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战争教学设计
《第16课 两次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英国历史学家卡尔的话,是我设计本课重要的指导思想。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当时的中国与世界形势如何?中国面临哪些问题?这场战争如果无法避免,应如何应对?19世纪是中国人屈辱的世纪,20 世纪是中国人饱尝人世间一切艰难困苦的世纪,21 世纪呢?战争留给我们首要的问题是,中国大陆与西方的差距,比起180年前战争时,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回溯180年前的战争,那一年,那一天,那些人,那些令人瞠目的历史细节,如何启示今天的国民性,臣民变成了国民,从宗藩体系到条约体系再到今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第16课《两次战争》是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开篇与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包括三个子目: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二、两次战争,三、开眼看世界。课文内容5页,图8幅,阅读史料4则,学习聚焦问题3个,历史纵横资料2则,突出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是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新授课。两次战争的基本史实,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基本掌握。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方法与理念则较为欠缺,需要通过教学设计予以培养。
教学目标
1.2017版课标要求
1.7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学业质量要求
  学考:水平1-2,高考:水平3-4。
3.学科素养
  2、5(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中秋节发多少红包合适教学重点
战争前的世界形势、《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不平等性质、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二)教学难点
战争的性质。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6课 两次战争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二、两次战争
qq创建三、开眼看世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资料呈现:
夺宝英雄 电影历史的诉说夹杂着悲痛。战争结束后的86年,1928年,中英两国政府又在南京签订条约,取消协定关税。这一份新的南京条约开始了转折。战争结束后的142年,1984 年,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签订联合声明,香港将于1997年降下米字旗,回归中国。19世纪是中国人屈辱的世纪。20 世纪是中国人饱尝人世间一切艰难困苦的世纪。21 世纪呢?
阅读史料,追今溯古。
古今对比,历史纵横。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时空观念:
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地图一幅:《1840年的中国与世界形势图》,将战争的历史背景置于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拓展的国际视野之下。
2.历史纵横:
1840年前后(19世纪中期)的中国与世界。通过中外历史大事年表的方式,呈现1830-1839年中国与英国及两国相关的大事件,感悟“山雨欲来风满楼”。
3.思考:
(1)当时的中国与世界形势如何?
(2)中国面临哪些问题?
(3)那场战争有没有可能避免?
(4)如果无法避免,应如何应对?
回忆思考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拓展的相关史实
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
思考与交流
通过历史地图与中外历史大事年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与中西联系思维,学会将历史事件放在历史时空里思考。
二、两次战争
(一)第一次战争
1.史料呈现:
通过“历史上的那一年(清道光二十年)、”“历史上的那一天(1840年6月21日)”“历史上的那些人”,来了解战争的起因、经过。
2.表格比较:
土味情话大全
通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武器装备比较表(、炮、军舰、总体水平)、中英调兵速度对比表,从军事角度分析战争胜负的因素。
3.人物评价:
(1)今人应如何评价林则徐?
(2)历史评价:如何评价琦善、耆英、伊里布、道光帝、巴麦尊、义律、璞鼎查、英国女王呢?
(3)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是什么?把他放在今天的价值观之下,还是放在他的时代里?
4.知识小结:
第一次战争知识小结
(二)第二次战争
1.追问历史:
战火再燃:修约与换约路线究竟所谓何事?孰是孰非?
2.历史与现实:
通过一则新闻,(2019年11月13日)“马首”重回圆明园 ,十二兽首七尊回归 四尊下落不明,以及地图《接踵而来的外患与边疆危机》,来分析战争的性质。
3.战争的余响:
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终于迈出近代化的一小步痛定思痛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开始酝酿
4.知识小结:第二次战争知识小结。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归纳出答案。
理解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感悟唯物史观。
进行知识小结,画出知识框架或思维导图,梳理基本史实。
学会追问,根据史实进行分析与判断。
理解历史对我们的影响与启示,培养家国情怀。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古今联系,寻历史根源,理解历史对当今现实的启发。
十年后的自己
三、开眼看世界
1.面对战争的失败,当时的有识之士是如何反思的?
2.阅读与思考:
(1)一本书的两种命运(为什么《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引起不同的反响)?
(2)徐继畲的《瀛寰志略》有何进步与不足?
3.历史的反差与反思: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反而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这是为什么?
根据课本,列举:林则徐《四洲志》、《各国律例》
魏源《海国图志》
徐继畲《瀛寰志略》
梁廷枏《海国四说》等内容。
感悟,思考。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课堂小结
1.随堂测验
2.作业布置
(1)画一条1840-1860年的中外历史时间轴。
(2)完成配套练习册。
3.拓展延伸
(1)进行一次参观:战争博物馆(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
(2)观看一部英国纪录片:《战争:你所不知道的真相》。
(3)阅读一本书:《近代的尺度:两次战争军事与外交》。
分析史料
历史解释
表达观点
历史评价
部编版教材在正文之外设置了探究与拓展版块,包括问题探究与学习拓展两部分,意在拓展视野,培养思维。
教学反思
一个民族的历史,有过荣光,也会有耻辱。荣光使人兴奋,耻辱却让人沉思。一个沉思中的民族较其兴奋状态更具有力量。第16课《两次战争》是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开篇与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除基本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外,涉及中国史分期、近代史研究范式、历史人物评价等学术动态和学法指导的问题,教学设计难度较大。笔者在参考了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战争再研究(修订版)》、《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等著作,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与第一次战争——纪念战争150周年》、倪玉平《试论清朝嘉道时期的财政收支》、薛伟强等《琦善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等论文的基础上,厘清基本史实,吸收学术成果,以求通过史料研读、古今联系、时空纵横等方法,引领学生史料实证,通过历史理解培养家国情怀与历史使命感,逐渐具备学科核心素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