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对声乐教学的启发
“悦耳、动听、激情”,以此六字箴言就足以评判出“好声音”吗?不得不看到,此六字要诀既可以说够又远远不够!说够,如前所述,六字箴言的确是评判“好声音”的真谛。如果说又嫌不足,是因为不同音质、不同特的声音皆能悦耳;不同表现方法、不同气息运用的演唱皆可动听;不同的歌曲理解、不同的演绎方式,只要感情饱满皆称激情。又岂可用一把尺分出长短,一杆秤较出轻重呢?即使是三条六字面面俱到,不同演唱者在这三方面还是有个孰轻孰重,孰强孰弱,所以六字箴言必须也只能是综合考虑,综合而论。“中国好声音”决赛第二阶段采取的比赛形式是两两PK、捉对“厮杀”。此环节第一局由两位选手共同合作演唱一首歌曲,这是节目设计的又一高明之处。同一首歌轮唱合唱,既合作又竞争,既有利于区分良莠高下,又可见选手合作之诚意。观众听得过瘾,评委心中有数。不过,其间也出现了导师委决不下的情形,现场令人纠结。依我看这当中多是感情因素,因为赛事进行到此刻,选手与导师互动已有一段时间,相处日久一时难以割舍也是人之常情。当然或因水平相当,或者各有特而难分伯仲、难以取舍确是实情。这就只能就事论事,仅就现场各自演绎的一首歌曲一较高下了。如果将一些偶发因素(如压力过大、精神紧张、身体不适等等)暂置一旁,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人为因素——曲目选定。不得不承认,选好曲目,选取适合歌手自身条件的曲目,其重要意义怎么估计也不过份。或许可以这么说,进入决赛阶段,选对了歌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成功的门槛。如何算选对?我以为取决于以下三点:1、必须选取与演唱者自身声音条件相匹配的曲目。这是指选曲须适合歌手自身音质、音域、声音特点、表达方式等;2、所选歌曲须为歌者留有较大的演
绎空间。对于能力强的选手不妨选些音域宽、难度大、对比强烈的曲目,以便歌手能力充分展示;3、应该选取容易引起听众与评委共鸣的曲目,也就是俗话所说“讨巧”的曲目。比如歌者自己的保留曲目;听众熟悉、贴近广大观众的曲目;甚至评委导师自创或首唱的歌曲(当然这需要胆略!)。符合以上三条应该堪称对路子了。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深受“中国好声音”的启发,笔者也因此对歌坛的现状有了一些粗浅的思考。一段时间以来,累见少数歌手以“飙高音”“唱破音”“炫连音”为特、为技巧。如果说普通听众中一些人误以为自己唱不上、弄不出的那些玩意就是歌手高妙之处,这尚可理解且无可厚非。但作为专业歌者千万莫要以此为高、以此为妙。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广大听众,大约谁都不愿听到那些“高而不当”“破而不美”“华而不实”的歌唱。笔者首先要郑重表示:
我绝不是也不可能一律的忌讳歌唱中的高音、破音和自创连音。只要尊重原作,为表现歌曲内涵、歌曲情感需要,又为歌者能力所及,这种“飙”“破”“炫”仍在悦耳、动听、激情之列,对此我们何乐不接受?何理不欣赏?何由不感动?如果不顾歌曲表达是否需要,有意“飙”肆意“破”随意“炫”,以为这就是在“玩”中国好声音好听的歌
音乐,那么,不仅损害了歌曲的完整性,还扭曲了旋律的美感,更破坏了音乐对心
灵的触碰。实在是听众听着不好听,受众觉着不好受,歌者自己也不好玩罢了。说到高音,它通常处于歌曲的高潮部分。除了要求歌唱者音高要拔得上去,更要求歌者根据歌曲情感需求,或高亢激越,或悠
扬高远,或悲愤壮烈,或情深意切。总之,越是高潮越是高调越要高度Hord,把控得住、拿捏得准才见真功夫,而决不是一
味“发飙”。好的高音表述听着让人心旷神怡,使人为之心动,令人美不胜收。而那种故意飙出来的高音,游戏可以,做音乐则大大不宜。同样的,唱“破”应该是一种演绎歌曲的需要。当受控制的乐音无法阐发歌曲(歌者)的情绪,不唱破不足以表达诸如呐喊、愤懑、激动等情感,“破”成为需要、成为必然,恰到好处的“破”唱,给人以畅快释怀甚至石破天惊的感受,这正是给人以愉悦之情的美感。然而,破也有可能过犹不及,如果为破而破、以破为能、滥破为赞,并无真诚表达之心,却有之意,以“粗嗓子”为美,那么不仅不为听众所接受,反而沦为粗俗,实在是粗暴践踏了歌曲与演唱的美感。还有,在通俗歌曲的长音之时以及乐句的连接之间,一些演唱者喜欢饰以原作没有的华彩似的连音。假如旋律一致、和声正确、情绪吻合,恰如其分地炫出这种连音会为歌曲添彩,为演唱加分。堪称歌唱者的第二度创作,是原作的有益补充。但是,如若有人认为随心所欲炫出花哨连音就是本事,就能炫出所谓音乐人的“派”,而毫不顾及与原作旋律不一致,或者和声不协调,或者情绪不对头,这种“炫”必然走向反面,相当于生生割裂了原创音乐的旋律美、和谐美。这类适得其反的“再创作”只会令人别扭、叫人不爽。原作者大约也会哭笑不得!做音乐的朋友一定要明白,美的音乐才能得到听众,才有永恒的生命力。
“中国好声音”大获成功、备受赞誉、余音绕梁、半年不绝,我以为成功之道值得探究。“中国好声音”成功之道其一,平民众喜闻乐见(延安讲话的精髓不正在于此吗?)。“中国好声音”的人——歌手、评委;物—
—转椅、擂台;事——循声求人、同曲PK等精巧设计与包装,令广大观众(听众)不论是出于好奇,还是出于热爱,或者出于同情,而被锁定为“好声音”的拥趸。不由自主地融入编外亲友团,或者自命为编外评委,甚至成为各团队(选手)的铁杆粉丝。同进同退,同喜同乐。贴近观众是其成功秘诀之一;“中国好声音”成功之道其二,导师平民化表现。导师率真评论,直言不讳,悲喜毫不掩饰,好恶绝无隐晦,让这些个歌坛上的腕级人物,从高高在上的云端飘进凡间。这不仅让“好声音”节目受益良多,
对这些大腕们也得益匪浅呢!“中国好声音”成功之道其三,歌手平民化身份。相对于许多专业类歌咏赛事,草根歌手大量参入,极大拉近了“好声音”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当然,后来听说某些选手身份宣传不实,是为瑕疵。即便有些炒作成分,但相当多平民歌手进入决赛,也会让观众倍觉亲近,十分开心。在“中国好声音”决赛进行中,这些草根歌手也带给我们一份感动,一种激励。一批热爱歌唱事业的歌手(相当一部分是所谓‘北漂一族’),在相对艰苦的环境中坚持理想、固守信念、不离不弃、矢志追求,现今得以走上“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不管能否实现“灰姑娘”式的蜕变,也都是一种足以感动人们的好声音。我们从事声乐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然道不应该为歌唱事业的健康发展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行动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