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资料
                          贵州少数民族资料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17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全国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人口分布主要在贵州。下面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在饮食、服饰、民居、信仰、禁忌等方面做一大概介绍:
1. 苗族
  分布: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贵州苗族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
  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1956年制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服饰: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饮食: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苗族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民居: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节日: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
  歌舞: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
禁忌:做客的时候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肝、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忌杀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2. 布依族
  分布: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州、黔西南州及安顺地区和贵阳市,其余分布在黔东南、 铜仁、遵义、毕节、六盘水及云南的罗平等地。
  语言: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过去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信仰多神。
  服饰:布依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各具特。一般男子穿对襟短褂、长裤,包头巾,女子穿大襟衣、长裤或百褶裙,戴各种银制首饰。布依族的蜡染工艺历史悠久,蜡染的花纹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精致典雅,深受人们喜爱。
  饮食:布依族喜欢吃五糯米饭,其他糯米食品也很丰富。如正月里的枕头粽、端阳节的三角粽、六月六的米团子、七月半的搭连粑等,都是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不可缺少的礼物。布依族人还喜欢吃酸菜。味道独特的黔南独山盐酸菜,在清代就是贡品
  民居: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房屋多为吊脚楼,古称干栏。楼底圈牲口、堆杂物;楼上住人。在黄果树瀑布一带的布依族人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丰富的薄石材,在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改建石板房,除檩条和椽子外,整座房屋全用石板建成。
  节日: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
  其他特:布依族地区盛产名茶,都匀毛尖曾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优等奖。在布依族人制作的茶叶中,味道别具一格的是姑娘茶。此
禁忌:到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踩踏。布依族习惯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应喝一点。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布依族送礼必须送双数。
3. 侗族
  分布: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州
  语言: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1958年制定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信仰:多为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土家族的传统节日
  服饰:侗族服饰朴素,调以青、蓝、白、紫为主。男子多穿对襟短衣,或右衽无领短衣,包大头巾。女子上穿大襟无领无扣上衣,下穿百褶裙或长裤,束腰带、裹腿,包头帕或戴银冠及各种银饰等。刺绣是侗族妇女擅长的工艺,她们在服饰上刺绣出各种图案花纹,形象生动,彩绚丽。
  饮食:主食是大米,山区则多食糯米。侗族还喜食酸味,有荤酸、素酸、煮酸、腌酸等,
侗不离酸的俗语。油茶是侗族人民的普遍嗜好,也是待客佳品,做法是用谷雨茶同糯米炒成糊状后再冲水,拌以茶油炸好的米花、黄豆、花生等,其味鲜美,清香可口。
  民居:侗寨的房屋一般是用杉木建造的木楼,多为二至三层,在河边或山坡上的房屋大多为吊角楼。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此种建筑吸取了汉族古代建筑的精髓,又突破了塔楼的常规,下部呈方形,瓦檐呈多角形,飞檐重阁,形似宝塔,高耸寨中。鼓楼一般一姓一座,较大的寨子有三四座以上,那是侗族人民开会娱乐的场所。一般村子边还会建有风雨桥,也能反映侗族人民高超建筑技艺。
  节日:侗族传统节日有侗年、吃新节、祭牛神节等。吃新节时,旱稻刚熟,家家尝新米饭,供奉祖先,并唱侗歌、侗戏,举行斗牛活动。
  歌舞:侗族民间音乐最有名的是古楼大歌,它是一种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
禁忌:春耕必须选择属的日子;雷劈过的树不能用来盖房;出殡时,路途中棺材不能触地,要小心抬到墓地;殉葬品忌用铜器和铁器;为祭女性神,修建萨坛期间, 全寨吃斋,禁止生人进寨等。
4. 水族
分布:主要分布在黔南州和黔东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水族人口接近全国水族总人口的半数。
语言: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族古老的文字称为水书,造字方法有象形、会意、谐音和假借。
信仰:水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水族以鱼为吉祥物,崇拜巨石、大树。
服饰:水族服装多为青、蓝。男子穿大襟长衫,青布包头;妇女穿蓝大襟上衣,青布长裤,衣裤都镶有花边,系青绿花腰带,节日穿裙子,戴各式耳环、项圈、手镯等银制饰品。水族妇女擅长制作一种叫做反结的绣品,她们用白马尾缠上白丝线绣成各种精美图案,工艺繁杂精细。
饮食:妇女泡制的鱼包韭菜是端节酒席上必备的佳肴。
民居:传统民居为干栏式建筑,多用杉松木建造,屋顶用杉树皮或瓦片覆盖。楼房分上下两层,楼下圈牲畜,楼上住人;平房一般为三间,两侧为卧室及灶房。
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端节主要活动为祭祀和赛马。
禁忌:水族人长辈称呼晚辈时,习惯用小妹来称呼,子女不管男女,都称为小妹。和水族人交往不能说泥巴脑壳四个字,因为这四个字水语的意思是、脓包,带有侮辱性;在水族人家中做客,不能翘二郎腿。到水族地区,禁止触摸、攀爬或砍伐他们所崇拜的巨石、大树。春节前或者平时村寨中发生不好的征兆时,水族都要举行扫寨活动。届时村民用树枝封寨门,在寨门上打草标,以示禁止外人进寨,禁期1天。水族妇女生了小孩以后,在门上打草标,3天之内谢外人进入。
5. 仡佬族
分布:主要聚居在贵州省西北部及西部地区的遵义、仁怀、安顺、镇宁等市县。
语言:仡佬族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通用汉文。
信仰:以信奉道教和自然崇拜为主,有的也信奉佛教。
服饰:男女都穿筒裙(男裙短,女裙长),裙料由染羊毛和麻编织而成。女子上着齐腰短上衣,绣着鳞状花纹,下着无褶长筒裙,以青、红、白三分为三段,外罩前短后长的青无袖长袍,头缠青布长头帕,脚穿钩尖鞋;男子的服装多为对襟短衣,头缠青布或白布长头帕。
饮食:仡佬族人习惯把玉米粉放在蒸笼里蒸熟,叫作玉米干饭;这是仡佬族人一年四季餐桌上的主食,如果在节日里或是有远客临门,他们就在玉米面里加上相等的白米蒸熟,称为混合饭。为了祛潮取暖,每餐都少不了一锅辣椒汤。
民居:贵州北部地区的仡佬族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其他地区的仡佬族多住依山而建的土木房屋,一般是一列三间,中间为堂屋,供有神台,不住人,两边分别是一间卧室、一间厨房。
节日:仡佬族的节日有农历春节和农历三月三的仡佬年。祭神树是仡佬年最重要的活动,这起源于仡佬族古老的自然崇拜。
歌舞:仡佬族演奏的八仙乐曲富有民族特,由八人使用二胡、横箫各一对和其他乐器合奏,音调十分和谐动听。
其他特:生活在大山中的仡佬族,还以其多有技艺精良的石匠而远近闻名。
禁忌:仡佬族在生活、生产中有一定的禁忌。如平时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门口;有分娩或有丧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内;妇女生孩子未满40天的,不能跨门槛,也不能到井边挑水;岁首忌扫地、挑水、骑马、犁田以及倒污水在门口;过年节的时候,不能吵架、不能打碎东西、不许说不吉利的话等。 另外,广西隆林的仡佬族,在堂屋的神台上不允许乱放杂物,尤其忌讳放辣椒;麻栗坡等地的仡佬族,在堂屋的神龛后,不允许住人等。
6. 彝族
分布: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威宁、赫章、毕节、大方、黔西、纳雍、织金、金沙及六盘水等县市。
语言: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文字是一种音节文字,形成于13世纪。  信仰: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云贵地区部分彝族受道教
和佛教影响。
服饰:彝族服饰古朴、独特。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有不同的服饰习俗,大致可分为凉山型、乌蒙山型、红河型等。凉山的彝族成年男子往往在脑后留一绺长发,象征男性尊严不可侵犯,俗称天菩萨,他们还喜欢用青布包头,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俗称英雄结,以示英武气概。凉山彝族姑娘的三节裙是用三种不同花的布料拼成,跳舞时宽宽的裙摆随风飘起,像一朵大大的喇叭花,而她们的花包头则被看作自由、幸福的象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