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战争教案(定稿)
第16课 两次战争(教案)
课程标准:第五单元: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教资考什么内容?,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教学目标:
1、对比认识战争前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差距,学会在特定时空中理解历史事件,强化历史时空观念。
2、通过分析与解读不同材料(如文字、图片、时间轴等)理解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增强“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提高有效解读材料的能力
3、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两次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4、通过了解抗英事迹,增强民族责任感,渗透家国情怀。
专科专业目录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次战争的原因与影响。
难点:两次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教学过程:
由南京市静海寺警示钟铭文导入新课《两次战争》,表格梳理回顾:两次战争知多少(起止时间、侵略国家、战争结果、签署条约)
一、战争因何而起?
通过阅读、分析材料,认识高端水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一)一种追求永不停息
材料1: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材料2: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物产是各种各样,……就面积而言,中国的国内市场,也许并不小于全欧洲各国的市场。           
                          ——摘自(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3:乾隆、嘉庆时期,英国先后派出使团来华,希望扩大贸易、增加通商口岸。清朝皇帝在写给英国国王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教材P86 探究与拓展
材料4:19世纪初,英国从中国大量输入茶叶和生丝,而销往中国市场的棉纺织品有限,对华贸易出现逆差。                                                         
——教材P96导言立冬要吃哪些食物
提问:①英国对中国有什么“追求”?(开拓中国市场)②英国为实现“追求”做过哪些尝试?结果如何?为什么?(小农经济自给自足,闭关锁国影响贸易)
过渡: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
(二)一种来势汹汹
材料5:从18世纪末到战争前夕,走私到中国的达40多万箱,英国从中国掠走了3亿至4亿银元。      ——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展示图片《正在抽食的清朝人》
座便器漏水提问:①林则徐为何一定要禁烟?(危害无穷)②如果没有虎门销烟,战争还会发生吗?(“开拓中国市场”追求永不停息,殖民扩张以武力征服为重要手段)
认识: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战争是西方殖民国家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过渡:介绍《关天培血战虎门》,《三元里抗英斗争》事迹,认识到“中国人民具有不畏强暴、抵御外敌的保家卫国精神。”引发思考:中国为何还会战败?
二、中国为何战败?
通过分析中外历史大事时间轴,对比战争前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差距,认识中国战败的必然
性。
提问: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有何不同?(世界: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殖民扩张;船坚炮利…;中国:专制统治顽固、小农经济主导、文化专制;闭关锁国;冷兵器为主;社会矛盾突出…)
认识:中国的战败不是偶然的,它具有历史必然性。
过渡:战败的直接结果就是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三、战争带来什么?
表格梳理不平等条约内容,并借助图片回归历史情境中,感受两次战争带来的“劫难”。通过分析材料,对比当时上层统治者与下层老百姓对战争结果的态度,认识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时代进步性。
(一)帝国劫难:沉沦向下
   
提问:不平等条约涉及哪些内容?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
(概念解释【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展示图片《战争赔款运往英国铸币局》《去北美的轮船上“猪仔”们的午餐》,《汕头地区早期华工出洋概论》关于妈屿岛苦力的相关描述,情感迁移激发奋发图强救亡图存之心。)
【过渡】那么,当时战败后的国人是否有所觉醒?
(二)死水见澜:进步向上
私营企业劳动合同材料6:(清朝谈判大臣耆英认为)曲(即“犯罪”)在内地商民,由地方官究治;曲(即“犯罪”)在英人,由领事官究治。此系为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结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
——佐佐木正哉:《战争的研究》
材料7:议和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     
——林则徐:《软尘私议》
提问:战败后的国人是否有所觉醒?(上层统治者缺乏主权观念,下层老百姓麻木不仁)
认识:近代中国苦难不仅来自于战败,也来自于落后。
提问:林则徐、魏源、徐继畬三人有何代表作及新思想?(《四洲志》《海国图志》《瀛寰志略》)
认识:开眼看世界,具有超前性。
虽然“开眼看世界”的诸多主张没有付诸实践,但他却为洋务运动所继承,从而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四、小结本课
五、现实之问
六、习题巩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