。冀东地区人民勤劳纯朴,民风朴实,方言丰富,语言有
音乐般的韵律感。这种地域风情和民俗特点直接反映在民歌上,便形成了曲调委婉柔美、旋律流畅多变的冀东民歌。
一、冀东民歌音调来源——
“老呔儿”调方言
冀东民歌拥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有深沉有力的渔民号子,有悠扬奔放的山歌,有喜庆热闹的秧歌调,还有遍地流传的叫卖调和各具风采的小调。冀东民歌不但旋律委婉流畅,而且具有其他民歌没有的润腔和装饰音,如卷舌音、嘟噜音、呼噜音、喉控音、鼻控音等等,在河北民歌中可谓独树一帜。
冀东民歌演唱家刘荣德先生曾说:“民歌的音乐语言是生活语言的升华,民歌的旋律离不开当地人们的自然音调。在民歌中,字调、语调是直接影响音调的部分。音乐旋律的高低
、顿挫、旋律线的走向等,都与生活中的字调、词拍、语调有着密切关系。”①可见,冀东民歌的音调来源应是当地人们的日常方言和语调。冀东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内冀鲁次方言区中的一个方言分支。②它与普通话的最大差异不是词汇和语法,而是语音差异。在语音方面,冀东方言的声调差异最为普遍而明显,同时在音变、句调等方面均与普通话有明显不同,因此冀东方言常被外地人评价为“老呔儿”话,这种“老呔儿”普通话的来历味在昌黎、滦南、乐亭的方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声调
语言声调是唱腔的基础,对唱腔旋律起到了一定的支配作用。冀东民歌音乐使用的正是带有“老呔儿”调的冀东方言。声调是冀东方言与普通话差别最大的一个方面,其中,阳平调(第二声)与普通话差别最大,也是“老呔儿味”的主要表现之一。下面举例说明冀东民歌中的字调影响旋律的例子:昌黎民歌《闹花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