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点题教案
让你的文章亮起来
                    ——作文点题技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认识点题的重要作用及点题句子出现的位置。
2、掌握点题的常用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文教育家何永康教授说:应考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何谓‘二锅头’?它是我国北方的一种烈性酒,一口下去,两眼冒火,浑身发热。何谓‘碧螺春’?此茶需要慢慢地品味,快喝猛喝是喝不出滋味来的.就是说,应考作文必须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以让阅卷老师在瞬间被它吸引,被它打动。‘犹抱琵琶’,太曲折,太含蓄,是应试作文的大忌。"
二、基本知识:什么是“点题”?
1、什么是点题?
点题,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名题意,揭示文章的主旨,暗示全文的脉络层次。这种用于点题的语句,我们称之为点题之笔。这种点题之笔,在诗歌中又称为“诗眼”,在文章中又称为“文眼”,是全诗文的精神“团聚处”。
2、为什么要点题?
巧妙的点题之笔,着墨不多,但常会收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所以,我们在写文章时,必须在关键的地方用上几句警语点明要旨,使文章的内容更加精辟有力,以起到画龙点精的作用。
3、考场作文点题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点题,是获取“保险”分的“奠基石”。
(2)点题,不仅是写作水平一般的同学的法宝,而且也是想要获取高分的考生的妙招. 
(3)点题,是挽救离题文的“救命草”.
三、方法点拨:如何“点题”?
学习活动一:明确点题句子出现的位置.
发现一:首尾点题
超污的开车过程句子描述作文
教师小结:开头是作文的重头戏,考生要开门见山,开篇便点明题义。结尾也是阅卷老师重点关注的,肯定也来不得半点马虎,要卒章显“题”,把点题的句子放在醒目的位置.高分作文往往都是很重视首尾点题的.
发现二:点题的几个语句在文章中间以独立成段的形式出现
发现三:点题的几个语句在文章中间以小标题的形式出现。   
发现四:点题的句子出现在每句的段首位置。(简称:段首明义)
教师小结:除了可以首尾点题外,在文章中间醒目处同样可以点题:在中间的关键处、醒目处适当地来上几个点题的句子,常常可起到纲举目张、突出主旨的作用,而且非常引人注目,让人印象深刻,一目了然。
学习活动二:明确作文点题的两大技巧。
四、师生总结——点题的两大技巧是:
1、要不断出现文题词语(命题作文则主要点标题或主题),文中点题扣题的字眼宜多不宜少,至少在文中出现三次以上.
2、要学会在关键处或醒目处点题。
  何谓关键处或醒目处?标题自然是,开头结尾肯定不能忘,中间几段最好能在段首或在段尾分别点题.必要之时,要把点题的句子单独成段。
结束语:
在考场上,作文切勿跟文题若即若离,最积极而有效的办法就是反复点题,渲染并突出文题。当然,这里的反复也是相对而言的,它既不是乱点题,也不是滥点题,不宜也不必过多,否则,就会弄巧成拙。用作点题的话语可以设计五六处分别出现在段首,中间和文末,以便步步勾联,彼此照应,浑然一体,构成最优化组合。这样的点题设计既能使话题得以逐渐强化,升值,又可以让主旨不断呈现,深化,帮助你在紧张的考场上,成就佳作,获得高分。
五、课后训练题:
1、根据本节课学到的点题技巧,完成作文《最难忘的声音》.
2、任选以下一个题目,写几句点题的话。(如果是半命题作文,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1)让_____________走进心灵
(2)想起了_________________
(3) 倾听
(4)转变
(5)微笑

明眸,不只美在第一瞥
      -—作文点题技法教案(二)
教学目标:
掌握点题的四种技巧:照应式、强化式、悬念式、升华式。
教学过程
导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人用明眸善睐第一瞥”形容标题的动人魅力。“在第一瞥”之后,怎样在文中巧妙地点题,使“明眸”更加亮丽呢?以下的中考满分作文将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照应式                                                   
一、阅读以下中考满分作文并进行点评,体会文章中点题的妙处。
作文题目:
微笑是那样神奇.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迎来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
忘记微笑是一种严重的生命疾患,一个不会微笑的人可能拥有名誉、地位和金钱,却不一定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他的生命中必有隐蔽的遗憾。
  请以“微笑”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要求:①有真情实感,内容具体;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
学生佳作:
将嘴角轻轻上扬
  轻轻将嘴角上扬,脸上便会微微地泛起淡淡的笑容.这小小的一个动作,就像是春天的樱花,在大地上纷纷绽放;就像那像柔柔的清风,在水面上脉脉流淌;就像是春天里的朝阳,能照亮你的整个心房。
  生活难免不如意。当我被人欺负,只能一个人躲在落漠的角落里抹眼泪时,朋友为我递来一张纸巾,那是白的,不由想起他们常说的:“快乐是洁白的。”是这样的白吗?轻轻打开,心不由得颤动了:映在纸巾上的,是一个笑脸,天真而又浪漫。我抬头看了看她,她冲我微微一笑,如阳光般,一下子驱走了我心中的阴霾。
  当我用颤抖的双手捏着一份意味着不幸的试卷,只好拖着一颗冰冷的心走在濒临失败的悬崖边缘,四周只有冰天雪地,我在那里绕了一次次的圆圈,突然,脚一下踩空,身子就要下坠.这时,同学拉了我一把,猛一抬头,是他们递给了我一串微笑。微微的一笑,是如此温暖。于是,让我更加相信,我还可以返回成功的岸上。
  是啊!微笑看似平凡,但却具有与阳光一样的魔力。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微笑,却在这一刹那间像某一天所有的花都绽放了,一切都姹紫嫣红;在这一刹那间像粉妆玉砌的世界,一切都散发着冰寒的美丽动人.
  朋友,当你遇到烦心事时,你可以对着镜子咧开嘴,轻轻的微笑一下,你会感到所有的烦恼都已抛到了九霄云外;当你每天沉浸在“卷海”之中时,你可以利用倒杯水的时间,对着镜子微笑一下,你会感到自己好像褪下了一层沉重的外衣;当你在舞台上为自己的表演捏了一把汗时,你可以对着台下的观众微微地笑一下,所有鼓励的目光,会让你感到从未有过的力量.
  生活,是一幅多彩的图画,微笑是画中一抹亮丽的彩。在我眼里,微笑是生活中盛开的花朵,微笑是社会里快乐的音符,微笑是沟通人心灵的纽带。朋友,
  将嘴角轻轻上扬吧,快乐着自己,也会感染着他人。
 
【我的点评】文章先用一个小小的细节刻划出了微笑的美丽,接着述说了微笑帮助自己走出困境、注入生活信心的两个小故事,继而拓展视野,讲出了微笑给生活带来的种种美好感受。首尾呼应,语言优美,随处可见的比喻与排比句,更为文章增添了几分风采。标题及文中两次出现的句子“将嘴角轻轻上扬"很有韵味。
归纳一:此文采用了照应式的点题方式。
题目出现于文章开篇与结尾,既突出文旨,又使结构严谨。文章开篇点题并将主旨诗意化“:轻轻将嘴角上扬,脸上便会微微地泛起淡淡的笑容。这小小的一个动作,就像春天的樱花,在大地上纷纷绽放;就像柔柔的清风,……”结尾处则先作诗意化的收拢并再次点题“:朋友,将嘴角轻轻上扬吧,快乐着自己,也会感染着他人.”这种点题加诗意描述的照应既使首尾圆合,题贯始终,又有内涵上的勾连,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强化式                                   
二、阅读2005年深圳市中考满分作文,总结此类作文点题的特点。
                            风的味道
 自然界里的风是无无味的,而人文之风却是真实可感的,五味全俱全的。其中滋味,众妙皆有,需要你细细地品味。
(一) 思想之风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老者,当孔子、孟子周游列国,大谈仁义之道时,他却踌躇于田野,水堤之间,颇有兴趣地观察各种小东西.看蜻蜓飞行,摸蜗牛的触角,观察的执着认真不亚于孔孟研究君主大臣。他难道真的不懂什么是蜻蜓点水,什么是蜗牛吗?不,他懂得一切,他只是在接近自然,回归自然。
他就是庄子。
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于是我想高手击败对手的不过是微微一笑。而这种挟泰山以超北海的雍容气度又岂是常人所具有的?于是我作虔诚的皈依的目光仰慕他,抚摸他每一个文字,触摸他每一片灵魂。
(二) 音乐之风
他所创造的音乐是天籁,他的人生更是一种奇迹,一个耳聋之人的命运竟如此伟大!——贝多芬。
贝多芬的音乐,就是意味着一种坚强,一种不屈,一种将命运牢牢掌握在手里的果敢。它能教懦弱者具有生的勇气、倔强和胆识;教精神跪倒的人以独立的头脑霍地站起来;教缺乏意志和自信力的空虚灵魂奋发向上。它能在你的内心中渐渐积淀出一种永恒的自信,而又升华成一种风雨不蚀的信仰,转变成一座谁也侵占不去的精神财富之山。
--让贝多芬所创造的音乐世界的壮美,不断丰富和启迪我们的内心世界吧。
(三)文学之风
他只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觉醒,从而用一生来塑造“中华魂"。
“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这一句句勉辞,让他在那举步为艰的时代毅然前行,用纸和笔同敌人战斗在最前线。“五四”运动前后,正是有许多像他这样的探索者,才有了中华民族被拯救的一次又一次可能,才有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中国革命.
他就是鲁迅。
而今逝者如斯夫,鲁迅先生那代人走过的足迹将深深烙在中华崛起的道路上。
前人的经历和思想就像是春风吹满大地,他们的辛酸和痛苦,甜蜜和咸淡已成为一种最博大,最可贵,最难得的滋味,供后人鉴尝。
  风-—吹皱一池春水,撩起层层涟漪,飘来一点灵动,带来一丝滋味,吹皱一池春水……
我的点评:文章通过“思想之风”、“音乐之风”、“文学之风”三个小标题反复点题,于是,味道”已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张扬着作者个性化思维的生动的意象,给读者的留下强烈鲜活的印象。
归纳二:此文采用了强化式的点题方式。
让题目成为串联全文的关键词语,频频亮相,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强化读者的感知.
                      悬念式                                 
什么是悬念?
把你的念头悬挂起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让你着急,想马上看下去 指无法预知结果但迫切希望知道结果的情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