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页码设置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综合性学习
1. 班级开展“感受时节之美”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你和小语、小文也参与其中。
【小题1】请从下面两幅字中任选一幅,临写本次活动的主题词。
【小题2】下面是小文准备的一段开场白,请按照情境完成下面小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节气歌》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二十四节气的循环中,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律动和天人合一的境界。从今天起,我们将陆续开展“感受时节之美”系列语文活动,传承与保护节气文化,使这一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huàn发出新的活力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处暑(_____)
(2)根据拼音写汉字:huàn 发(_____)
(3)画线句有一处表述不合逻辑,请写出你的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
【小题3】小语同学制作了“节气”主题古诗文辑录单,请你根据要求帮她完善。
感恩节快乐大学学生会竞选演讲稿
节气
古诗文
表情达意
立春
A.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①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_____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_____道出了世间万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立夏
B。__________,__________。
范成大的七言绝句,荷尖与蜻蜓,构成彩墨画的特写镜头,表现了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芒种
C。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赵师秀《约客》)
②户外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与户内一灯如豆、枯坐敲棋的情形构成______,更深地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的心境。好词好句好段摘抄 初中
寒露
D。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记承天寺夜游》)
短短三句,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大雪
E。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面对边塞壮美奇丽的风光,以浪漫奔放的笔调,抒写惊喜好奇的神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情境图
冬至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首诗语言平易通俗,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来表现“________”之情(选用诗中词语作答)。无独有偶,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也有相同特点,但两者想象的画面却不尽相同,请结合两诗简要描述:_______________
 
(1)根据提示,补全A-E处的古诗文,其中D处还要填写作者。
(2)根据上下语意,在①处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在②处填写一种表现手法。
(3)阅读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将其右侧“表情达意”③④处补充完整。
【小题4】上题是小语在(活动一)中的成果展示。请你仿照(活动一),再设计一个活动。
(活动一):辑诗文,传承文化。活动内容:收集古诗文中与节气有关的名句,理解内涵,传承节气文化。
(活动二):_______________。活动内容: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小文为下图中的(雨水)书签上配了文字“细雨飘然而至,春来不言离愁。”请你也来为图片(立冬)配上恰当的文字,完成书签制作。
二、课外阅读
2. 你和小语、小文一起阅读了与活动主题相关的古诗文。
虎丘中秋夜
明·张岱
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孩童、清客帮闲……无不鳞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铺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
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
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征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
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箫一缕,哀涩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
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注)①铙钹:一种敲击乐器。②寂阒(qù):寂静。
【小题1】小语对文中画横线句的停顿总拿不准,念了四遍,你告诉她(  )是准确的。
全国消防宣传日是哪一天?
A.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B.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C.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D.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小题2】小文用波浪线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他理解。
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不杂蚊虻。
【小题3】文中音乐表演的现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请说说你的发现。
三、现代文阅读
3. 你和小语、小文一起阅读了与活动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
霜降往后便入冬
诸荣会
雨、雪、冰、霜本质上都是水——雨是能浅吟低唱的水,雪是会轻飏漫舞的水,冰则是长了骨头的水;唯有霜是水的形而上或形而上的水吧!
书上说,“霜是气温降到0°C以下时,接近地表的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及物体上凝结成的白晶体”, 即霜不是雪,可是,霜染大地与雪盖原野是很有几分相像的,都可以用“白茫茫”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与修饰。或许正是因为二者间的这份相像,人们便总以为白的霜与那白的雪一样,都是趁着漆黑的寒夜,悄悄从天上降下的,“二十四节气”中竟也有了个“霜降”。可事实上,说霜是从天上“降”下的,还不如说是从地上“结”出的或“生”出的更科学。可是乡下人从来不说“结霜”“生霜”,他们常常挂在口头的是:“这柿子,总得要到‘霜降’才会红!”“下霜了,天寒了!”在他们的意识和潜意识中,霜都是从天上“下”下和“降”下的。这样的误会,其实并不只发生在下里巴的农人身上,形而上的诗人们不也一样吗?“月落乌啼霜满天”,“风霜高洁, 水落石出”……这些诗句可都是千古名句!然而,乡下人都知道,北风呼啸的天气,一般都难见着霜的影子,至于“霜满天”,只是诗人根据“雪满天”而想象的吧!因为事实上,霜最多只能“遍地”,从来不曾像雪那样“满天”,也绝不可能“满天”!
霜是水,但霜又不是水;霜与雪有几分像,但霜又不是雪;霜与冰一样冷,但霜又不是冰。霜只是霜,霜似乎得了中庸之道
霜不像雨那样,少了会让地旱人渴,多了会让江河横溢,泛滥成灾;相比之下,霜在人们的生活中,似乎可有可无、无足轻重。霜也不会像雪,虽说霜染大地与雪盖原野有几分相像,但一个“染”字便注定霜对于一切只能是轻描淡写,无法像雪一样,给大地和江山酣畅淋漓的银装素裹,也给诗人们带来无尽的诗情:“忽如一夜春风来, 干树万树梨花开”,“北风吹雁雪纷纷”,“胡天八月即飞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霜是永远也不会带给诗人们这样的激情的。霜永远都是无风的夜里悄悄地来,晴朗的早晨太阳一出就迅速地去,来去无声息,去了连痕迹都不会留下多少;霜也不像冰,一身硬骨,明知道自己最终敌不过太阳的光辉,但仍不抵抗到最后不罢休。得了中庸之道的霜永远都是轻描淡写、浅尝辄止,不痛不痒。
得了中庸之道的霜,如得了中庸之道的人一样,虽说它(他)很想讨巧,事实上或许也讨得了不少巧,但是终究失去的更多。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由水与土养活的“人”,当然既包括下里巴的农人,也包括形而上的诗人,古今中外的诗人们,无论是对于土地,还是对于作为水的雨、雪、冰们,都曾写过无数歌颂与赞美的诗篇,唯有霜,出现在他们的笔下,常常成了不讨巧的媒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踏霜早行,浮起在心头的自是与踏雪寻梅的雅兴无法相提并论的惆怅;“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此时出现在征夫游子眼中的白霜花,则完全成了撒在他们心头和伤口的盐。
的确,霜真有点像生活中的盐,且这种“像”并不只是外形。盐在生活中看似也可有可无,其作用也不能与五谷相比,没有它似乎也能过,至少不会立即死人,但是少了它,终究会失却生活的滋味。或许也只是因为这点滋味,征夫、游子终又不能忘怀。
忽然间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个场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我正在努力背诵着《二十四节气歌》,从外面回家的父亲听到后说:“背它干啥,种田人才要记它!你要好好读书,有出息。”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只软软的又被焐得热乎乎的柿子,“‘霜降’了,这柿子不涩了,好吃得很!快吃!”没想到,就是父亲的这句话,让我一下便永远记住了 “霜降”这个节气,因为此时,我尽管没有看到大自然的“霜降”,却清楚地看到父亲两鬓的霜花。
马来西亚地震
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八十多岁的父亲与母亲在乡下安享着他们的晚年,而今天的我竟已过了父亲当年与我说这话时的年龄,虽然我不曾像父亲那样在故乡种田一辈子, 但是也绝谈不上有多大出息。每想到这一点,我便觉得,该记住“二十四节气歌”的其实并不只是种田的农人,而是每个人;至少记住“霜降”时节已是大自然的深秋,在这个节气中,该成熟的都将成熟了,有多少收获都该收获。再往后便是冬天了。
 
 
 
 
 
 
 
 
 
 
 
小文的批注:“中庸之道”的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9.说说你对画横线句的理解。
 
 
 
 
 
 
 
 
 
 
 
 
 
 
 
 
 
 
 
 
 
 
 
 
 
 
 
10.为什么作者说“每想到这一点,我便觉得,该记住‘二十四节气歌’的其实并不只是种田的农人,而是每个人”呢?
 
【小题1】小文为“霜只是霜,霜似乎得了中庸之道”写了一段注释式批注,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2】小语读到文章最后,对画波浪线句子的句意有点疑惑,请你帮他解析一下。
【小题3】小文读完此文后,忍不住赞叹本文的语言之精妙,他用“典雅秀丽”四个字进行了概括,请你结合小文的概括,对文章第四段进行赏析式批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