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的来历和传说
饺子的来历和传说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过节,就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人。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沦为中医学的奠基人。他着《痢疾杂病论》,集医家之昌明,被历代医者遣为经典。张仲景存有名言:“进则慈悲,脱则救民;无法为良相,亦因是良医。”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够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深入细致丁福保,挽回了无数的性命。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为“祛寒娇耳汤”,就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变成的,其作法就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煮,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挖出磨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
的“娇耳”,下锅蒸熟后 让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喝下祛寒汤后浑身咳嗽,血液畅通,两耳暖化。老百姓从冬至喝至除夕,抵挡了痢疾,治愈了闷耳。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年,但他八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适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喝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柠檬耳朵治标不治本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难成了人们最常用、最香甜可口的食品。
张仲景的经典故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