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的喜剧》教学实录
说明:《菱角的喜剧》是粤教版必修二中的一篇哲理散文该文写于1957年,针对当时国家建设中的简单化、绝对化的错误,用了大量鲜活生动的事例,阐述了“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特殊性,我们不仅要掌握一般性,还要掌握特殊性”的道理由于该文道理浅显好懂,而写法对于高一学生却极有学习借鉴价值,故教学重点放在“用事例来说理”的学习上
本课的教学创意是:1、用“盲写比较体验”教学法(让学生在一周前试写同论点的作文,课文学习时,再与课文比较,自悟、体会,升华认识,获得一举多得的综合学习效益)2、设计多种富有吸引力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活动
师:上课今天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智力问答活动:一个小石片,怎样才能让它在湖面漂起来?注意——不能借助木头、绳子等任何依托物体
生1:可以在石头上打些小洞(众摇头,兴致勃勃)
生2:将石头中间挖空
师:也许可能,但可行性不强
生3:我有办法:用力将它甩出去……就是像打水漂那样
师:很好,你这个办法很巧妙我们都知道石头比水重,会沉下去,这是它的一般性但是,给它足够快的速度时,它却可以漂在水面上这又是它的特殊性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事物特殊性,就会犯错误,连科学家也不例外,不信请看——(一学生读:)
投影《飞机不能飞上天》:上一个世纪,法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勒让德,德国大发明家西门子,能量守恒原理发现者之一的德国科学家赫尔姆霍茨,还有美国天文学家纽康等等,都纷纷出来断言:根本不可能发明什么飞机,且从“科学”上充分地论证出比空气重的机械绝不可能飞起来然而,默默无闻的美国人莱特兄弟没在意那些伟大人物的“高论”不断探索新知,终于在1903年把人类第一架飞机成功地送上蓝天
师:大家对这个故事感兴趣吗?某某同学你来说说对什么感兴趣?
生4:这些科学家都很有名气,没想到他们也会犯错误……
师:哦,你看到这么多知名科学家都犯了错误,所以你感到特别开心是吧?请坐(众大笑)
师:为什么科学家会犯错误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秦牧的哲理散文《菱角的喜剧》,他会讲清这个道理请大家开课本
师:我们在昨天早读读了一遍,下面请大家再速读课文,一:作者在文中主要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生5:本文通过吃菱角的的事情……(师:请简洁点),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特殊性
生6:还告诉我们不仅要掌握一般性,还要掌握特殊性
师:大家都同意吗?很好将两个同学的综合起来就是作者的观点作者是怎样阐述的呢?给课文列一个提纲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路,我们昨天做了这项作业的请拿出来,再看投影,将上面的“课文内容提纲列表”中的空缺填出来
(三个学生各自回答了自己所列的提纲,只有最后一部分有争议)
师:我看了大家的作业,大部分同学都将第十一和十二合段成一部分,老师的《教参》上和大家的各种教辅资料上也是这样的当然,也有小部分同学是将第十二段单独划作一个部分到底哪一种更有道理呢?
生7:我认为应将十二段单独划作一个部分因为第十一段谈的是掌握事物复杂多样性的做法及重要性而这一段明显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十一段完全不同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具体说说
生7:第一句话“既要……又要……”就是概括全文的,而后面“要与简单化绝对化打仗”是提出号召,从反面重申论点的,也是总结全文
师:看来你是动了脑筋的,大家想想,这样划分是不是更有道理?可见,我们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才能有真知灼见
师:好,下面请再来看《飞机不能飞上天》(投影),请同学们在课文中观点,用课文中的话来来分析几位科学家的观点错在哪里?莱特兄弟的正确又表现在哪里?
黄冈哪里好玩生8:因为科学家只是从主观出发……
师:注意,要用课文中的观点来分析这个故事
生8:科学家只是掌握了事物的一般性,没有把握特殊性,而在能否飞上天空这一点上,特殊性反而成了成败的关键
师:对,扣住了课文,又会灵活运用那具体到“飞机”这件事情上,一般性、
特殊性又各指什么呢?谁来说清楚?
生9:一般性是指机械比空气重,飞不上天;特殊性是指当飞机的飞行速度到一定程度时,它却可以飞起来,我听说好像是时速200公里以上科学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没有考虑到这一特殊性,所以犯了错误
师:说得好看来我们完全理解了作者的观点那么,请联系结尾处的写作时间,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主张吗?
生10:因为是在中,搞什么“赶英超美”、“大炼钢铁”等生产运动,都违反了客观规律,所以作者要对这些盲干的做法敲响警钟
生:对,还有“放卫星”“浮夸风”……(纷纷补充)
师:也就是说,本文是针对1957年前的“”的错误做法提出深刻的批评而创作的不过,这是在前作者的见解即使是现在看来也是振聋发聩的现在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生11:有,有的地方盲目建开发区,却不考虑当地经济的特殊性,结果开而不发
生12:报纸上还说,某地方干部要农民统一种苹果,后来种得太多,苹果反而卖不出
师:可见,秦牧提出观点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呀当然,我们仅仅是理解他的观点还不够,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将观点阐述得这样生动而透彻的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主要是靠什么来将道理讲得如此浅显又令人折服的?
生13:文中用了很多事例来说理
师:这叫事例论证的写法,用事实来说话一下,文中分别用了那些事例来证明观点的?
生2:证明“事物都有复杂性”时,用了小时候认识菱角的事情,还有过敏反应、牙齿多少因人而异的几件事例
生13:还有,在谈“既要掌握一般性,又要掌握特殊性”时,用了农民识天气、种子变劣、山洞养猪的事例
师:你们看,本文的事例多不多,一共有几个事例?
生:八个(投影:①对菱角的认识、②蝗虫、蝴蝶一类的昆虫、③碳水
化合物、④同一元素不同形态、⑤喝咖啡的过敏情况⑥牙齿的多少⑦农民识天气⑧种子的优劣⑨山洞养猪)
师:想一想:用丰富的事例来谈道理好不好,有些什么好处?
生(纷纷):可以通俗易懂,变抽象为形象;读起来有趣,易于接受……
例有什么不同?
生14:课文中的事例多是生活常识、自然现象;老师举的是名人事例
师:(显示投影,总结了几点好处:丰富充分,生动形象易懂,使说服力更强):好,这些好处你们几乎都说出来了课文中的事例属于什么事例?与老师所举“飞机”的事师:对,前者是生活实例,后者是名人名事大家喜欢那一类?(多答后一类)其实,两者各有好处,前者鲜活生动,后者经典、极具权威性那么,课文中为什么不用名人名事,而大量用生产生活的事例呢?
生14:可能是为了吸引读者,生动有趣,使得道理深入浅出
生:为了使文章更形象,更具有散文的风格
(投影――事例使用(1):因对象而异,因文、目的而异)
师:我还补充一点,此文主要是写给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看的,故要用他们熟悉的事物可见,用事例说理时,还要注意对象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用事例来讲道理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下面请打开你的作文本,看看你在这次作文中用了那些有说服力的好事例?还能否增加或改换一些事例?将你的作文与课文进行对比,说说你获得了那些有益的启示?请相互交流讨论一下(学生分组讨论)
师:好,现在先请自荐或推荐好的事例
生15:我在作文中用了这个事例:寒潮虽然给人带来诸多不便,但是寒潮也能带来降雨,改善空气质量……(念作文)
师:好,这个事例不错好像是你们《地理》课本上的吧?(点头)请班上用了这个事例的同学举手(近半数人举手)大家意识到一个问题没有:这么多的人都用了这个例子,会出现什么问题?
生(众答):雷同了,没新意了……
师:是啊,事例不仅要得体,还要尽可能新颖独到些
生10:我有这个事例:亚里士多德只知道物体的重量与降落速度有关,得
出了重的东西先落地的错误结论伽利略却经过实践,发现了空气阻力、体积、密度之间的复杂关系,最终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师:很经典,是名人名事,特别值得肯定的是:他没有像有些同学那样大谈伽利略如何实践,而是把重点放在他发现事物的复杂性上,这扣题很紧请大家接着说
(学生依次介绍:杀狼护鹿,导致鹿退化;对中国革命道路特殊性的认识;深圳的成功显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性……)(有的赢得了掌声)
师:太精彩了再请大家谈谈对比作文与课文后所获得的启示
生(依次):我学到了多样化使用事例的方法我的事例不太恰当,也不生动,应该用经典的事例……
师:是的,收获不小让我们来总结一下,用事例说理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总结后,投影――事例的选择、使用(2)):
选择上:1、事例能深刻地证明观点2、事例有代表性3、事例经典,有权威性4、事例为讲道理服务使用上:1、要简洁概述2、要加评议,突出论点3、充分而适当
师:让我们再回到课本上,看看文中的事例是不是这样的请大家读一下“农民识天气”这一事例(生读完),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叙述的?
生:用概述语言
师:再来读一下事例后面的的话(生读完),这几句点评的话可否不要?
生:不行,因为这一点评就把事例和观点联系起来了,说服力更强
师:看来,举了例还要加以分析,才能画龙点睛,避免堆砌事例好,请看屏幕,这是两则精彩事例,请
大家试着将事例(一)放到课文中去,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好?怎么放?
(投影):好事例欣赏(与改进):
1、一天课上,先生问道:“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学生整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啦!先生说:“错了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效果才佳”(毕淑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