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李斯的《谏逐客书》
如何评价李斯的《谏逐客书》
于1959年年底至1960年年初,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曾谈到《谏逐客书》这篇文章。他说:“李斯的《谏逐客书》,有很大的说服力。那时候各国内部的关系,看起来是领主和农奴的关系,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战车、武士。”
李斯(?—前208)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入秦之前,是荀子的学生。学成后,他征求了老师的意见,选择了入秦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道路。他抵达秦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47年庄襄王刚去世、太子政(后来的秦始皇)刚即位的时候。秦王嬴政时年仅13岁,他尊吕不韦为相。吕不韦招致宾客,就将新来的李斯纳为舍人。这为李斯得以接近秦王创造了机会。李斯向秦王所献之计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这正是秦王要实现的目标。秦王先后拜李斯为长史、客卿,听从并采纳他的建议,对他很信任。
据《史记》记载:秦王嬴政十年(公元前237年),与秦接壤的东邻韩国派了一名说客,是位水利专家,名叫郑国,来到秦国,竭力建议在关中修一条长达300里的灌溉渠(这条渠后来修成后,称为“郑国渠”,也叫“郑渠”)。
这似乎是为秦国着想的,但其本意是想让秦国把人力、物力投入这一大型水利工程上,拖住秦国,无力出兵东伐,所以根本上是替韩国着想的。
不久,这件事的内幕被捅了出来,秦国的宗室大臣们借此大做文章,纷纷向秦王反映说,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做事,统统有各为其主的不可告人的目的,都是坏东西,应该把他们一个不留地驱逐出去。一时“排外”的言行形成一股势头,秦王于是也下了“逐客令”。
李斯是楚国人,当然也在被逐之列。他的《谏逐客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的。
李斯的上书,开头回顾了春秋战国以来秦国历史上四个辉煌的时期:穆公用了百里奚等人,称霸西戎;秦孝公用了商鞅,变法殷富;秦惠文王用了张仪,扩大版图;秦昭王用了范雎,奠定帝业。这些智谋之士都不是秦人,而是客卿,他们于秦是有功的。
接着,李斯又以帝王所好的珍宝美女来自四方所献,不过只在于“快意当前”而已,秦的目标应该是“跨海内,制诸侯”,没有“术”怎么能成?没有人怎么能成?如果“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那就等于是损害自己、资助敌国的愚蠢举动,“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的出发点是为秦国考虑的,就事论理,颇有气势,竟说服了秦王,撤除了已经颁发的“逐客令”。所以赞赏这篇文章“有很大的说服力”。
在评价此文之后,为什么又接着谈到“各国内部的关系”这一层意思上呢?因为当时正在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容易联想到这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史记》本传在引了《谏逐客书》之后,介绍了秦王重用李斯,废分封,设郡县,完成了政治体制的改革,终于实现了“并天下”的目标,统一了全国。
李斯是比较欣赏的历史人物,他不仅协助秦王嬴政统一了天下,还建议焚书,统一文字,企图从思想领域保证秦帝国的长治久安。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大多出自李斯的主意。李斯不但是策划者,而且也是执行者。他从老师荀子那里学到的本事,全都运用到辅助秦始皇的实践当中去了。秦始皇没有李斯,能否最终统一全国,尚不能论定。李斯之功莫大焉!
左派右派是什么意思
正因如此,于1964年8月30日谈话中说:“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思想上属于荀子一派,主张法后王。”
不久,还谈到过这样的意思: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是儒家的“左派”。显然,认为儒家中的右派是孔子、孟子。这种划分的依据在于,是“取法先王”还是“取法后王”,也就是说,是遵守祖宗成法还是创新变法。因为荀子的学说中汲取了法家的成分,李斯在实践上又体现了法家的精神,是“主张法后王”的,是“拥护秦始皇”统一事业的,干了一番前人没有干过的大事业,所以要赞赏李斯和他的老师荀子。在看来,“敢”字当头,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就是进步的;历史人物凡是这样做的,就应当大加肯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