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808中国现当代文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2009真题及解析
一、名词解释:
1、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
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
中国十个最邪门的地方2、“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英文Amateur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1921年5月,五四文学革命后最早的话剧社团“民众戏剧社”成立于上海,由郑振铎、欧阳予倩、陈大悲、沈雁冰、熊佛西等十三人发起,并发表宣言,明确了戏剧的“为人生”而创作的任务,5月,该社创办《戏剧》月刊,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业性戏剧杂志。民众戏剧社主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1)抨击传统旧戏和堕落的文明戏;(2)提出戏剧理论建设的问题,主要是针对戏剧商业化、庸俗化的弊病,大力倡导“非营业性质的,提倡艺术的新剧”,即陈大悲倡导“爱美剧”。
3、七月诗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
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七月诗派是20世纪30、40年代,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如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形成了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被称为“七月诗派”。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在胡风的理论引导和组织下,聚集了一大批诗歌写作的“初来者”,因《七月》杂志而得名。《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刊物也是他们重要的“半同人杂志”和发表园地。这些青年诗人人数众多、散落各地,其骨干成员有阿垅、绿原、鲁藜、冀汸、芦甸、牛汉、曾卓、邹荻帆、彭燕郊、孙钿、方然、杜谷等,他们的诗作大多先后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第一,二集和《七月新丛》、《七月文丛》的诗集中。
4、《天山牧歌》抒情诗集。闻捷作。1956年出版。选辑了诗人从1951年至1955年的主要诗作。有四个组诗,九首牧歌和一首叙事诗。最出名的是《吐鲁番情歌》和《果子沟山谣》两组爱情诗。反映新疆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民族解放后的生活新貌。表现了兄弟民族青年男女对祖国的忠诚、投入创造新生活的热望、纯洁坚贞与劳动紧密结合的爱情。诗作柔和、轻快,大都以对生活画面的描述来抒发热烈的情感。是一部当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反映兄弟民族现实生活的优秀诗作。不足之处是诗歌反映的题材范围比较狭窄,有些诗过分追求诗情画意的描写,情感显得柔弱。
5、《公开的情书》是一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独创性的作品。作者靳凡,女,原名刘青峰。写于1972年3月,在“四人帮”横行的那个乾坤颠倒的年代,四个主人公(真真、老久、
老嘎、老邪门)半年间(1970年2月至8月)的四十三封书信,不仅形象地描画出文化大革命风暴中一代青年怎样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而且满怀激情地抒写了他们对于理想、爱情、事业和祖国命运的勇敢探索。
6、《有关大雁塔》,作者韩东。久远的文化历史及厚重的诗歌传统既是中国第三代诗歌的养料与源泉,也成为那一代诗人突破窠臼而有所作为的巨大精神负担。对历史与传统的消解,因而成为第三代诗歌的一大重任。在第三代诗人有关记忆的写作中,我们看到了这一消解的尝试与努力。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就是利用记忆去挣脱历史与传统束缚的经典一例。《有关大雁塔》不仅是对有关大雁塔的历史及文化记忆的拒绝,更是对前代诗人写作方式的拒绝。
二、简答:
1、要点:白话文的全面推广;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2、要点:具有自然亲切的氛围,是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平等开放的品格,同时充溢着率真之气;对童年的回忆中充满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展现“爱”与“死”的人类生存基本命题;部分作品讽刺批判了旧伦理道德道德和玩弄人的生命的“正人君子”,也体现出现实关怀的一面;具有洒脱、闲适的特点,显出余裕、从容的风姿。
3、要点:该诗化用了中外两个典故:笛卡尔著名的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和《庄子》中“庄生梦蝶”的寓言。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通过“我思想”确立了一个理性的“我”的主体存在,而戴望舒的“我思想,故我是蝴蝶”则生成了一个诗化的富于艺术美感的“我”的主体。诗人继而想象作为蝴蝶的“我”被一万年后的一朵小花召唤。这只蝴蝶由此展开斑斓的彩翼穿越一万年的时间隧道(“无梦无醒的云雾”)与小花达到了契合。诗人企图表达的,似乎是人的思想具有一种审美化的超越性:人的肉体也许会衰老消亡,但人的思想却能穿透来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具有一种永恒的价值,正像庄子梦中的蝴蝶可以聆听到万年后小花的轻轻呼唤一样。同时,诗歌中营造的朦胧、飘渺的氛围,也隐晦地传达了诗人彷徨、颓唐的心境,写出了一个“寻梦者”的抑郁和苦闷。
4、要点:巴金在他的5集《随想录》中,以“讲真话”为写作原则和反思的精神支点,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对历史的反思和对自我的拷问,对中死难的亲友的追忆,对他不能认同的某些思想言论的批判,质朴而直白的讲述出来。他对历史持坚定介入、干预的姿态,以启蒙知识分子意识思考重大历史事件,以期警醒社会民众,同时也以强烈的自省意
识,对自己的行为、心理做无情的解剖。杨绛的《干校六记》等文中,则与历史事件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对历史取平静审视的态度。她并不以“文化英雄”的姿态大声疾呼,而是将笔触专注于大时代、大事件中的小插曲;以含蓄的文字和温婉的语气,记述着个人的见闻和感受,展示着形形的众生态,同时也能见到时代的光影。但是,在巴金和杨绛的风格几乎完全相反的叙述中,却都写出了“”时代的
荒谬和个人内心的隐痛,以及作者从不同层面对历史的反思。只是二者采取了不同的姿态:前者激烈沉痛,后者冷静平和;前者直白,后者含蓄。
5、要点:林白、陈染的作品中都表现出深刻、鲜明的性别经验,她们一方面具有非常清晰的“女性视点”,另一方面对女性自我成长过程中的生命经验、身体欲望进行了独白、自传式书写。例如林白的《回廊之椅》中,就通过对主仆两位女性间情感的描写,表达了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存状态,并暗含着对男性中心社会的反讽;《一个人的战争》中讲述一个名叫多米的女孩的成长经历,女性个人化的记忆得到了凸显,同时对性体验和身体感受进行了大胆的描写;陈染的《私人生活》集中体现了女性成长主题以及反叛性立场,而《与往事干杯》等作品则表现了现代都市的女性生活和女性经验,尤其是独居的知识女性的生活历程和情绪体验,叙述方式带有明显的自传彩。
三、论述:
1、提示:可以以郭沫若提出的“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为中心来进行论述,这一原则是指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历史精神的实质,在此前提下,具体事件则可以与史实有出入。如《屈原》中虚设了婵娟等历史上不存在的人物,并有意曲解张仪等人物的面貌,但同时力图真实地表现历史悲剧精神,《高渐离》中对秦始皇的描写也是如此。另外强调作品的时代性、现实针对性和政治性,如《虎符》、《棠棣之花》、《屈原》等都暗含了时代所提出的反抗国民党法西斯专政的民主要求。同时强调主观性与抒情性,如《屈原》中的“雷电颂”等。
2、提示:可称为“寻根文学”代表作的作品有很多,如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李杭育的“葛川江小说”、阿城的《棋王》、《遍地风流》,郑义的《远村》、《老井》,韩少功的《爸爸爸》、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王安忆的《小鲍庄》、扎西达娃的《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张炜的《古船》等等,另外杨炼的大型组诗《礼魂》等诗歌也常被归入“寻根文学”范畴,但这些诗极为晦涩,而且要与其他作品做对比也很困难,所以最好从上述小说中选择自己所熟悉的来分析。无论选择哪些作品,分析时要记住“寻根文学”的基本特征,如对世俗日常生活、对风俗及地域文化的兴趣;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以外的“非正统文化”的
仰慕;艺术探索上对福克纳、马尔克斯等的借鉴,把对于生活场景、细节的真实描绘与幻想、寓言、象征结合等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