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传统民俗:蒙自彝族“祭龙”习俗源于何时?其文化内涵有哪些
蒙自彝族素有“祭龙”的传统,这种习俗源于何时?有哪些文化内涵
民族节日文化的生成、发展与其民族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历史人文有着密切的联系。
“祭龙”习俗是蒙自彝族人一年中最隆重、盛大的习俗活动,可以说的上是彝族人的春节盛会了。
伴随着活动的开展、举行、结束,彝族人的宗教信仰观念、社会人际关系、文化艺术知识得到集中展现,并通过活动的进行不断强化。可以说,“祭龙”是彝族人非常盛大的节日文化了。那么“祭龙”究竟是如何出现的,又为何发展成今天的样子呢?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吧。
一.大山文化的彝族人家
1.地理环境
蒙自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地处珠江与红河分水岭两侧,北回归线横贯县境。东邻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南接屏边县,西连个旧市,北与开远市接壤。这里居住着汉族、彝族、苗族、壮族等多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地区。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是蒙自市的主体民族之一,在全市总人口中占31%,是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生活在蒙自的彝族有尼苏、淮拉、姆基三个支系,除尼苏支系主要分布于蒙自市西北坝区的文澜镇、雨过铺镇、草坝镇等坝区、城区外,淮拉支系与姆基支系主要分布于蒙自的半山区和高山区。生活在蒙自山区冷泉镇、水田乡、芷村镇、鸣鹜镇的淮拉支系与姆基支系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化艺术,“跳掌舞”和“三步弦”就最具代表性。
自然环境:淮拉支系主要聚居于海拔约在1600-2400之间的寒凉山区,这里地势高,雨水丰富,气候复杂,属北亚热带气候。
姆基支系主要聚居于蒙自南部山区的冷泉镇,“姆”为天之意,“基”为边或界之意,姆基意为住在天边或天界的人或种族。冷泉镇地势中部高,由南向北逐渐下降。最高海拔2275米,最低海拔140米,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气温19. 8 0C,年降水量达到1250毫米至1329毫米。立体的气候、丰富的降水和高低起伏的地势共同孕育了彝族淮拉支系、姆基支系热情奔放、勤劳朴实的民族性格和热情潇洒的舞蹈活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