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课程的中小学古诗词歌曲课程设计策略研究
基于项目课程的中小学古诗词歌曲课程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中国古诗词与古诗词歌曲皆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熠熠闪光的珍宝。本文意图以项目课程为载体进行中小学古诗词歌曲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并将古典诗词歌曲项目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深入开发、设计,重视学生古诗词歌曲审美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项目课程 古诗词歌曲 课程设计
一、古诗词歌曲项目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成尚荣先生在《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中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相对于传统课程注重间接知识的传授而言,项目课程更注重专业技能,其主要载体是项目和任务,学生获得更加直接的经验。学生在完成项目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古诗词歌曲耳濡目染的熏陶,教师通过设计项目,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指导,培养学生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融合了诗词与音乐两门艺术的乐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开展古典诗词歌曲的项目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欣赏水平,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路径之一。
二、《古诗词歌曲》项目课程的课程设计
古典诗词歌曲项目课程大体可以分为六个基本的课程模式:赏析课程、吟诵课程、吟唱课程、演唱课程、创编课程、实践课程(实践课程贯穿于整个项目课程中)。古诗词歌曲课程以“赏析课程”为起点,进而通过赏析歌曲的意境、风格,感受吟诵歌唱方法,通过吟诵、吟唱、演唱进一步体验歌曲魅力,最后通过创编古诗词歌曲、舞台实践等课程,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歌曲的学习能力。
(一)触景生情:赏析课程
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诗词非常讲究意境,每一首诗词常常都是形象鲜明,有景有情,使人入境生情。以《枫桥夜泊》(唐.张继)为例。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钟声六景,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的感受诗人的心境,体会诗人名落孙山,夜半泛舟,突闻寒山寺凄凉钟声,于是触景生情的无奈与落魄。
赏析课程设计:
触景生情:赏析课程
项目
课程名称
相关古诗词歌曲
项目一
绿水江南
《忆江南》
项目二
飞舞的雪花
《踏雪寻梅》
项目三
悠远古风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
项目四
可爱的动物
《咏鹅》
项目五
绿在召唤
《咏柳》
项目六
下雪啦
《江雪》
项目七
绿季节
《春晓》
意境赏析课程:以诗情乐韵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带给学生意境美的体验,获得文学和音乐双重的审美愉悦。
(二)抑扬顿挫:吟诵课程
诗歌吟诵在我国由来已久,“吟诵”是表现中国古诗词的原生态的语言形式,是古代传播诗词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重要环节。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诗词和读文方法,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配合肢体语言的变化,将文中意境从抽象、平面的文字中进一步延伸,在有声的空间里丰富发展。
《现代汉语词典》将“吟”的动词形态释为“吟咏”,释“咏”为“依着一定腔调缓慢地诵读”;《辞海》释“吟”为:“吟咏、做诗”。“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为“读出声音来;念”;《说文解字》将二字互训:“诵,讽也。”“讽,诵也。”见,“吟”是一种类似于歌唱的有调的“乐语”;“诵”是依照一定的声调规律,有节奏的读(或背);“吟诵”作为一个词使用,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的读(或背)。
吟诵课程设计:
抑扬顿挫:吟诵课程
项目
课程名称
相关古诗词歌曲
项目一
神州古韵
《关雎》
项目二
古风新韵
《关山月》
项目三
华夏古韵
《滚滚长江东逝水》
项目四
古韵流芳
《黄莺吟 (古曲)》
项目五
古韵新声
古诗改编的歌曲《静夜思》
项目六
古诗音画 诗情画意
《绝句》
项目七
诗韵悠悠
《小儿垂钓》
(三)情深意切:吟唱课程
诗词吟唱,是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文化艺术形式,是诗词音乐性的进一步升华。“唱”,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依照乐律发出的声音。”诗词的吟唱,实际上是诗词音乐性进一步衍展,其表演性更强,一般都有谱可依。无论是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歌曲,还是当代音乐家的依词配曲,都有着强烈的音乐美。学习者可以依谱演唱,融入自身特点,吟唱出不同风格的作品。通过吟唱课程,潜移默化地改善学生的歌声,领悟古诗词之情感意蕴,感受古诗词的音律美与艺术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