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浅析
谢宗英
【摘 要】玉树7.1级地震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造成岩体松动,并引发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通过监测获取了崩滑体变形信息,掌握了崩滑体演变过程和泥石流危险信息,为地质灾害分析评价、预测预报及工程治理等提供可靠的资料和科学依据。%The destructive earthquake occurred in Yushu,Qinghai province,on Apr.14,2010,caused heavy losses in life and property and great geological disaster(such as collapse,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And the geological deformation information was monitored,and the results can be used as reliable data and scientific basis for disaster analysis and forecast.
【期刊名称】《高原地震》
【年(卷),期】2011(023)003
【总页数】3页(P60-62)
【关键词】青海;玉树7.1级地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作 者】谢宗英
【作者单位】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青海西宁810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P315.9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震源深度14 km,震中位于玉树县城西北16 km。该地震造成玉树州所辖玉树县、称多县、囊谦县、杂多县、治多县、曲麻莱县受灾面积达26 500 km2,重灾区及极重灾区面积4 900 km2;使玉树州、县政府所在地结古镇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居民住房几乎全部倒塌,人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
监测预警是防灾减灾的有效手段,也是在防治工程费用十分有限的条件下经济可行的减灾措施。
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主要由专业监测系统、应急专业监测、测防监测系统3部分构成。
根据灾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危害性,按以下选点原则确定监测点:
(1)危险性大、稳定性差、成灾概率高、灾情严重的地段;
(2)城镇、村庄、重要居民点、恢复重建区、灾民集中安置区等对人民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地段;
(3)威胁公路和重大基础建设工程的重要灾害点。
根据灾害体的具体情况,选定其监测方法和监测内容,包括:
(1)大地形变监测是崩滑灾害监测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采用经纬仪、全站仪、GPS等测量仪器了解滑坡体水平位移、垂直位移以及变化速率。
(2)地表裂缝位移监测用来了解地裂缝伸缩变化和位移情况。采用伸缩计、位移计或千分卡直接量测。
(3)滑体深部位移监测是监测整体变形的重要方法,用于了解滑体深部,特别是滑带的变化特征。采用钻孔倾斜仪了解滑坡深部,特别是滑带的位移情况。
(4)地下水位和孔隙水压力观测。采用监测盅、水位自动记录仪、孔隙水压计、钻孔渗压计、测流仪、水温计、测流堰及取样等,监测泉、井、坑、钻孔、平斜硐、竖井等地下水露头。
(5)泥石流基本参数动态观测。采用相关仪器设备进行泥石流流量、流速、声波特性、物质组成等的动态变化规律。
(6)引发因素监测。如大气降雨、地表水水位等动态变化情况。
(7)相关人类活动监测。洞掘、切坡、爆破、加载及水利设施的运营等活动往往造成人工型地质灾害或引发地质灾害。在出现上述情况时,应予以监测并停止某项活动。因此,对人类活动的监测主要是对崩滑体有影响的项目及其范围、强度、速度等。
(8)宏观地质巡查监测。采用常规地质调查法,定期对崩滑体出现的宏观变形形迹(如裂缝发生及发展、地面沉降、下陷、坍塌、膨胀、隆起、建筑物变形等)和与变形有关的异常现象(如地声、地下水异常、动物异常等)进行调查记录。
为了避免因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对灾区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采取监测预警和应急避让措施,监测预警地质灾害隐患点222处,涉及人员20 49
3人;应急搬迁避让73处,涉及人员12 308人[1-2]。
监测滑坡、潜在不稳定斜坡剖面22条,设监测点69个,基准点14个;监测地裂缝2处,设监测点4个;监测泥石流断面10个,监测降水量2处(图1)。
2.1.1 滑坡、潜在不稳定斜坡
该项监测布设在东方红水渠引水渠滑坡监测剖面;西杭村不稳定斜坡监测剖面;禅古村四社滑坡监测剖面;禅古寺滑坡监测剖面;巴曲河左岸滑坡监测剖面;上下加吉滑坡监测剖面;孟宗沟左岸滑坡监测剖面;胜利路南潜在斜坡监测剖面;结古寺潜在不稳定斜坡监测剖面;当卡寺滑坡监测剖面;禅古水电站潜在滑坡监测剖面。
2.1.2 地裂缝监测
该项监测布设在禅古寺附近,共2处,设4个监测点。
2.1.3 泥石流监测
监测泥石流沟10条,监测点布设在德念陇巴泥石流、杂生陇巴泥石流、日窝陇巴西泥石流、
日窝陇巴泥石流、结古陇巴泥石流、杂陇沟泥石流、孟宗沟泥石流监测、德窝陇巴泥石流、大地沟泥石流、当德隆沟泥石流监测;雨量站布设在指挥部驻地(采用人工雨量计、温度计)。
采用高精度GPS和全站仪对滑坡、潜在不稳定斜坡进行监测;雨量监测采用人工雨量计监测;泥石流物源监测采用目视巡查方法监测;采用钢尺测量地裂缝的水平与垂直位移。
将地震新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735处全部纳入测防监测预警体系,由县级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基层众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
地质灾害测防体系由县、乡(镇)、村三级组成。
3.1.1 县级监测网(测防一级网)
该网负责本县境内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建立县级测防监测站,进行多种手段的综合监测;进行灾害应急调查、应急监测、抢险救灾;负责本县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与管理、测防的技术指导和管理、测防的信息管理,成为专结合组成的监测预警
系统的纽带,并由分管该项工作的副县长负责,县国土资源局主持日常工作。
3.1.2 乡(镇)级监测网(测防二级网)
该网负责本乡(镇)地域内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巡查和简易监测,并做好记录、上报等工作,协助上级监测机构做好本地区内县级重点地质灾害体监测预警,领导所属村的测防工作,做好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宣传和自救工作。本网由分管该项工作的副乡(镇)长负责。
3.1.3 村组级监测网(测防三级网)
该网负责本村组地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巡查和简易监测,并做好记录、上报等工作,做好地质灾害预警的自救指导。本网由村长(村主任)、组长负责,同时选派村民骨干或受地质灾害威胁最严重的村民进行监测。
除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本身的变形迹象进行监测外,还应把该灾害点威胁对象和可能成灾的范围,纳入监测范围对地震重灾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纳入测防系统。
当前不宜进行治理及暂不能治理的隐患点应成为在专业技术人员及专家指导下、以专门仪器监测为主的专业监测网点;大量分布的其他危险点应成为以简易监测为主、结合宏观地面变形观察的测网点。网点以定期巡测和汛期强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测。定期巡测一般为半月或每月进行1次,汛期强化监测将根据降雨强度,每天监测1次或24小时值班监测。
玉树地震时间通过监测获取崩滑体变形信息、掌握崩滑体演变过程和泥石流危险信息,为地质灾害分析评价、预测预报及工程治理等提供可靠的资料和科学依据。玉树地震直接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同时由于地震的作用造成结古镇等重灾区多处山体产生整体松动,在长期重力作用或暴雨情况下再次产生崩塌、滑坡或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比较大。对于那些危害性大但危险性较小或还不是很明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以监测预警预报为主的防范措施,科学地分析判断隐患点在不同时期的稳定性状况和可能的破坏方式及危害区域,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的放矢,及时采取合理地治理或避让,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