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陈晨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
摘    要:自2004年开始,中共中央连续18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注重农民的成长与培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使农民职业化进程不断提速。由传统农民到农民职业化再到新型职业农民,国家政策在各个环节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国家政策是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最直观的视角。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政策;农民培育
2012年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农业部、财政部等部门
启动新了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并在各地加大组织实施力度,
不断创新机制、建立制度、健全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
作取得明显进展。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2020-2025)》中指出到2025年,培育100万名农村创新
创业带头人,带动1500万返乡入乡人员创业,培育10万名
农村创新创业导师、建设2000个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
训基地,着力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具有战略眼光和开
拓精神的乡村企业家队伍,选树1000名全国优秀乡村企业家。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提高农民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培养农
业生产经营队伍和后继者、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现
代化的必经之路。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我国历年来颁布的农业
政策,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思路和
建议。
一、从传统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中指出: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
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
者。而在此之前就“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一直是相关部
门和学术界讨论的话题,而从传统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发
展过程中到底赋予了“农民”什么样的特质,传统农民与新
型职业农民的区别又是什么?研究这两个问题对新型职业农
民培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农民通常被理解为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或是某
种社会等级,而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他们居住在农村,
被看做与市民相对的一个社会体,其主要追求的是依靠土
地维持生计。随着社会背景的演变,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经
济背景下农民逐渐从一种身份转变为一种职业。人们对农村
实用人才的认识更加深入,现在学者普遍将农民分为三类。
代表性观点如图所示:
农民分类基本特点具体类型
1传统农民传统性、封闭性、依靠经验进行、“世袭”土地具有不可选择性、粗放经营为主
2新型职业农
自主选择性、开放性、不受
户籍地域的制约、是一种职
业,思想相对先进具有市场
观念和法律意识
生产经营型
专业技能型
社会服务型
3兼业农民
兼业性、不仅从事农业还兼
顾其他
表1:农民的分类及类型
从上述列表可以看出农民主要分为传统农民、新型职业
农民及兼业农民。传统农民是指那些以血缘为纽带对土地的
所有权使用权进行世袭,依靠经验种植大田农作物为主,具
有封闭性和落后性的劳动者体。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
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农民的选择性变多,农业生产
的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新型职业农民出现了,最开始新型
职业农民被称为“职业农民”,职业农民能够充分利用市场
机制和规则,将农业生产作为产业来经营,并追求报酬的最
大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则更加丰富,有学者认为新型职
业农民的“新”主要体现在新型职业农民处于新的经济环境、
面临新的制度安排,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化为手段、以规
模化为基础、运用网络等先进手段获取市场信息,懂得运用
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接受良好的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
具有更高的素质等等。新型职业农民分又分为生产经营型、
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其中生产经营型主要包括专
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等;专业技能型包
括长期、稳定在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农业创业项目
业经营主体中从事劳动作业的农业劳动力;社会服务型包括
长期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机服务人员、农村
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土地仲裁调解员、测土配方施肥员等
社会化服务人员。同时还有一类农民为兼业农民,他们在农
村扮演着“新型职业农民”的角,在农闲期间又像候鸟一
样飞往城市,充当起“农民工”的角,并很多在城市落户,
逐渐市民化。兼业农民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也起着积极的
作用。
总之,从传统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从身份到职业
的转化,也体现了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的变革。如
何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实现农民由身份到职
业的华丽转身。需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新型职业
农民培训政策。
二、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政策的发展沿革
从1978年到现在的43年来,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政
策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起步期(1978-2002)
1978年党的三中全会,国家开始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农业生产率大幅提高,同时也解放出大量大动力。为满
足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民工的需要,国家开始研究有关农民
培训的政策,但这些政策不完善不系统,没有自成体系而是
依附于其他文件条款中。20世纪80年代,政府大力提倡知
识分子从事农业,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到农村,应用在
农业生产中。1990年由农业部推行农民技术教育事业的绿
证书工程,这个工程引起了国务院的重视,于1994年国务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社会结构、关系系统与河南省乡村振兴的内源动力培育 (项目批准号:192400410149);指导教师:吴国庆。
社科文化
院转发了农业部《关于实施绿证书工程意见的通知》,促使绿证书培训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随后,农村中学增设绿证书课程,为农村中学生未来就业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
指出:“要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注重人才培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99年,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同年5月份由农业部、财政部和团中央共同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对农村优秀青年开展以推广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培训。
在这个时期国家逐渐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农民培训的对象主要为青年农民,农民培训的内容比较单一,着重农业技术的推广。全面系统的农民培训政策在逐步构建之中。
(二)发展期(2003-2011)
2003年农业部出台了《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首次在政策中提出“新型农民”的概念,并计划建设“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农民培训工作由前期的学术讨论层面转为国家政策制定层面,标志着农民培训政策的制定进入了新时期。2004年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2006年一号文件首次对“新型农民”的概念做了三个方面的界定,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当年的一号文件还明确提出,要“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同时加大了财政补助力度。各省(市、自治区)也就新型农民培训的工作制定了详细的政策和措施。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再一次强调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当年在全国各省、
市启动了“阳光工程”,专门从事新型农民培训工作。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对返乡农民的培训,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2010年一号文件指出,要“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工作,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从而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2011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服务新一轮“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这一时期国家将农民培育工作提高到政策制定层面并不断创新,赋予农民新的概念与内涵,农民培训政策逐步规范,但不够细节和完善。
(三)成熟期(2012-今)
2012年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强调要“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这是在国家政策文件中首次出现“新型职业农民”这一名词。同时还指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也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的科学命题;未继续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即我们常说的“两后生”,是未来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农业部推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教育部公布《中等职业
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推动其培养。2013年一号文件继续强调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同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2014年一号文件除了强调“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和农民技术培训力度”,还强调“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从加强培训主体的角度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并在全国推选100 个村进行试点培训,随后阳光工程、送教下乡、“一村一”工程陆续推行开展。农业部在开展试点工作基础上,正式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骨干农民为重点对象,构建教育培养、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制度,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00 万人,为现代农业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2015年一号文件继续强调,“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农民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推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制度,将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
2018年国家面临经济危机,中国发改委等17个部委下发《关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稳定和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从维持经济稳定、解决失业问题角度指出了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性。全面启动实
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深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培训计划”。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在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中指出: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强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统筹衔接,着力解决“一兜了之”和部分贫困人口等靠要问题,增强贫困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从扶贫的角度肯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收方面的作用。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指出要“实施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医院看护、餐饮烹饪、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打造区域性劳务品牌。鼓励地方设立乡村保洁员、水管员、护路员、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开展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将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农民工纳入一次性创业补贴范围。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企业家等到农村干事创业。整合利用农业广播学校、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资源,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综上,在这个时期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政策逐渐完善,力度也逐渐加大,不仅体现在对新型职业农民定义的提出到确定,更体现在创新机制、建立制度、健全体系和组织实施力度上,在国务院的部署下农业部财政部联合起来,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更加一步一步趋于成熟和完善。“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已经形成,各地加强工作协同,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相
关部门紧密配合,格雷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格局。截止2015年底,全国新型职业农民答道1272万人,比2010年增长55%,农民职业化进程不断提速。
三、进一步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政策的建议
(下转第351页)
社科文化
(上接第349页)
虽然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政策已经趋于完善但是仍然面临 一些外部挑战和内在条件的限制。从外部环境看,城乡发展差距依然比较大,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农业新老矛盾交织,近年来生产成本上升,部分农产品价格因各种原因走低使部分农业收益下降,农业劳动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面临着基础不牢、人员不稳定的问题。更为严峻的是,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袭来,给农业带来了不小的打击。扶贫产业薄弱,受冲击大,贫困众预期收益受影响;企业延迟复工,农民务工收入减少,全年收入增长任务很重;一些地方交通受阻,农产品卖不出去,饲料雏禽等运不进来,不但当下农民利益受损,如果处理不好还会造成畜禽产业波动,给稳产保供带来不小的障碍。从内部条件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亟待提高。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建立不完全,实训基地及创业孵化基地
、信息化手段等基础条件薄弱,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机制不灵活,培训精准程度总体不高,这些内在条件的限制都阻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事业的蓬勃发展。下面本文将针对这些不利因素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首先,要有针对性的遴选培育对象并针对需求科学的设置培训内容。建立培育对象数据库,按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情况来将培育对象进行分类,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企业骨干和返乡下乡创业者归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将意在稳定就业的农业工人归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将从事农业服务型人员归为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并针对这三个类型的培育对象有区别的设置培训内容。
其次,要创新培育机制、创新培育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要健全和完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即坚持政策领导,统筹利用农广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等培训资源。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相关农业企业、合作社参与到培训工作中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各地实际条件不同,要充分发挥地方自身优势,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条件的培育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为农民提供实时的农业市场信息和新的技术与政策,并利用互联网给予农民智能的线上教育。
再次,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规范性。提高培育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完善新型职业农民信
息管理系统,在培训工作前新型职业农民要到当地农业部门注册登记自己的基础信息,在培训中对师资团队的考核、课程的设置、教材的使用、绩效的评估等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在培训后要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国家职业技能考试和能力和鉴定获取职业证书,并对总的培训结果进行跟进和收录。
最后,要加紧培育农业专业信息化技术人员,改善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目前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疫情期间购物不便更是让大众看到“网购”和快递业的重要性,而目前乡村网络、通讯、物流设施仍然相对薄弱。农产品的发展想要抓紧机遇必须大力培养专业信息化技术人员,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方向,因此新闻编辑在新闻内容制作过程中,需要对新闻对象以及新闻内容负责,创作出正确新闻舆论方向,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应当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明辨是非能力。针对部分较为敏感的新闻内容,新闻编辑在进行新闻创作前,需要全面了解新闻事件内容,在明确新闻内容本质后,新闻编辑再进行整合与报道,通过这一方式,新的受众在接收新闻后,能够明确新闻事件的本质以及内涵。此外新闻编辑部门为充分提高新闻编辑明辨是非能力,还可组织并引导新闻编辑人员学习党政方针,就当前社会中的热点新闻事件,开展明辨是非能力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新闻编辑工作者能够提升自身编辑能力以及明辨是非能力,运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热点新闻,同时在新闻创作过程中也能够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四)积极创新新闻内容编写
受众在获取新闻内容时,通常是将新闻内容创作水平作为判断新闻准确性以及新闻传播媒介质量的重要方式,为满足受众对新闻内容的需求,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创新新闻编辑内容,保证所编辑的新闻内容不仅具备实时性特征,同时还具备简洁性特征,使受众在观看新闻时,能够快速掌握新闻内容重点。例如新闻编辑在进行整治新闻创作过程中,为便于受众能够快速理解并掌握整治新闻重点,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可在政治类新闻中加入一些较为通俗化的词汇,便于受众理解。其次从新闻传播媒介角度阐述,为便于受众理解,新闻编辑在进行文字内容编辑过程中,可在文字底部增加图像等方式,帮助受众更好理解文字内容。最后新闻编辑在创新新闻内容时,在信息收集后,可加入一些生活化的语句以及词汇,为受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新闻内容以及新闻服务。
三、思考与建议
新媒体环境呈现出多元化以及复杂化趋势,在这一环境背景下,民众信息发布速度较快,同时具有一定时效性,相关话题或者事件经过大量的转发与评论,会在互联网中掀起热潮,也会成为舆论热点。通过传统媒体的介入,能够推动事件的影响力。同时对涉事相关人员进行采访,能够获得更多事件真相。为做到这一点,新闻编辑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创新意识以及编辑能力,同时也需要站在受众视角开展工作,明确受众体的收视习惯以及内容表达方式,引导受众能够参与到新闻事件的沟通中,并对相关信息进行补充。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以及编辑能力是推动新闻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需要重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培养,通过创新所编写的新闻内容以及创新新闻传播形式,培养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
其次为有效提升新闻编辑的编辑能力,新闻编辑工作人员需要通过日常积累以及转变编辑思维模式的方式,提升自身编辑能力,提升新闻报道品质,实现新闻事业高效发展。
四、结论
在新媒体背景下,媒体行业竞争压力在不断提升,新闻节目在这一背景下为实现发展,就应当对媒体资源进行整合,创新采编流程,要求新闻编辑应当具备一定创新意识以及编辑能力,从而为现代媒体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钱海.融媒体新闻编辑创新意识与融合能力的提升[J].记者摇篮,2020,(12):128-129.
[2]张春燕.融媒体新闻编辑创新意识与融合能力的提升[J].记者摇篮,2020,(11):90-9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