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
理科综合化学学科
1. 化学在文物的研究和修复中有重要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竹简的成分之一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 B. 龟甲的成分之一羟基磷灰石属于无机物 C. 古陶瓷修复所用的熟石膏,其成分为Ca(OH)2 D. 古壁画颜料中所用的铁红,其成分为Fe 2O 3
【答案】C 【解析】
【详解】A .纤维素是一种天然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 6H 10O 5)n ,其相对分子质量较高,是一种天然高分子,A 正确;
B .羟基磷灰石又称又称羟磷灰石、碱式磷酸钙,其化学式为[Ca 10(PO 4)6(OH)2],属于无机物,B 正确;
C .熟石膏是主要成分为2CaSO 4·H 2O ,Ca(OH)2为熟石灰的主要成分,C 错误;
D .Fe 2O 3为红,常被用于油漆、涂料、油墨和橡胶的红颜料,俗称铁红,D 正确; 故答案选C 。
2. 光学性能优良的高分子材料聚碳酸异山梨醇酯可由如下反应制备。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高分子材料可降解 B. 异山梨醇分子中有3个手性碳 C. 反应式中化合物X 为甲醇 D. 该聚合反应为缩聚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 .该高分子材料中含有酯基,可以降解,A 正确;
B .异山梨醇中四处的碳原子为手性碳原子,故异山梨醇分子中有4个手性碳,
B 错误;
C .反应式中异山梨醇释放出一个羟基与碳酸二甲酯释放出的甲基结合生成甲醇,故反应式中X 为甲醇,C 正确;
D .该反应在生产高聚物的同时还有小分子的物质生成,属于缩聚反应,D 正确; 故答案选B 。
3. 一种可吸附甲醇的材料,其化学式为,部分晶体结构如下图所示,其()()233434C NH B OCH Cl ⎡⎤⎡
⎤⎣⎦⎣⎦
中为平面结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晶体中存在N-H …O 氢键
B. 基态原子的第一电离能:
C. 基态原子未成对电子数:
D. 晶体中B 、N 和O 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相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A .由晶体结构图可知,中的的与中的形成氢键,因此,全国高考最高分
该晶体中存在氢键,A 说法正确;
B .同一周期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呈递增趋势,但是第ⅡA 、ⅤA 元素的原子结构比较稳定,其第一电离能高于同周期的相邻元素的原子,因此,基态原子的第一电离能从小到大的顺序为C< O < N ,B 说法不正确;
C .B 、C 、O 、N 的未成对电子数分别为1、2、2、3,因此,基态原子未成对电子数B<C=O<N ,C
说法不正确;
D .为平面结构,则其中的C 和N 原子轨道杂化类型均为;中B 与4个
O 形成了4个σ键,B 没有孤电子对,则B 的原子轨道杂化类型为;中O 分别与B 和C 形成了2个σ键,O 原子还有2个孤电子对,则O 的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均为;综上所述,晶体中B 、О和N 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不相同,D 说法不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A 。
4. 一种以和为电极、水溶液为电解质的电池,其示意图如下所示。放电时,可插入层间形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23
C NH ⎡⎤⎣
⎦
C<N<O B<C<O<N +
23C(NH )][2-NH H ()43B OCH -
⎡⎤⎣⎦O N H О -+
23C(NH )][2sp ()43B OCH -
⎡⎤⎣⎦3sp ()43B OCH -
⎡⎤⎣⎦3sp 25V O Zn ()332Zn CF SO 2+Zn 25V O x 252Zn V O nH O ⋅
A. 放电时为正极
B. 放电时由负极向正极迁移
C. 充电总反应:
D. 充电阳极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中信息可知,该电池中Zn 为负极、为正极,电池的总反应为
。
【详解】
A .由题信息可知,放电时,可插入层间形成,发生了还原反应,则放电时为正极,A 说法正确;
B .Zn 为负极,放电时Zn 失去电子变为,阳离子向正极迁移,则放电时由负极向正极迁移,B 说法正确;
C .电池在放电时的总反应为,则其在充电时的总反应为
,C 说法不正确;
D .充电阳极上被氧化为,则阳极的电极反应为
,D 说法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C 。
5. 根据实验操作及现象,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选
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常温下将铁片分别插入稀硝酸和浓硝酸中,前者产生无气体,后者无明显现象
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
B
取一定量样品,溶解后加入溶液,产生白沉淀。加入浓
,仍有沉淀
此样品中含有
25V O 2+Zn 252x 252xZn+V O +nH O=Zn V O nH O ⋅-2+
x 252252Zn V O nH O-2xe =xZn +V O +nH O ⋅25V O 252x 252xZn+V O +nH O=Zn V O nH O ⋅2+Zn 25V O x 252Zn V O nH O ⋅25V O 25V O 2+Zn 2+Zn 252x 252xZn+V O +nH O=Zn V O nH O ⋅x 252252Zn V O nH Ox=Zn+V O +nH O ⋅x 252Zn V O nH O ⋅25V O -2+x 252252Zn V O nH O-2xe =xZn +V O +nH O ⋅23Na SO 2BaCl 3HNO 2-
4SO
C
将银和溶液与铜和溶液组成原电池。连通后银表面有银白金属沉积,铜电极附近溶液逐渐变蓝
的金属性比强
D 向溴水中加入苯,振荡后静置,水层颜变浅
溴与苯发生了加成反应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常温下,铁片与浓硝酸会发生钝化,导致现象不明显,但稀硝酸与铁不发生钝化,会产生气泡,所以不能通过该实验现象比较浓硝酸和稀硝酸的氧化性强弱,A 错误;
B .浓硝酸会氧化亚硫酸根生成硫酸根,仍然产生白沉淀,所以不能通过该实验现象判断样品中含有硫酸根,B 错误;
C .铜比银活泼,在形成原电池过程中,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了铜离子,导致溶液变为蓝,
所以该实验可以比较铜和银的金属性强弱,C 正确;
D .向溴水中加入苯,苯可将溴萃取到上层,使下层水层颜变浅,不是溴与苯发生了加成反应,D 错误; 故选C 。
6. “肼合成酶”以其中的配合物为催化中心,可将与转化为肼(),其反应历程如下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和均为极性分子 B 反应涉及、键断裂和键生成
C. 催化中心的被氧化为,后又被还原为
D. 将替换为,反应可得 【答案】D 【解析】
【详解】A .NH 2OH ,NH 3,H 2O 的电荷分布都不均匀,不对称,为极性分子,A 正确; B .由反应历程可知,有N -H ,N -O 键断裂,还有N -H 键的生成,B 正确;
C .由反应历程可知,反应过程中,Fe 2+先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Fe 3+
,后面又得到电子生成Fe 2+,C
3AgNO 24Na SO Cu Ag
2+Fe 2NH OH 3NH 22NH NH 2NH OH 3NH 2H O .
N-H N-O N-N 2+Fe 3+Fe 2+Fe 2NH OH 2ND OD 22ND ND
正确;
D .由反应历程可知,反应过程中,生成的NH 2NH 2有两个氢来源于NH 3,所以将NH 2OH 替换为ND 2OD ,不可能得到ND 2ND 2,得到ND 2NH 2和HDO ,D 错误; 故选D 。
7. 向饱和溶液(有足量固体)中滴加氨水,发生反应和
,与的关系如下
图所示(其中M 代表、、或)。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曲线I 可视为溶解度随浓度变化曲线
B. 的溶度积常数
C. 反应的平衡常数K 的值为
D. 时,溶液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氯化银饱和溶液中银离子和氯离子的浓度相等,向饱和溶液中滴加氨水,溶液中银离子浓度减小,氯离子浓度增大、一氨合银离子增大,继续滴加氨水,一氨合银离子增大的幅度小于二氨合银离子,则曲线I 、Ⅱ、Ⅲ、Ⅳ分别表示二氨合银离子、一氨合银离子、银离子、氯离子与氨气浓度对数变化的曲线。 【详解】A .由分析可知,曲线I 为二氨合银离子与氨气浓度对数变化的曲线,可视为氯化银溶解度随浓度变化曲线,故A 正确;
B .由分析可知,曲线I 、Ⅱ、Ⅲ、Ⅳ分别表示二氨合银离子、一氨合银离子、银离子、氯离子与氨气浓度对数变化的曲线,由图可知,氨分子浓度小于10—6mol/L 时,溶液中银离子和氯离子浓度均为10—5mol/L ,则氯化银的溶度积为10—5×10—5=10—10,故B 错误;
C .由图可知,氨分子浓度对数为—1时,溶液中二氨合银离子和一氨合银离子的浓度分别为10—2,35mol/L
AgCl AgCl ()+
+33Ag +NH Ag NH ⎡⎤⎣⎦ ()()+
+3332Ag NH +NH Ag NH ⎡⎤⎡⎤⎣⎦⎣⎦ ()-1lg c(M)/mol L ⎡⎤⋅⎣⎦()()-1
3lg c NH /mol L ⎡⎤⋅⎣⎦+
Ag -Cl ()+3Ag NH ⎡⎤⎣⎦()+
32Ag NH ⎡⎤⎣
⎦AgCl 3NH AgCl (
)()+
-
-9.75
sp K =c Ag
c Cl =10
⋅()()+
+
3332Ag NH +NH Ag NH ⎡⎤⎡⎤⎣⎦⎣⎦ 3.8110()-1
3c NH =0.01mol L ⋅()(
)()(
)
()+
+
+
332c Ag NH >c Ag NH >c Ag ⎡⎤⎡⎤⎣⎦⎣⎦
3NH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