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锅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知多少
⼤约在清代的道光年间(1821-1851)才有四川⽕锅的出现。经过多⽅考证,四川⽕锅真正的发源地是长江之滨--酒城泸州的⼩⽶滩(现⾼坝⼆五⼚)。当时,长江边上的船⼯们跑船常宿于⼩⽶滩(⼩⽶滩在当时是四川境内长江边上的⼀个很适中的码头)。停船即⽣⽕做饭驱寒,炊具仅⼀⽡罐,罐中盛⽔(汤),加以各种蔬菜,再添加辣椒、花椒祛湿(因为有“菜当三分粮,辣椒当⾐裳”之说)。船⼯们吃后,美不可⾔(在他们⼼中),就这样⼀传⼗,⼗传百,在长江边各码头传开了。
⽽当时的重庆却是⽔路交通要道,⽐起泸州就⼤多了。这种⾷俗沿袭⽽下,传⾄重庆后,就⼜有⼀番变⾰了。当时⼀些苦⼒(“棒棒”)见到这种吃法后,就跑到杀⽜场捡⼀些被⼈丢掉的⽜内脏到长江⾥洗净,切成⼩块,和船⼯们⼀起吃。⼤家都觉得⾮常美味,⼜能填饱肚⼦,⼜能驱寒。再后来就有⼈⼲脆⽤⼀挑(两个)箩筐,⼀头放些⽜杂(以⽑肚为主)、⼩菜,⼀头放⼀泥炉⼦,⽤⼀⼝分了格的“⼤洋铁盆”放在炉⼦上,盆内沸腾翻滚着⼀种⼜⿇⼜辣⼜咸⼜⾹的卤汁,每天就在河边、桥头或⾛街串巷的叫卖。于是这些船⼯、苦⼒(棒棒)们也不再⾃⼰⽣⽕煮了,各⼈认定⼀格,即烫即吃,直⾄吃饱,还花费不了多少钱,既经济,⼜⽅便,⼜能增加热量。
世故的哲学家
旌除了那些苦⼒外,来围着挑担⼦的吃的⼈也越来越多。直到民国⼆⼗三年,才有⼈把它搬进了⼩饭店,把这些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是将分了格的铁盆换成了⾚铜⼩锅,卤汁、蘸汁由⾷客⾃⾏配合,以求⼲净⽽适合众⼈的⼝味,慢慢地这种⼩饭店越开越多,在重庆对岸江北的⼀条⼩街上⼏乎全都是这种饭店,并且吃的⼈相当多,这就是“重庆⽑肚⽕锅”的起源。后来⼈们为了记住这种吃法是从⼩⽶滩传过来的,就⼲脆把这条街称作“⼩⽶街”。
00后明星还有多少惊喜>国庆双节日的祝福语>千金归来大结局乃⾄后来,到抗⽇战争时期,四川⽕锅⽇益兴盛,官场要员、⾦融巨头、商⼈、记者等以吃⽕锅为荣,有⼈还把这种⽕锅店⾼尚化。许多在新中国成⽴前⼣跑到台湾的国民党⽼兵,⾄今仍念念不忘重庆⽕锅的美味,有的还在台湾开起了⽕锅店(但由于原材料的问题,⽼是赶不上四川本地的味道)。
>别在伤口上撒盐原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