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美之为美
【题解】
本章内容一共分为两层。第一层,集中鲜明地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普遍的法则。
老子不仅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反观世间万物,还将其推及人类社会的发展上来。于是,老子又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
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而这些正是老子关于行“无为”之道的方法论。学术界有人认为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也有人认为前两章是全书的引言,全书的宗旨都在其中了。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②。
河上公《老子章句》:自扬己美,使彰显也。有危亡也。有功名也。人所争也。
王弼《道德真经注》:美者,人心之所乐进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徧举也。此六者,皆陈自然不可徧举之明数也。
司马光《道德真经论》:美善有迹,为众所知,非美之至者也。
王夫之《老子衍》: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两端生于一致,故方有“美”而方有“恶”,方有“善”而方有“不善”。
故有无相生③,难易相成,长短相形④,高下相倾,音声相和⑤,前后相随。恒也。
唐玄宗《御解道德真经》:六者相偎,递为名称,亦如美恶,非自性生,是由妄情,有此多故。
王夫之《老子衍》:天下之所可知。据一以概乎彼之不一,则白黑竞而毁誉杂。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⑥;
河上公《老子章句》:以道治也。以身师导之也。
王弼《道德真经注》:自然已足,为则败也。
万物作而弗始⑦;生而弗有,为而弗恃⑧;
河上公《老子章句》:各自动也。不辞谢而逆止。元气生万物而不有。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
王弼《道德真经注》:智慧自备,为则伪也。
功成而不居⑨。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王弼《道德真经注》: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使功在己,则功不可久也。
司马光《道德真经论》:不自满假。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注释】
①恶:指丑,与美相对立。已:通“矣”,语气词。
②不善:指恶,与善相对立。
③有无:指客观事物的存在与不存在。相:互相。
④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音:发音之初的声音。声:发音以后的余音。和:和谐相应,引申为互相对立和依存。
⑥是以:因此、所以。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如老子理想中的得道者——尧与舜。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是顺应自然而为的意思。不言:不发号施令,不滥用政令。
⑦作:兴起、发生、创造。始:主宰。
⑧有:占有,据为己有。恃:自恃(有能耐)。
⑨居:居功,自我夸耀。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处事顺应自然,施教不用言语;就像天地一样,让万物自然地生长,并不横加干涉;滋生万物不为己有,施为万物不求回报;圣人功成身退,不居功自傲。正所谓不贪功,才能功绩永存。
【解读心得】
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就是唯物辩证思想,这也是老子哲学上最显著的特征。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老子就认识到,宇宙万物都是处在变化运动之中的,事物从产生、发展再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可以说任何事物都是在经常变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而且,老子在本章里还明确指出,事物都是有自身的对立面,而且彼此相反
相成,因为世间有丑的存在,美的事物才能称之为美,而世间之所以有善的存在,也是在恶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老子分别使用了“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等,是指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对立概念使用了不同的动词而已。在中国哲学史上,还从来没有谁像他这样深刻而系统地揭示出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这种朴素的辩证法,也正是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老子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对立面,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如善恶、美丑、是非、强弱、成败、祸福等,都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原理。譬如,如果人们没有对美好事物的认定和追求,也就不会产生对丑恶现象的唾弃;当你还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悦中时,或许一场灾祸或不幸正悄悄临近。
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基于对自然和社会综合地概括,其目的在于到一种合理的社会生活模式。
所以,老子提出圣人顺应自然的法则,行无为之治,施不言之教,而不加干涉。老子正是倡
导用道的准则,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顺应自然法则去办一切事。就此,老子提出了“无为”的方法论,而“无为”一词也是首次出现在本书中。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规律办事。
圣人效法天地,具有博大的胸怀,他们只给予,不占有,不干涉,不依赖,功成身退。他们幻想着有“圣人”能够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在这里,老子并非夸大了人的被动性,而是主张发挥人的创造性,像“圣人”那样,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显然,在老子哲学中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事业的积极进取的因素。
【名句品读】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世间的很多事物都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存在的,它们在相互对立中产生,而又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我们常说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我们不能固执地追求一方面而排斥或忽略另一方面,而应该全面地看待事物。
在《淮南子》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北方有一种怪兽,叫做蹷(jué),前腿短如老鼠,后腿长过大象,鉴于这种先天缺陷,这家伙只能慢慢蠕动,步子稍微一快就得栽跟头。还有一种怪兽叫做蛩蛩(qióng qióng)駏(jù)驉(xū),特征和蹷正好相反,前腿超长,后腿极短,这种体型最大的问题是没法低头吃草。
为了使彼此能够更好地生存,两种怪兽取长补短,相互协作,蹷经常拔些甘草来喂给蛩蛩駏驉吃,而当遇到危险的时候,这两只怪兽前后一搭,相负而行,跑起来风驰电掣一般,《尔雅》把它们叫做“比肩兽”。
这个故事我们肯定看着眼熟,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叫“狼狈为奸”,说的狼和狈就是蹷和蛩蛩駏驉这种关系,只是后来其含义被转向了贬义。这个故事生动地体现了事物之间表面上相互对立,而实际上却又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也告诉我们,看待问题不能只是从单一方面出发,而要善于联系,多方考虑,这样才能到最佳的结合点。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真正有智慧、有道德的人,总是善于做顺应自然的事情,从不逆势而动,不刻意、不强求、
不说教,顺势而为,水到渠成。所以,不管是做人做事,都要学会不胡乱妄为,不强施号令,否则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有个年轻人去学道,他还没有学习几天,就急切地想要知道自己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得道。于是就去问师父:“如果我努力修行,大约多少年能够得道?”
师父看了看他,说:“大约需要十年。”
年轻人一想,觉得十年时间太长了,就又问:“如果我加倍努力修行,需要多久呢?”
师父说:“三十年。”
年轻人一听时间不见缩短,反而延长了,心里更急,又问:“如果我付出十倍的努力呢?”
师父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七十年。”
年轻人越听越糊涂,就问师父:“为什么我越努力,需要修炼的时间反而越长了呢?”
师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越是刻意地去做一件事情,就越容易深陷其中,在细节上纠缠不
清,难以取得进步。所以欲望越强,越可能导致南辕北辙、事倍功半的后果。智慧的人是不会急于求成的,无为而无所不为,一切都顺其自然,成功也会自然而然地到来,而不必煞费苦心地去追求。”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很多事情,不是只借助空泛的说教就能起到作用,而需要亲身去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别人,在顺其自然中获得成功。
【经典故事】
处世之道
偷吃禁果
上帝在创造世界的时候,先是在东方造了一个伊甸园,并在里面配上了许多种动植物。后来上帝还依照自己的样子用泥捏了一个人,取名叫亚当,并赋予了他生命,让他去管理伊甸园。在伊甸园的中央有两棵树:生命树与智慧树。上帝告诉亚当,除生命树和智慧树上的果子外,其他果子他都能吃。亚当就在园里悉心地照看着。
长得丑活得久是什么歌
后来,上帝为了不让亚当孤单,就趁他睡觉的时候,取下他的一根肋骨,用这根骨头造了一个女人,取名夏娃。亚当和夏娃很幸福地生活在伊甸园里与上帝和谐相处。
在园里所有动物中,蛇是最邪恶的,一天,它引诱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而且夏娃还摘了一枚给亚当吃。吃完之后,他们就拥有了上帝的智慧,并且能够分辨善恶,有了羞耻心,他们相互对望,意识到自己是裸体,也明白男女身体有别,急忙摘下一些无花果叶盖住身体。
因为他们偷吃了禁果,上帝知道以后很生气,对蛇下了诅咒,并把亚当和夏娃赶出伊甸园,撵到尘世之中,亚当必须累得满头冒汗才能活下去,夏娃必受分娩之苦。
这是西方神话中对于人类起源的一种传说,但是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获得分别善恶的智慧的不易,这是源自人们对自我的一种认识,对宇宙万物的思考,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真知。而这个过程也正符合老子所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没有丑也就没有美的存在,没有恶也就没有善的存在,而人们一旦有了分辨善恶美丑的智慧,对事物的认识也就更深刻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所以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需要用辩证的观点去处理,凡事看到它的另一面,那么,我们的态度也会变得更加平和、坦然。
塞翁失马的故事就是中国唯物辩证法的典型例子。
古时候,塞上有一个老翁养了一匹马,老翁把它照料得特别好。但是,有一天这匹马突然丢失了,大家都觉得很可惜。邻人都来安慰老翁,老翁却没有为此难过,反而对大家说:“谁知道是祸是福呢?”
邻人听了他的话很不解,以为老翁气糊涂了,丢了马明明是祸,怎么可能是福呢?
结果,过了不久,老翁丢失的那匹马神奇般地自己又跑回来了,而且还带回来一匹可爱的小马驹。邻人们听了这事,都为老翁感到高兴,纷纷前来道贺,而老翁并不喜形于,却说:“谁知道是祸是福呢?”
邻人听了又不解了:丢失的马失而复得,还白白添了一匹小马驹,明明是福,哪来的祸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