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幼时记趣》教案 苏教...
第七课《幼时记趣》
(沈复)
教材分析:
《幼时记趣》作者追忆了儿时观察动物,产生联想,展现了童年生活的天真快乐,充满了童趣。作者童年有着对自然的好奇之心,对弱小者的同情之心,成长的道路有着乐趣与真情。
学情分析:
较前面学过的《古代寓言二则》,本文难度加大学。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引导他们逐步走入文言文的独特世界。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4.能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
教学难点:
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自学:
一、收集作者基本信息,简单了解《浮生六记》的内容。﹡
二、熟读全文,词语正音、朗读停顿。﹡
三、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四、结合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五、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能探询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
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心、童趣,。
七、作者写了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八、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九、“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十、完成《导学练》基础部分。﹡
A组:完成上述所有问题。B组:完成一~五和十题。C组:完成上述带“﹡”的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
2.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3.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全文。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
童年的趣事……说不完,道不尽。于漪老师深情地追述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及对她的深刻影响;而沈复则以纯真的童心告诉我们他难忘童年的“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就能过这篇小品文的学习,来感受他的这份“物外之趣”。(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一】自学检查
1.简介作者以及作品
现在让我们开始第一项活动——抢答:你了解沈复还有他的作品吗?
学生回答,教师组织齐读投影
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2.读一读
再来看看同学们有没有扫清词语和句子上的障碍了。
①读准下列加点字。
童稚.(zhì)藐.小(miǎo)鹤唳.(lì)凹凸
..(āo tū)
沟壑.(hè)庞.然大物(páng)怡.然称快(yí)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癞.蛤蟆(lài)
(学生读并请其他学生纠正,再齐读)
②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学生自由朗读、个别朗读课文,做到读通顺、有感情;教师范读、领读课文;学生集体朗读。)
【学生活动二】合作探究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等
要求: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讨论交流老师出示的重点词语解释。通过注释和工具书都不能理解的字词可以问老师。等各组基本完成讨论后,学生回答所示词语解释。教师纠正错误并组织齐读投影。(小组完成,教师巡视并作指导。)
A.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这里指自己
拟:比
强:同“僵”,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B.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代词,代蚊子。
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之”。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C.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昂首观之(看)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作青云鹤观(看)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经常)为: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以丛草为林(当作)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D.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
省略字:“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省略句: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固定句式:作……观:当作……看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成语: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
2.翻译课文
小组合作,在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后,试着先独立翻译课文,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作业: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
徐喷以烟的以是什么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探询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
2、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清代沈复的《幼时记趣》。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
留下了的一段美好的记忆,在我们的记忆里它是一支清亮的歌;是一首纯真的诗;是一只放飞憧憬的小鸟;也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上节课,我们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扫除了文字障碍,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更加具体地感受一下沈复幼时的童真童趣。
【学生活动三】合作探究,理清脉络
1、揭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
明确:本文中心的词语是“物外之趣”。通常的判断方法有:标志词——“故”、或根据上下文内容的关系来判断——概括和具体、或根据上下文的结构来判断——总分结构等。
2.由此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1)总叙“物外之趣”。
第二部分(2-4)具体记叙各种“物外之趣”。
【学生活动四】研究“物外之趣”
1.作者的“物外之趣”有哪几件呢?给这几件趣事各拟一个小标题。
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2.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
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3.哪些内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观察仔细,神情专注:定目仔视;神游其中;观之正浓;方出神
想象奇特:把飞舞的蚊想象为鹤舞空,把蚊冲烟飞鸣想象为鹤唳云端,把丛草想象为森林,把虫蚁想象为野兽,把土砾想象为丘壑,把癞蛤蟆想象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数而来……
4.“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学生活动五】总结反思
作者儿时获得乐趣的方法,给我们什么启示?
说明对外界事物充满兴趣,并能仔细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获得无穷的乐趣。
【学生活动六】拓展
说说你童年生活的一些趣事,以此来拓展课文内容,加强口头表达训练。同时体会观察、想象和联想对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重要性。
分层作业:
1.掌握本文文言知识和课文内容。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3.完成《导学练》语段阅读
A组全部完成    B组完成1、3    C组完成1
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沈复)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鹤舞空白鹤青云
神游山林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教学反思:《幼时记趣》是在学完了寓言二则后紧接着学的,为的是巩固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领会字字落实,从而让学生尽快的掌
握文言文的知识,但在快乐学文言文方面可能还要更加的多一点尝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