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区别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振兴民办高等教育的希望就寄托于广大民办高校教师身上。众所周知,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命脉,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因此,教师是民办高校的灵魂,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师素质的高低影响并决定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前途和命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定会提升民办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下,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乃当务之急。
当前民办高知道校的师资队伍大体由四部分人员构成:公立学校的兼课老师;在读研究生和待分配的大学毕业生;离退休教师;本校专职教师。这四部分人可分为外聘和专职两种,从教学角度分析,基本情况如下:
公立学校来的兼课教师,一般教学经验丰富,能较好把握课程,责任心较强,教学质量有保障。但因为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不高,上课“带不动”的现象普遍,师生间难以产生良好的互动,特别是外语和高等数学,影响了教师上课的情绪和效果。这部分老师之所以选择在民办学校上课,主要是基于经济考虑。由于在外兼职毕竟是副业,经常会因为本单位工作任务的变化等因素请假较多,而又不能及时时间补上耽误的课程,影响了民办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许多教师出于经济上因素,四处兼课,疲于应付,往往备课不充分,照本宣科,很少甚至从不布置和批改作业,更谈不上辅导答疑了。
在读研究生和待岗的大学毕业生,掌握的知识比较新,工作有热情,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一般来讲,他们的课堂讲授质量也有保障。但他们教大学生的经验不多,大多数人视兼课为勤工俭学手段,责任心不够强,且自身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再加上导师安排的变动,往往半途而废,使教学工作陷于被动。另外,许多研究生出于赚钱的考虑,大多跨专业兼课,几乎什么人都能够上英语、法律、“两课”等等,虽然这对研究生本人而言是个锻炼,但是连自己都不熟悉的课程也敢教,岂不是很滑稽吗?这能够保证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吗?能够不误人子弟吗?其实这反映了民办高校师资建设的无奈。这在北京等高校集中的地方表现得最为明显。每天在北京大街上行匆匆、早出晚归的许多研究生(尤其以外语、经济、管理、法律、计算机类学生为主)成为北京民办高校师资的主力军之一。
离退休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大多数责任心很强,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其教学质量是可以放心的。但由于年纪较大,多数老师讲课节奏慢,每堂课的信息量不大,反映也不够敏捷。许多老教师懒于备课,只是沿用自己原来的教案,不做任何改进,教学也就难以有针对性,这在理工科类教师中比较普遍。许多老教师不注重学习,知识陈旧,在思想感情上与学生距离较远,相当多的学生不喜欢上老年教师的课。
在外聘教师中,还有一种人,堪称南郭先生,根本不具备高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不能胜任高校教学工作,竟然也走上大学课堂,滥竽充数,这部分人主要以文科老师为主,笔者接触的老师中就有这样的。比如某教师来自山东,中专毕业,小学教师,现漂在北京,正在几个民办学校上大学语文和“两课”。之
前该教师甚至连《三过演义》都没读过,自言只要能吹善侃,学生就能够接受,甚至欢迎。在民办高校中此类教师绝不是个案,其结果可想而知,最终必然是坑害学校和学生,误人子弟。
外聘教师对学校而言多少都有临时观念,与学校的关系比较松散,绝大多数心中有“打工仔”的观念,不会全心全意为学校着想,为学生着想,自然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走出困境的唯
一出路是组建学校专职队教师伍,并加以培育、优化。
现在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大多以本科毕业生为主,许多是留校毕业生,他们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富有活力,接受新知识快,思维敏捷,但对于从事高校教学工作来说,还不能完全符合要求。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想方设法,努力提高自有教师的层次和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
目前而言,我国绝大多数民办高校教师队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离退休教师、兼职教师比例高,教师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四金”(养老金、公积金、事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不到位等。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多,其中体制不顺是关键。按道理,如果不存在体制性障碍,表现在社会保障、人事分配、劳动用工、体制内外流动等方面障碍,那么教师可以及时和不费成本地从一所学校转换到另一所学校。但由于存在着体制不顺的桎梏,很难实现上述正常流动,尤其是在公办和民办学校之间,导致体制内外分割严重。所谓体制不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制外不顺,也就是不同体制之间存在障碍;一是体制内不顺,表现在内部管理措施不得力,失分寸。
体制外不顺主要表现为体制之间的歧视还比较严重,表现为对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采取不同的态度。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观念层面上,对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不能一视同仁。在有些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眼里,公办学校是自己的,民办学校只能是公办学校的补充。从社会舆论来说,目前公众往往认为办民办高校就是为了赚钱;孩子如果上了民办高校,就意味着低人一等。一些公办教师,认为在民办高校工作,没有安全感,不如在公办高校稳定,且工作压力和负担大得多,不及公办学校舒适;去民办高校工作实际沦为“打工仔”。
其次,制度设置上的缺陷,阻碍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的可能。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高校教师在晋级、评优、职称评定以及进修等工作上,或多或少存在着厚“公”薄“民”的现象。各种社会保障制度诸如医保、养老、住房公积金制度等都还没完全把民办高校纳入享受的范围。民办学校教师职业的性质同企业职工、职员没有区别,教师职业地位的体现极不充分。
不合理的制度安排,阻碍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正常建设。不给民办学校编制,民办学校教师享受不到公办学校教师福利。从待遇上,民办学校教师社会地位比不上公办学校教师。不同体制形成不同的教师市场。传统体制下的公办学校教师不仅享受到住房、医疗保障的高福利,而且很大一部分教师有一定数量的兼职行为和兼职收入,而民办学校教师则属于新体制的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市场,可以说基本上市
场化了,教师的工资由市场供求决定,福利待遇完全看学校的办学效益,也要看人才市场的整个供求需要。
体制内不顺,主要集中在学校管理层面,没能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问题。民办学校种种教师问题,除了体制外的一时难以改变的客观原因外,在体制之内,特别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方面的主观原因更是不可忽视。事实上,不少学校,受利益驱动,就是不愿意拿钱出来主动解决这些问题。从民办高校自身来说,短期行为严重,缺少全面规划和长远打算。
首先,许多学校不能正确处理好退休教师和年青教师,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之间的关系,致
使种种师资问题的出现。学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除了提高教育质量,赢得生源市场外,特别是在生源市场受到控制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就是它提高效益的一种手段。如何降低成本,其中聘用低成本的教师就是一条。什么教师的成本最低?比较起来,退休教师、兼职教师最低,因为聘用新教师,其“四金”、培养成本,还要承担“跳槽”的风险成本,在国家没有优惠的教师政策出台的情况下,在收费政策没有彻底放开的情况下,选择成本较低的教师就是一种经营策略,况且,这些教师有的也并不差。
其次,没有处理好稳定和流动的关系。不少学校的管理者认为,民办学校适应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就是竞争,就是优胜劣汰。民办学校就是要发挥自己这种机制,实行能者上,不能者下: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实际上,从不少学校运作来看,过于频繁的更换教师,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优化教师队伍,但对
于学校的用人声誉有相当的影响,从长远看,不利于学校的师资建设。这些学校往往重使用,轻培养,使用完了算数,极易导致人心不稳,学校的凝聚力降低。
第三,没有处理好兄弟学校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不少民办学校认为,既然民办学校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而产生的,就应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因此,在与公办学校的竞争中,往往高薪挖一些学校的好教师,激化了资源短缺的矛盾,也激化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的矛盾。一些公办学校认为,这些民办学校是来同我抢饭碗的,于是处处设防,想尽办法阻止教师到民办学校工作。
对于政府来说,只有制定有利于民办学校发展的师资政策,才能最终实现教师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作为第一线的办学者来说,决不能只顾眼前,缺少长远打算,否则事业是做不大的,更别谈什么持久。在笔者看来,抓好民办高校师资建设问题是学校发展的第一位问题,应该摆上教育主管部门和各民办高校管理者的重要议事日程。就现阶段看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办学的灵魂。近年来,一些民办高校不仅努力聘请优秀的教师、学者兼职从事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在逐步建立自己的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从长远看,加强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更符合今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吉利大学、河南黄河科技大学、郑州科技学院等莫不如是,都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发展,公民对高等教
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民办高校在学科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必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才能突出每个学校各自的特。北京吉利大学、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北京人文大学和城市学院等高校已经有大批不愿意离开京城的研究生前去求职。
加大高素质、高水平专职教师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建设,要积极吸纳一批德才兼备,能带领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图书馆建设、开展科研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在民办高校工作,减少对公立高校师资的依赖。为此,民办高等院校必须改变家族式办学的模式,实现办学的科学化和专门化,为引进人才创造畅通的渠道和有利的条件。要逐步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和既懂教学又懂管理的师资队伍,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努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尽快成长和发挥才干的环境。
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合理,体现在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职称结构等方面。因此,改善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状况,必须将教师队伍的结构加以优化。从年龄结构看,近年来青年教师在许多民办高校里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职责,这与过去退休教师居多已大不相同了。教师队伍的年轻化,一方面有利于使学校保持活力,同时也存在潜在的问题,如可能出现人才的年龄断层现象。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现有的教师队伍中主体都是围绕教学活动的,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壮
大,就需要教师承担更多的职责。这就要求更新观念,重新确立对民办高校教师职能的认识。随着教师队伍结构的变化,目前民办高校教师在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和教育创新方面也出现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要求教师职能由单纯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保障机制
目前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许多问题都归结为资金不足,单纯依靠学生学费来维持学校运转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因此,民办高校要构建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当务之急应通过与地方政府或社会机构的合作,争取财政资助和银行信誉贷款,也可以教育股份制的形式广泛募集资金;或者以企业为依托开拓产学结合的实践;或者吸引海内外资金进行中外合作办学的尝试,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聘请和吸收优秀教师,构建一支稳定的、精干的师资队伍。
民办高等学校难以聘请和留住人才,关键在于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同时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得不到落实。例如,教师的编制问题,户口问题,以及子女教育问题等。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取消对民办高校用人指标方面的限制;二是制定和完善与民办高校有关的社会保障方面的各项政策及其配套措施;三是切实落实有关政策,提高民办高校教师地位,让民办高校教师在退休时享有与公办大学教师同等的待遇;四是完善民办高校教师子女在受教育方面的规定,应让他们切实享有相应的权利。
四、加快相关法规建设步伐
我国的民办高校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其发展过程充分说明了立法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基本保障。目前,民办高校教师在许多方面还没有真正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甚至有一些基本问题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仍然没有相应的规定,这就导致民办高校教师的待遇、任职资格和职称等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是今后相关立法首先要考虑的。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教育法律的完整体系,有关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已出台,但还应该继续出台其他相关的法规,同时在贯彻落实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时,也要将民办教育纳入其中。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政策都赋予了民办高校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同样的权利,但由于民办教育运行机制尚未完全理顺,民办高校的教师在福利待遇、职称评定、教师资格认定以及在学科建设和学术领域的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困难,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师资强,则学校兴,这是最浅显的道理。加强民办高校师资建设任重道远,值得期待。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强大之际,乃中国民办高教腾达之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