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哈尼梯田农耕礼俗文化探究
云南哈尼梯田农耕礼俗文化探究
[内容摘要] : 哈尼梯田农耕礼俗由梯田农耕稻作发展而来,是哈尼人智慧的结晶及其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梯田农耕礼俗与梯田农耕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又与其他传统文化形态、农耕技术等呈现密切交错的关系。关注、保护哈尼梯田农耕礼俗对哈尼族的发展以及农耕生产具有现实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 哈尼族;哈尼梯田;梯田农耕礼俗;农耕技术;现代经济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梯田文化是哈尼族文化的核心。梯田耕作是哈尼族千百年来的主要生存方式。梯田农耕礼俗又是梯田文化中的精要部分。它集中反映了哈尼人的人生态度、伦理道德、审美意象等,体现了哈尼人勤劳、勇敢和睿智的精神特;是连接农耕生产与其他文化形态的重要桥梁。
、哈尼族与哈尼梯田
    哈尼族是中国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达132.52万人,自古以来就是耕种梯田的民族。哈尼梯田是哈尼人民勇于挑战自然,与天地共存、日月同辉的创作之作。过去,由于地处边远,环境封闭,梯田的雄伟壮观疯子、耕作精湛程度和文明程度长久以来少为人知。其实,在滇南红河南岸的哈尼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梯田蔚为壮观,呈长条环状的梯田绕山而行,从山脚至山顶,埂回堤转,阡陌连绵,重重叠叠。那大则数亩,小则如澡盆的梯田,依山起伏布满河谷和山梁,有许多高达上千层的梯田像一架架银彩带的天梯伸向天边,成为举世瞩目的梯田壮丽奇观,哈尼族被中外学者赞誉为:“雕刻大山的民族”。[1]
    这种亚热带崇山峻岭中的梯田壮丽景观,是哈尼族山地稻作农业创造性的表现,它的耕作方法虽然处在极为原始的木犁牛耕生产阶段,但它为哈尼社会系统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物质基础。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田制》篇中将哈尼梯田列入中国七大田制之一,称誉为“世外梯田”,有“世间田制之多等夷,有田世外谁题名”诗为证。清代嘉庆《临安志·土司志》确切记载了梯田农业的壮丽图景:“依山峦平旷处,开凿田园,层层相间,远望如画”。《云南通志》还记载了红河南岸土司区内今元阳纳更(上新城)山土巡检龙嘴,红河县左能山土副长官司吴沣颇因带领哈尼人民开山造田,受到清朝廷表彰封山赏颁发委任状供职的实际。历史证明了哀牢山区红河流域的梯田,是同居这山区的彝族、汉族、傣族、壮族、苗族
、回族、布依族、瑶族等各民族共同劳动的结晶,但事实上,正如《中国少数民族简史》所载:“云南多数的山居民族都能开垦梯田,但所垦台数之多,技术之精,则当首推红河南岸的哈尼族;从云南少数民族耕种梯田的技术来看,只有哀牢山下段哈尼族的梯田达到‘殊为精好’的水平”。以此为据,哈尼梯田是中国梯田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哈尼族先民自隋唐迁入以来就已开垦梯田、种植水稻,再次1300多年间,哈尼族倾注了数十代人的心力,发挥了惊人的智慧和勇气垦植梯田。长期以来,哈尼族为什么使用原始木犁、锄头等简陋生产工具能在险峻雄伟的哀牢山中创造如此神奇壮丽的梯田,原来这是哈尼族与生俱来的民族精神使然,这从哈尼族“出门礼、婚姻嫁娶、丧葬”的人生礼仪习俗中可以见证。可以这样说,哈尼梯田是哈尼族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其主要表现在:
  (一)、梯田农业是哈尼族自然人生观的桥梁。哈尼梯田是依据爱老山区自然生态环境、立体气候、立体水土特点的劳动创造物。冬耕、春播、夏锄、秋收,这种与大自然规律同步的山梯田稻作行为,对哈尼族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哈尼族的自然、朴素的人生观的基本概念是注重今生和灵魂不灭。注重今生,使哈尼族自强不息,以吃苦耐劳为人生美德和生活信条,化劳动辛苦为乐,化生活的艰辛为乐,决定乐观的人生态度。灵
魂不灭的观念,使哈尼信奉和祭祀鬼神,顺应天命,不以人的艰辛为苦难,不以死亡为人生憾事,形成宽宏大量,富于忍耐的民族性格。
  (二)、梯田是哈尼族人神交流的祭坛。哈尼族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由来已久。但随着民族迁徙的结束,定居农耕生活和稻作农业生产发展的实现,哈尼社会普遍信奉的原始宗教崇拜形态与祭祀内容、方式都逐渐集中围绕梯田农业祭祀与崇拜来进行。如:“昂玛突”、“苦扎扎”、“活息扎”、“尝新节”、“扎勒特”、“十月年”等一系列民俗祭祀活动,成为哈尼族梯田农业的岁时祭祀礼仪。哈尼族把美好的愿望也全部寄托在梯田之上,于是梯田成了哈尼族人神交流的祭坛。
  (三)、哈尼梯田象征着哈尼族的性格。哈尼族的性格可以用“刚柔并济、坚忍不拔”来比喻。据《续修蒙自县志》卷三载:“窝尼自呼哈尼,蒙之和尼里(今元阳县嘎娘乡)其新居也。其性柔,畏洁,不敢为盗贼,然善合。”又据清代王思训《滇南杂志》卷三十三载:“窝尼勤俭和翰泥(哈尼族)品行巧慧,人莫能及者。男多黛黑,女微白。上下相接皆有礼,畜养山羊而不食羊肉,乃夷中之最善者。”这两个文献记载了哈尼族温和柔顺的民族性格特征。历史上,公元1817年至1919年间由高咯依、多沙阿波卢梅贝等因不堪忍受关附图司
领主的苛重压迫和剥削,领带农民起义,前者规模浩荡,事警朝廷(详见《清宫秘史》)。两次起义都联合哀牢山区其他各民族反抗关福、土司领主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反映了哈尼族坚如磐石的一面。哈尼族温顺柔和、热情豪爽和坚韧的性格,是居哀牢山区创造梯田农业的过程中形成的。
  (四)、梯田是哈尼族生命情操的源泉。哈尼族从出世开始就把自己的命运与梯田联系在一起,在几乎没有一块平地的半山区和高山区,倾注一生的心力雕刻山体,梯田实际已成为哈尼族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财富的源泉,是哈尼族精神的砥柱。无论从对自然、梯田农业祭祀、动植物崇拜、服饰、诗歌、民间传说、音乐舞蹈、建筑艺术等,都可见生命轨迹,即承接传习古代的,又模仿现代的生命情操自然流露。这种情操是在梯田生产过程中发生和发展的。
  (五)、梯田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大系统。哈尼梯田不像世界遗产中的许多项目已成为文物古迹。如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埃及金字塔等今天已失去当年的功能。也不像单纯的自然景观、如:泰山、黄山、尼加拉瓜大瀑布等。更不像曲阜孔庙、布达拉宫、颐和园等单纯的人文景观。它是人文景观,也是自然景观,是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巧妙结合的产物。以
元阳为例:190000亩梯田,至今养育元阳33.6万多农业人口,境内6.3万多公顷森林,至今供给全县人民的人畜饮水和农田用水,是经久不衰,良性循环生态系统。
  (六)、梯田农业是哈尼族步入世界文明的桥梁和纽带。如今,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区云海神奇变化,民族风情异彩纷呈,红河哈尼梯田作为物质形态的田园风光,具有双重价值,一方面是观赏价值,另一方面是一个生活乐园。1993年第一届、2002年第四届国际哈尼阿卡文化研讨会在红河州召开之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游客前来游览全福庄、箐口、勐品、多依树、撒玛坝等地梯田景观,通过摄影、新闻媒体、影视宣传等,提高了哈尼梯田在世界文化殿堂的知名度,成为旅游胜地之一。
  哈尼梯田从开拓到发展过程,充分展现了哈尼族的迁移、定居、社会、生产以及宗教的整个发展过程,整体成一个以梯田为中心的“综合性人居环境”。哈尼族文化是紧紧围绕梯田农耕展开的一整套宗教哲理、节庆仪典、社会人伦、人生礼仪、文学艺术等,它们与梯田耕作相生相成,构成了丰富绚丽,多彩多姿的哈尼文化内涵。
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而其中以元阳哈尼梯田最为壮丽独特。元阳哈尼梯田之壮丽和独特,首先是大自然特殊地理结
构所造成的。元阳位于云南省南部,云南省地形分布的特点是西北高、南部低。从滇西北的中甸、丽江经大理、楚雄到到滇南的思茅、版纳、红河、文山,海拔渐渐下降,形成了滇西北高海拔地区常年无夏的寒温带、寒带气候类型和滇南低海拔地区全年无冬的亚热带、热带气候类型。从滇西北到滇南,随着海拔下降,立体气候越来越显著,降雨量也越来越大。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就是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地区,相应的稻作农耕越来越密集,旱地耕作越来越减少。这就使从滇西北的怒江、澜沧江、长江水系到滇南江河水系流域,梯田稻作文化越来越发达,并最终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哈尼族地区形成全省、全国最集中、最发达的梯田稻作区的地理构成环境。 
    其次,哀牢山特定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也决定了元阳哈尼梯田必然形成为最壮丽、独特的奇观。元阳的地貌特征是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多为切割中山地类型,河坝区蒸发量大,高山区云雾密度大、降雨丰富。境内以红河、藤条江两大干流为主的水系共有支流29条,总长700余公里,水资源总量为26.9亿立方米,地表为20.81亿立方米,地下水6.09亿立方米,可利用1.47亿立方米,这些江河就是元阳所有水源的总源头。低纬度干热河谷区常年出现的高温使江河之水大量蒸发(如南沙地区最大蒸发量1995年竟达2306.5mm)。巨量水蒸汽随着热气团层层上升,在高山“阴湿高寒区”受到冷气团的冷却和压迫,形成元阳年均雾期1
80天和年均降雨量1397.6mm的状况,这也是为什么元阳上半山地区终年大雾笼罩,降雨极其丰富,云海格外神奇壮丽的原因。 
    哈尼族以数十代人毕生心力,垦殖了成千上万梯田,将沟水分渠引入田中进行灌溉,因山水四季长流,梯田中可长年饱水,保证了稻谷的发育生长和丰收。哈尼族垦殖梯田的想象力令人惊绝,其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之中,无不奋力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这一景观构成了千奇百态变幻莫测的天地艺术大交响乐,成为举世瞩目的梯田奇观。
    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呈现着以下特点:每一个村寨的上方,必然矗立着茂密的森林,提供着水、用材、薪炭之源,其中以神圣不可侵犯的寨神林为特征;村寨下方是层层相叠的千百级梯田,那里提供着哈尼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粮食;中间的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房组合而成,形成人们安度人生的居所。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这就是千百年来哈尼人生息繁衍的美丽家园。[2]
 
、梯田农耕礼俗
    梯田是哈尼族最主要谋生手段,也是展示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外在景观。哈尼族文化的所有事项,从婚丧嫁娶、节日庆典、宗教祭仪等各类有形的民俗活动,甚至人生态度、伦理道德、审美意象等无形意识形态,皆与梯田农耕具有内在的、逻辑上的派生渊源关系,哈尼族凭着长期从事梯田农耕积累的丰富的农耕生产经验,总结了一套具有实用价值的梯田农事历法,赋予某些特别的文化内涵,并以特别的礼仪把这些日起突出出来,久而久之演变成世俗的节日活动。
从哈尼族的审美观而言,梯田是一切美的集中体现,劳动是一切美的衡量标准。因此,哈尼族从孕育、出生、恋爱、婚嫁直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都注重培养和保持美德。并把“出生儿出门礼仪、婚姻嫁娶礼仪和丧葬礼仪”比喻为人生中开的三次花。[3]
 (一)、婴儿出门礼中的梯田农耕仪式
哈尼人自从降生于世,不论是男婴或女婴,家人都要为其举行梯田劳动仪式。当婴儿降生时,要将事先备好的鸡毛投入火塘燃烧,让鸡毛的焦糊味充满堂屋,并用食指在婴儿的脑门上点一点锅底黑灰,口念:“鬼婆不准进屋,我已给婴儿取名了”,请求天地神灵保佑新生婴儿,待到婴儿出生后的第十三天(有的哈尼族地方仅三天或九天九举行此礼)就要举行出门礼,按家族父子连名谱牒世系取正式名。在举行礼仪的这天,孩子的外婆必须带着婴儿的小衣、小裤、包被等物品来祝贺,婴儿的父亲必须杀鸡、猪等祭祖灵,并请岳母给婴儿穿衣裤。如果孩子是男婴,孩子的父亲要在门前竖一根三尖叉,并在尖叉上挂一把弓和箭筒、挎包、钢刀等,表示长大时出征作战或上山打猎的器械,并用灶灰在地上划出象征性的一块梯田,邀请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模拟开沟引水、开挖梯田、捉泥鳅、吃饭等动作。如果孩子是女婴,家族长老不按谱牒世系父子连名之取名字,只按女孩出生的属相生肖取名后,由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在象征性的梯田里表演摸螺鲺、拿黄鳝的动作。经过这一仪式,婴儿才能拥有自己的正式名字,真正成为村寨里的一员。哈尼族出生礼仪的意义在于使之从小就知道自己的本分,在认识世界中培养劳动的美德,同时也意味和象征着哈尼族后继有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