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一部什么著作,记录孔子以什么为核心的多方面
论语是一部什么著作,记录孔子以什么
为核心的多方面
孔子《论语》思想核心
《论语》导读篇一:论语是一部什么著作,记录孔子以什么为核心的多方面
论语导读
[作者生平]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孔子“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孔子不满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鲁定公九年(前501年)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再升为大司寇。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
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
扬镳了。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孔子是伟大的,几千年来,
其思想影响了——代又一代中国乃至
外国知识分子,其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孔子的魅力在于他的伟大的业绩,以私人讲学之规模,授徒竟达三千,而贤者七十有二,这个数字旷古未见。孔子的魅力在于他的伟大的思想,在其身后长达两干多年的历史中,几乎托起了中国思想界的整个江山,使一代代学者虔诚地服膺。孔子的魅力在于他抱负的伟大,以一介书生,竟要挽狂澜于既倒,有此志者古来鲜见。孔子的魅力在于他的伟大的精神,为推行自己的主张,颠沛流离,矢志不移;历尽挫折,永不回头;不为利所惑,不为权所迷,顺境不足以淫其志,危困不足以乱其心。
[思想主张]中国十大杰出人物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语录体的散文著作,比较忠实地记载了孔子及门人的言行,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
(一)仁
孔子思想学说的内在核心是“仁”。
这个概念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09次。所谓“仁”,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直白一点说,就是对人要尊重、关心和体谅。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视。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反对暴政,强调仁治天下和以仁修身,要求个人以自我克制和礼
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各国弟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人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礼
为了实践“仁”这一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孔子十分重视“礼”,可以这样说,“礼”就是孔子思想学说的外在行为准则。孔子主张“克
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论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孔子主张的“礼”有严格的君臣士民等级规范和繁琐的生活行为要求,但他又认为礼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孔子想借此来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三)君子人格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其一,君子必须重视仁德修养。心境安宁而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作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的修养。
其二,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