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灸:一篇文章弄懂三伏灸
冬病夏治三伏灸:一篇文章弄懂三伏灸
什么是三伏灸
三伏天指的是夏至过后第三、四个庚日及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具体到今年:
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
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20日
这四十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三伏灸的最佳时机。
三伏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早在清朝初期张璐的《张氏医通》中即有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防止哮喘复发的记载。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
具体做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根据所要预防的疾病,在对应穴位贴上中药,以达到灸治的效果。
三伏灸的时间有严格规定,即初伏、中伏、末伏。“三伏”是指三个农历节日,古医书载,伏日必是庚,庚属金,与肺相配,祖国医学认为,寒来暑往,时序变迁,对人体关系至大,《内经》提出,“春夏养阳”可以预防冬天疾病的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和体质虚弱易感冒者等都属于肺经范围的疾病。
三伏灸是天灸疗法中的一种,因其选在每年的三伏天进行,所以称为三伏灸。天灸则是中医传统灸法中非火热灸的一种,又名为自灸、冷灸,也称“药物发泡”或“敷贴发泡”。该法选用某些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敷贴于人体的穴位,利用药物的刺激作用,引起穴位局部皮肤的充血,甚至起泡,通过经络的调节作用,达到疾病的效果。天灸疗法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北宋年间,民间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种疾病。目前最常用于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
操作方法
选取玄胡、白芥子等多味中药按比例研末,用姜汁调成膏状,用胶布将块状药膏贴于穴位上。每伏各贴药一次,贴于相应穴位,各种病症所取的穴位都有所不同。成人一般贴2~4小时,儿童贴1~2小时,贴药后皮肤有发热感,灼痛感,各人皮肤耐受情况不一样,但以能耐
受为度。敷贴之后,一般人的局部皮肤都会有灼热和红润,如果穴位上的皮肤起疱,效果会更好,证明所贴药物已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贴敷疗法三年为一疗程,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
适应证
三伏灸是利用“冬病夏治”原理,在夏天冬天好发的疾病,以预防和减少病症在冬季发作。2021年立秋准确时间几点几分
三伏灸是广受好评的传统中医疗法,但并不能包治百病。
它主要适用于两类疾病:
一是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小孩冬天易得的感冒;
一类是跟虚寒有关的疾病,如胃痛、结肠炎、关节痛、虚寒头痛、肾虚引起的腰痛及其他疾病。
为什么要选在这个时间来做灸法呢?
它的原理就是我们中医理论中的“冬病夏治”。
一般在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大都由于体质阳虚,体内阴寒太盛,加上冬天寒冷气候的刺激而发作。而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自然界的阳气最盛,人体内的阳气也最充沛,热能温阳,阳能祛寒,另外,天气热,人体毛孔大开,药性容易渗透进去,三伏灸借助天时, 能一举扫荡体内的阴寒之气,防止冬季复发。
三伏灸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
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这种疗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有经验的针灸医生辨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灸。此时,人体腠理疏松,气血畅通,药性易于深达脏腑,三伏灸乘其势而,往往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疗法。
三伏灸指南
三伏灸适用的症状
呼吸系统: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消化系统疾病:肝炎、慢性胆囊炎、胃肠功能紊乱、溃疡病等。
外周神经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等。
皮肤病:白癜风、银屑病、荨麻疹、硬皮病、神经性皮炎、寻常疣、斑秃等。
其他病症:梅核气、痛经、痹证(包括退行性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等。
三伏灸适应症
很多疾病都能用三伏灸的方法,除了上面提到的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以外,还包括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属于阳虚寒凝范围的疾病。所谓的阳虚寒凝,主要是指有怕冷、鼻涕或痰液白而清稀、受寒后症状会明显加重等表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