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1.广泛的适应证与严格的禁忌证是推拿学的临床特点
2.先秦时期:《周礼注疏》——推拿运用于急救
秦汉时期:《黄帝岐伯按摩》——最早的推拿学专著
两晋南北朝:《肘后备急方》——最早提出捏脊法,首次总结膏摩方
宋金元时期: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用身体牵引复位
明代:小儿推拿学术体系形成——《小儿按摩经》是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
《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是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题文献清代:正骨推拿体系形成——正骨手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
二、推拿的适应症:
1.骨伤科疾病:颈椎病、落枕。
2.内科疾病:胃脘痛。便秘。
3.妇产科疾病:乳痈、月经不调。
4.儿科疾病:厌食、疳积。
5.五官科疾病:近视、耳鸣。
三、推拿的禁忌症:
1各种传染性疾病。
2.结核性和感染性疾病。
3.所操作的部位皮肤受损。
4.各种恶性肿瘤。
5.胃、十二指肠等急性穿孔。
6.骨折及较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
7.月经期、怀孕期的腹部、腰骶部操作。
8.有严重心、脑、肺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9.患有精神类疾病,不能与医生合作的患者。
10.大醉或过饱、过饥、过度劳累的患者。
11.其他:诊断尚不明确者、急性软组织损伤且局部肿胀严重者。
四、神经功能检查
1.深反射检查
(1)肱二头肌反射:肱二头肌收缩,前臂快速弯曲,反射中枢在5、6节颈髓
(2)肱三头肌反射:肱三头肌收缩,前臂伸展,反射中枢在6、7节颈髓
(3)桡骨膜反射:肱桡肌收缩,屈肘和前臂旋前运动,反射中枢在5、6节颈髓
(4)膝反射:小腿伸展,反射中枢在2~4节腰髓
2.浅反射检查
(1)腹壁反射:分别在肋缘下(第7.8节胸椎)、脐平(第9.10节胸椎)、腹股沟上(第11.12节胸椎)操作,可引起腹肌收缩,若反射消失可引起上诉三部位的胸髓病变。(2)提睾反射:双侧提睾肌收缩,双侧反射小时为第1.2节腰髓病损
(3)肛门反射:肛门括约肌收缩,反射障碍为第4.5节骶椎或肛尾神经损伤
3.病理反射检查
(1)霍夫曼征:引起诸手指的掌屈反应为阳性,提示锥体束受损
(2)巴彬斯基征:阳性反应为拇指背伸,余指呈扇形展开,提示锥体束损害
(3)查多克征:阳性反应与提示均同巴彬斯基征
(4)奥本海姆征:同上
(5)戈登征:同上
(6)踝阵挛:踝关节连续、交替的伸屈运动为阳性
(7)髌阵挛:髌骨连续、交替的上下移动为阳性
4.反射强度(深反射):
0级:反射消失
1级:肌肉收缩存在,但无相应关节活动,为反射减弱
2级:肌肉收缩并导致关节活动,为正常反应
3级:反射增强,可为正常病理状况
4级:反射亢进并伴有阵挛,为病理状态
5.肌力(共6级):
0级:肌肉无收缩
1级:肌肉有微弱收缩,但不能移动关节
2级:肌肉收缩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球吸引力
3级:能对抗地球吸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对抗阻力
4级:能对抗一定强度的阻力
5级:能对抗较大强度的阻力移动肢体
6.特殊功能检查
(1)椎间孔挤压试:患者取坐位,医师位于其后方,双手手指互相嵌夹相扣,以手掌面下置于患者头顶,两前臂掌侧夹于患者头两侧保护,向各个不同的方向挤压,出现颈部或上肢出现疼痛或麻木加重即为阳性,多见于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等病变。
(2)椎间孔分离试验:患者取坐位,医师位于其后方,双手分别托住患者下颌并以胸或腰部抵住患者枕部,逐渐向上牵引颈椎,以扩大椎间孔。如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减轻或领部有松快感,则为阳性,多见于颈椎病以根型颈椎病为多见,对颈型亦有诊断意义。
(3)臂丛神经牵拉实验:患者取坐位.头微屈。医师立于患者被检查侧头部,推头部向对侧,同时另一手握该侧腕部作相对牵引,使臂丛神经受牵拉,患肢出现放射痛、麻木即为阳性,多见于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
(4)直腿抬高试验:患者取仰卧位,两侧下肢伸直靠扰。医师位于其一侧,嘱患者先将侧下肢伸直抬高到最大限度,然后放回检查床面,再将另侧下肢伸直抬高到最大限度,两侧作对比,正常时,腿和检
查床面之间的角度在60*以上,两侧对等。两侧抬高不等并且角度小于60*,一侧腿抬高过程中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即为阳性,多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内肿瘤等病变。
(5)直腿抬高加强试验:患者取仰卧位,医师位于其一侧,一手握患者踝部,在直腿拾高中若患者出现腰部或下肢的疼痛,此时将患腿放低5°~ 10,直至疼痛减轻或消失,突然将足背伸,患者腰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痛再度出现即为阳性,多见于单纯性坐骨神经受压(6)“4”字试验:患者仰卧,被检查-侧下肢膝关节屈曲,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将足架在另一侧的膝关节上,双脚呈“4”字形,医师一手放在屈曲的膝关节内侧,另一手放在另一侧髂前上棘,然后两手向下压,骶髂关节或髋关节处出现疼痛即为阳性,多见于骶髂关节或髋关节病变。
(7)股神经紧张试验:患者俯卧,医师一手固定患者骨盆,另一手握患肢小腿下端,膝关节伸直或屈曲,将大腿强力后伸,如出现大腿前方放射性疼痛即为阳性,表示可能有股神经根受压。
(8)屈颈试验: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两下肢伸直,医师位于一侧,患者做主动或被动的屈颈1-2分钟,腰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痛即为阳性,多见于腰神经根受压。
(9)肱二头肌抗阻力试验:患者取坐位,医师位于其前方,嘱患者屈肘90°,医师一手扶住患者肘部,一手扶住腕部,给予阻力并嘱患者用力屈肘,出现肱二头肌肌键滑出,或肱骨结节间沟处产生疼痛即为阳性,多见于肱二头肌长头肌键滑脱、肱二头肌肌键炎等病变。(10)网球肘试验:患者取坐位或站立
位,医师位于其侧方,嘱患者前臂稍弯曲,手半握拳,腕关节尽量屈曲,然后将前臂完全旋前,再将肘伸直,在肘伸直时,肱桡关节的外侧发生疼痛即为阳性,多见于肱骨外上髁炎。
(11)搭肩试验:患者屈肘,若手能搭到对侧肩部的同时,肘部能贴近胸壁为正常,若患者
不能完成上述动作,或仅能完成两动作之一者为阳性,提示有肩关节脱位的可能。(12)握拳试验:患者取坐位,于屈肘90°前臂中立位握拳,并将拇指握在掌心中,医师位于其前方,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另一手握住患者手部使腕关节向尺侧屈腕,桡骨茎突部出现剧烈疼痛即为阳性,多见于桡骨茎突狭窄性键鞘炎。
五、推拿手法
1.凡具有松解和温通作用的手法,要做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凡具有整复作用的手法,要做到“稳、准、巧、快”
3.一指禅推法、㨰法、掌擦法、拿法、掌按法、鱼际揉法、掌根揉法、拍法、上肢抖法的动作要领(名词解释也看一下)
六、推拿作用原理
1.推拿的中医学作用原理:
(1)疏通经络行气活血(2)理筋整复滑利关节(3)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2.推拿的原则:
(1)整体观念辩证施术(2)标本同治缓急兼顾(3)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3.推拿治法: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八法
七、推拿各论
(一)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和颈部损伤等因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等组织而引起的一组症状复杂、影响广泛的临床综合征。
1.病因病理: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急慢性损伤;风寒湿邪侵袭;脊柱或全身生物力学失衡;脏腑气血功能失调,经络不通
2.临床表现:
(1)颈型颈椎病:最早期的颈椎病,也称局部型颈椎病。早期可见颈项与肩背部的痉挛性疼痛;急性期过后,可有头痛,后枕部疼痛和上肢无力,并反复出现落枕。
(2)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疼痛主要发生于头部,颈项,肩背,上肢和手部,大多表现为钝痛,酸痛,灼痛或隐隐作痛;麻木与疼痛部位相同,但麻木多出现在手指与前臂。(神经根型颈椎病多发部位依次为C5~6、C4~5、C6~7、C7~T1、C3~4)(3)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于椎动脉受压迫而致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种病症。眩晕常发生在头部撞到某一方位或体位改变时发生眩晕或眩晕加重,再转回原方向时症状减轻;猝倒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特有的症状,发作多与头部突然活动姿势改变有关,但神志清楚不伴有意识障碍,多可自己起来;头痛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侧支循环血管扩张的血管性头痛,呈发作性或持续性,维持数分钟数小时或者数日,多出现在枕部,枕顶部或颞部,跳痛或灼痛或胀痛,可出现放射性疼痛;视觉障碍是由于大脑后动脉缺血,激发大脑视觉中枢缺血性病损,引起视力减退,视物模糊,复视,一过性黑蒙,暂时性视野缺损等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改变,后关节增生等刺激或压迫颈部交感神经而出现的一组症候。视物模糊,眼睑无力,视野内冒金星,视力减退;头痛或偏头痛,头晕,充血,麻木等;心慌心悸,心律不齐,心前区疼痛;血管痉挛引起肢体发凉,局部体温下降,继而出现红肿或疼痛加剧;局部肢体或半侧身体多汗或少汗,皮肤发绀干燥,毛发过多或毛发干枯脱落;耳鸣,听力减退,耳聋,咽喉部不适,有异物感,鼻塞疼痛,牙痛,舌麻木等(5)脊髓型颈椎病:由于颈脊髓受到压迫后引起的以肢体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症候。早期患者常出现一侧上下肢单纯运动障碍或一侧上肢,对侧下肢的感觉运动障碍,该型较复杂。脊髓单侧受压主要表现为一侧的脊髓前角、锥体束与脊髓丘脑束损害的
症状,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肢体呈现不全性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肌力减退,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并出现病理反射,对侧肢体无运动障碍,但浅感觉减退;脊髓双侧受压较多见,主要
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双下肢麻木,发冷,疼痛,步态不稳,发抖无力,患者有“踩棉感”“头重脚轻”“欲倒”等
(临床有两型或两型以上的颈椎病症状,体征者即可视为混合型颈椎病)
3.诊断要点
(1)颈型颈椎病
①颈部肌肉痉挛,肌张力增高,颈项僵直
②颈项部有广泛压痛,压痛点多在斜方肌,冈上肌,菱形肌及大小圆肌
③椎间孔挤压试验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多为阴性
④颈椎X线检查见颈椎生理弯曲变直,反弓或成角,有轻度骨质增生
(2)神经根型颈椎病
①同上
②病变棘突偏歪,椎间隙不等宽
③手和前臂部位的感觉减退,少数有感觉过敏
④椎间孔挤压试验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多为阳性
⑤颈椎X线检查正位片可见颈椎侧弯,钩椎关节增生,棘突偏歪;侧位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成角,反弓,椎间隙狭窄;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钩椎关节增生
(3)椎动脉行颈椎病
①后枕部触诊,患者棘突多有病理性移位
②患者颈部作较大幅度旋转后伸时,可引起突然眩晕,四肢麻木,软弱无力而猝倒
③旋颈试验阳性
④颈椎X线检查同上
⑤T C D检查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脑血流量减少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①颈部肌肉痉挛,活动障碍,棘突旁有压痛
②颈椎X线检查同上
(5)脊髓型颈椎病
①肌张力增高,肌力减退,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②病理反射阳性
③颈椎X线检查颈椎生理弯曲变直,反弓或成角,颈椎后缘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椎间孔变小
④颈椎C T检查可准确测量椎管狭窄程度,可见椎管变窄,颈椎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
⑤颈椎M R I检查可清楚看到椎间盘髓核及增生的骨赘、黄韧带凸如椎管内,压迫硬膜囊及脊髓
4.推拿
(1)治则:舒筋活血,解痉止痛,理筋整复
(2)部位及取穴:枕后部,颈肩背部,肩胛骨内缘;风池,风府,颈夹脊、大椎、肩井、天宗、阿是穴等穴位
(3)手法:㨰法,一指禅推法,拿法,揉法,按法,拔伸法,扳法
(4)基本操作:
①舒筋活血:患者取坐位,医师站其身后,以㨰法和一指禅推法作用于患者颈部,肩部,上背部肌肉,约5分钟;随后医师一手扶患者额部,一手拿揉颈项部,重点拿揉肌肉痉挛处,并配合颈项部屈伸运动,反复3~5遍
(5)②解痉止痛:患者取坐位,医师站其身后,以拇指按揉法作用于颈部,肩背部及肩胛
骨内缘痛点,反复3~5遍;再按风池,风府,颈夹脊、大椎、肩井、天宗、阿是穴等穴位,每穴一分钟
③理筋整复:患者取坐位,医师站其身后,对棘突偏歪者进行旋转扳法,对颈动脉型及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慎用或禁用扳法
(6)注意事项
①推拿手法操作宜轻巧适度,切忌暴力以免发生意外,遇见性格偏执的患者禁用扳法
②疼痛较甚,颈项不敢转动者或脊髓型颈椎病,应选用围脖制动或卧床休息
③平时加强颈部的功能训练,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势
④注意睡眠姿势,选用高低合适的枕头
⑤避免长期低头伏案工作,注意颈肩部的保暖
(二)腰间盘突出症:由于腰椎间盘的变性、纤维环破裂,以及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以腰痛并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病因病机】
1.内因:解剖结构;椎间盘退变。
2.外因:由于外力作用或风寒之邪形成混合性突出物,刺激或压迫神经根。
【临床表现]】
1.腰部疼痛,可持续疼痛,也可反复发作,严重者不能久坐久立久行,翻身转侧困难,休息后症状减轻,下肢放射性疼痛,可与腰痛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咳嗽,大便用力,打喷嚏时疼痛及放射性疼痛加重。
2腰部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活动受限。
3久病患者、常有主现麻木感,多局服于小腿后外侧,足背足跟或足等。
4.中央型髓核突出可发生鞍区麻痹,甚至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5.患侧下肢有发凉感。
【诊断要点】
1.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腹压增高时,则腰腿痛加剧。
2.第4-5腰椎或第5腰椎、第1骶椎棘旁及棘间两旁可触及明显的压痛点,按压痛点时,可引起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疼痛;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脊柱侧弯,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甚至后弓;腰部活动受限。
3.屈颈试验阳性,严重者坐位屈颈试验不能完成;挺腹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
4.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甚至肌肉萎缩。根据突出椎间盘位置的不同,可以出现足背伸、跖屈肌力的减弱。
5.X线检查可见脊柱侧弯,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唇状增生。
6.C T、M R I检查可见椎间然后缘或后侧缘有局限性软组织密度影凸向椎管,有时突出物件有钙化,同时可见黄韧带增厚、侧隐窝狭窄等,椎管与硬膜囊之间的脂肪层消失:或可见硬膜囊受压移位和神经根受压移位:有时可见突出物突破后纵韧带而游离于膜外间隙中。
【推拿】
1.治则:疏经通络,解痉止痛,行气活血,理筋整复。
2.部位及取穴:背腰部、下肢部;肾俞、大肠俞、腰阳关、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穴等穴位。
3.手法:㨰、按、揉、拔伸、弹拨、扳、擦、运动关节等法。
4.操作
(1)疏经通络患者取俯卧位。医师站于一侧,先以攘法在脊柱两侧膀胱经施术3-5分钟,以腰部为重点;然后再以攘法在患侧臀部及下肢后外侧部施术,3-5分钟。
(2)解痉止痛 患者取俯卧位。医师站于一侧,分别以按揉、弹拨等法在患侧腰臀部及下肢后外侧施术,5-7分钟,以改善肌肉紧张痉挛状态。
(3)行气活血患者取俯卧位。医师站于一侧,以拇指或肘尖点压腰阳关、肾俞、居髎、环跳、承扶、委中、阿是穴等穴位;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4)增宽间隙患者取俯卧位。医师站于一侧,在助手配合拔伸牵引的情况下,医师以拇指项推或肘尖按压患处,使椎间隙增宽,增加盘外压力,降低盘内压力,促使突出的髓核回纳,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并且增强腰部肌肉组织的痛阈。
膝组词语(5)调整关节 患者取侧卧位。医师站于一侧,以腰部斜扳法,左右各次,以调整后关节紊乱,松解粘连,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然后再嘱患者仰卧位,强制直腿拾高以牵拉坐骨神经与胭绳肌,可起到松解粘连的作用,并可使脊椎后部和后纵韧带牵拉,增加椎间盘外周的压力,相对减轻了盘内的压力,从而迫使髓核变位或复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