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两重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前11个月电力行业全年利润下降84.1%;而中国最大的核电企业——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核集团),2008年利润同比增长85%。
涨跌互现的背后,一种强大的商业力量正在蓄势待发。权威人士分析,这不仅仅意味着中国能源格局正在悄悄发生变革,巨大的投资机会也蛰伏其中。毋庸置疑,长期盘踞市场龙头的火电正日益失宠,而核电作为清洁能源正在成为中国新能源的领跑者。
当国家产业政策转身,人们始终无法尽情叙说其所带来的市场喧嚣。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企业终究要有所作为。只是,当政策调整迎面而来的时候,如何掌握主动?
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核电的发展脉络,这一产业有着鲜为人知的曲折。
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从1970年2月8日开始筹划,到1985年3大乐透中奖规则和玩法月20日在杭州湾畔开工建设,就走了漫长的15年。从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站开始并网发电,到如今核电发展才初具规模。2008年全年,核电发电量共计683.94亿千瓦时,仅占总发电量的2%, 而国际上的平均水平为16%,差距巨大。
一场事故推迟了核电的进程。1986年4月26日夜晚,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蒸汽爆
炸及核燃料泄漏,旋即成为各国民众对核电挥之不去的梦魇,并直接带来了一股世界反核电的浪潮。核电建设刚刚起步的中国同样受到抵制,譬如正在火热建设中的大亚湾核电站就遭到香港百万人联名请愿,要求停建或缓建。
关键时刻,同志说了一句话:“核电还是要发展的。”至此,我国核电发展战略定调为“适度发展核电”。
然而,很少有人料到国家核电战略将会陡然变轨。2004年9月1日,时任中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的张华祝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中国政府对进一步推动核电发展作出了新的决策,将加快核能发展,逐步提高核能在能源供应总量中的比例。
2007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当时确定了目标值:“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千瓦”。
这已经是一组令核电相关企业欢欣的数据了,不过,这一目标正酝酿突破。国家能源局正计划于2009年一季度完成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调整工作,并上报国务院决策,单从数据
上看,原定4000万千瓦的目标已被悄然放大,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为:建成70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也就是说,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将建成的核电总装机容量相当于100座大亚湾那样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
政策,一手将核电从冬天直接推到了夏天,这是一次“质”级的跨度飞跃。于是,在核电建设这席饕餮盛宴呈于眼前时,我们追溯到政策最大受益者中核集团——这家“头号央企”,在国资委中央企业名录中排在第一位的集团。
中核集团曾经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家和中国核工业共同成长了54年的公司,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枚、,以及第一艘核潜艇,是家负有特殊使命的公司。
而现在,中核集团正被这几股思潮裹挟着:作为我国核电站的主要投资方和业主,在重大的政策利好面前如何发挥优势?作为我国唯一拥有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的集团,如何完成产业链上的最优配置?作为我国核应用技术的原创企业,如何在市场上到定位?
坐在《英才》记者面前的康日新首先讲述自己最初始的思路:“为了国家安全去考虑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说自己是一个企业,即使作为企业也是不讲价钱、不讲效益的;当我们把
自己当一个企业的时候,就必须考虑自己的经济效益,我们任何一个投资都是要效益的,没有效益我不干。”
其实,自2003年9月任中核集团总经理以来,康日新已经努力将中核集团推向市场,只是当时国家的产业政策并不明晰,“原来一个核电项目都批不下来,我们发展就是靠民品。”但康日新所带来的企业战略上的变革和初步积累,或许能让中核集团实现与政策的快速对接。镜连招技巧
战略转身 汪峰 存在 歌词利润放大
谁也想不到的是“核电从数九寒天一下子就到了三伏天”。
如果站在行业的角度探寻核工业的起承转折,其艰难是外界不可想象的。
每个历史发展阶段都打上当时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的烙印,中核集团作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部门之一,这些印记对其来说是独一无二的。中核集团的历程可以说与中国核工业的发展画上等号。
“以军为主”的方针,自我国有核工业伊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不可撼动的铁律。当时看这是必要的,但实践表明,核工业建设如果只搞军用,不搞民用,必然路子越走越窄。
于是,在1979年4月,中核集团前身——二机部召开工作会议,着重研究工作重点转移,提出了要积极发展核电和推广同位素与其他核技术的应用。1981年3月,在国务院及国防科工委的领导下,正式提出了“核工业应在保证军用的前提下,把重点转移到为国民经济利用上来”的发展方针。
由此拉开了中国核工业变革的幕布, “军民结合婴儿奶粉前十强”、“保军转民”成为变革的主导思想。
难以逾越的四道槛,摆在中核集团的面前。
第一道,从铀地质、铀矿冶、核燃料到核武器研制,核工业的大部分科研生产单位都具有专业性强、生产过程带有放射性等特点,因而原有的生产设施、设备,一般无法直接转为民用;第二道,核工业的科研和生产单位,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因此,在选择转民的出路、确定工作、产品方向上有一定的难度;第三道,核工业转民的主要内容应为国家发展核电服务,但我国的核电建设在体制和规划安排上,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
段,大量工作难于展开;第四道,长时期以来,核工业的企事业单位在经营管理上形成了“科研生产型”状况,其经营思想、管理制度、经济政策,以致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都同转民的要求不相适应。
“只要我们能想得到的,核工业队伍算是全干过了。”中核集团政策研究室主任潘启龙对《英才》记者说,所有这些艰难,中核集团都一步一步地向前迈。
还有另一番“热闹”的景象。在兰州,五零四厂所出产的“五零四雪糕”曾经扬名八方;在四川,中核集团更是有一家拿到汽车生产牌照的造车厂,不过年产量却只有区区30辆车。除此之外,玉米(1685,-4.00,-0.24%)淀粉、矿泉水……中核集团为“保军转民”投入了百亿资产,所涉及的行业纷繁如杂。
账面上2.4亿元亏损,当1999年中核集团在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之际,冒出这个数字也就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了。此外中核集团还要面对着当时政策上的瓶颈——适度发展核电。
“所谓‘适度’,批两台机组是适度,不批也是适度。主要业务已经停了,产业前景并不明朗。
”潘启龙说,“中核集团成立之后并不是拉开队伍怎么干的问题,而是亏损的这么厉害,如何把亏损的、没有效益的企业调整消号。”
于是在中核集团里出现了一个新的称谓,叫做“调整脱困八大工程”,所涉及内容都是如何减少集团的亏损源头,诸如四零四、八二一两厂整体脱困;14个非核企事业单位移交地方;30多户资源枯竭的企业关闭破产;7个项目实施债转股等。
这项工程历时7年,在中核集团的公开资料中如此写到:“这八大工程中最大的一项就是30多户资源枯竭矿山及直接配套企业的关闭破产工作。力度最大、任务最重、工作最难、历时最长、涉及职工最多。”
就是在“八大工程”的推进中康日新赴任中核集团的总经理,他如此概括这项工程得以顺利完成的原因:“我们有好多历史上的政策,国家给予我们解决。比如说调整结构、破产、解决历史问题,这些综合起来使我们的负担逐步解决,经济效益快速提升。”从此中核集团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2.4亿,潘启龙说这是让中核人记忆深刻的一个数字,从亏损2.4亿到2003年盈利2.4亿,用了4年时间,如今这个盈利数字在逐年放大。
如同潘启龙转述中核集团财务负责人看到去年利润时所说,2008年中核集团盈利48亿,该负责人对此的评价为:2007年26亿我就挺高兴了,今年一下达到48亿。
在康日新眼里,中核集团效益得以提升的显性原因是以下三点:一、减少了亏损源;二、主业得以快速发展;三、铀产品价格与国际接轨。
然而,这其中并不是没有遗憾,在中核集团的“八大工程”里有这样一项:77个核地质单位属地化。因为在“适度发展核电”的政策之下,对于主业的投入只能调低。中核集团6万多人的地质矿队没活干。
于是在2000年,中核集团将这77个核地质单位移交地方,实现属地化。现在忆起这支大部队,潘启龙说:当时谁也想不到“核电从数九寒天一下子到了三伏天”。现在真想把那支队伍拉回来。只得感慨这几年变化太快,未曾料到核电会这么大发展。
产业链起舞 整体合并
“中核集团肯定是核技术的老大,其他集团也有一些搞核技术的,但他们不可能有自己的反应堆。”
游说发展核电,在7年前,让大多数人接受这个理念还是不小的难题。
1999-2002年,康日新任中核集团副总经理,当时他和任总经理的李定凡频繁往返于各部委之间,中核集团提出了“四保保一保”的说法,即保技术、保人才、保队伍、保体系,最终要保的是核大国地位。
当然,除了国防战略考虑之外,康日新没忘记把核电的经济效益放在台面上。“有时候我们就在部委里讲,我国煤炭资源多在北方,比如山西、内蒙古,但是我们的发达城市用电量最大。在幅员辽阔的中国,要靠那么长的铁道去运输这些煤,每个100万千瓦电站一天要烧的煤有102个火车皮,这给铁路、公路增加了巨大负担。”
较之核电,风电的装机容量目标值也已调高,根据2007年9月中国政府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伏天一共多少天以下简称“中长期规划”)中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而在近期,这个数据被修正为1亿千瓦。然而,风电的成本要高于核电。
而核能的稳定性要远高于同为新能源的风电和水电,因为后两者都要受自然条件限制,但核电必须一直稳定运行,“这是国家规定的”,康日新说,“因为核电质量好。”
2008年11月初,国务院常委会讨论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站的开工,此次会议由总理主持,项目很快获得通过,康日新说:“通过核电的建设,对产业结构、拉动基础材料内需是很重要的项目。”
11月21日,福建福清核电项目开工,李克强副总理亲自到了开工现场,并把原定的两台机组改为六台。李克强更是在施工现场提出,通过核电的发展,拉动了当前中国内需的需求。
时隔不足一个月,国务院第二次常务会议又批准了中核集团浙江方家山核电项目开工。
踩准大势,中核集团早已确定自身的发展总体思路:以保军为重点,以核电为龙头,以核燃料和核科学技术研究为基础,以核应用技术为新的增长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