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市场调查报告
《化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市场调查报告》
学院:师范学院  班级:11化学  学号:N******* 姓名:缪静
一、化学(本科)专业特点:     
化学在本科所学知识总体上呈现多元、不精的特点,从而形成在技能上的不专一和不深入,甚至没有特殊技能,一次就业与社会需求脱节。经调研,所有高校的本科阶段材料化学专业具有如下特点:
1、在化学方面,大部分高校都开设四大基础化学课程;   
  2、在材料学方面,课程设置特点相同点:材料物理性能、材料测试方法、材料基础、材料合成方法。不同点:与教授的研究方向、学校的优势学科有关。        例如:西北工业大学:陶瓷、航空航天材料;西安交通大学:金属、陶瓷材料              四川大学、复旦大学、江南大学:高分子材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材料 
二、化学就业方向:     
本科毕业后的就业在很大程度上与所学专业知识、社会需求有关。
1、工厂、企业、科研所(院)
根据国家和社会需求,从事产品与材料的设计与开发、理论和应用研      究、生产工艺改进与管理、技术管理、产品检验等。   
2、进入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一般是通过和公司企业的合作,从事产品与材料的设计与开发、理论      和应用研究、生产工艺及其技术的改进,和学校的教学活动。     
3、采购工作 
4、中学教师 
5、公务员(专利局等)     
6、其他职业(销售、物流、业务代表等)
三、化学本科毕业就业大体特点:   
1、985高校:一次就业率低,毕业流向:       
  留学,读研(985、研究所)、公务员、教师、企业和科研院所等。   
2、211高校:一次就业率低,毕业流向:       
读研(985、研究所)、公务员、教师、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等。   
3、省属高校:一次就业率低,毕业流向:       
读研(211)、公务员、教师、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等。 
4、工科院校:   
本专业是该校的强势学科,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专业技    能侧重于实践和应用,就业形势乐观。   
5、理科院校: 
      尤其是师范、农业、水利、科技等院校,专业技能偏理论研究,就        业形势严峻。总之,好大学、好专业(优势学科)就业形势乐观。
四、沈阳大学师范化学专业就业特点:
  1、上研究生:       
考取占多数:一是专业学习特点与学生兴趣相符,二是学生考研愿望强烈,从而导致考研热情高涨。 
2、中学教师:     
依托师范专业特,因为与化学专业关系紧密,可以步入中学教育。        但是随着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现在对我校化学专业从事中学化学教育提出了一系列要求:① 化学师范专业的压力,及其国家、单位用人政策; ② 从事普通高中教育要求研究生学历。按照国家原来的政策,从事高中教育必须具有本科学历。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高等文化的普及,研究生“替代”本科生是大势所趋。 ③ 从事中学教育,要求毕业生具有教师资格证。现在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政策的改革,和教育行政部门对非师范从教的考核和审核力度不断
加强,各省开始对资格证书的发放收紧,高校毕业生获得教师资格证难度增大。 ④ 从事教育的自身能力不足。⑤ 教师福利、待遇与自身期望值相差较大。      遇到从教低门槛的的单位,又与毕业生的预期和自身利益不符合。
现今,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想“就业”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敏感的,我们上大学无非是为了以后能到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但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我们有可能失业,这给很多大学生很大的打击,甚至有损我们读大学的积极性。记得老师对我们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是这样说的:“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难道真的是企业不需要大学生了吗?”是啊,难道真的不需要了大学生了吗?不是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从调查中显示,首先大学生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结构性失业  由于学习期间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区域分布等不适合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毕业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顺利就业。 
二、摩擦性失业  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
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由于双方要求不一致导致毕业生没有用人单位所接收。 
三、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原意是指由于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我国目前经济持续增长,并没有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对毕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滞后于毕业生人数增长,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调查显示,其原因有三:
首先,“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30万人,大约有40万毕业生就业时未到工作;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64万人,未就业毕业生人数超过60万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70万人,预计毕业时未就业人数将超过80万人。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和毕业时未就业的毕业生数还将急剧增长。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增加,促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发生了新变化,毕业生就业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使广大毕业生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
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统考大备战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小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学教师资格考试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证面试 业生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则会失衡,导致“就业难”。
“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 
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但是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影响就业。
当前买方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会导致两种现象:一是部分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二是一些毕业生被迫退出市场,形成周期性失业;市场信息不完全会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失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不到满意的单位,是市场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的直接体现。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那要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调查显示,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形成结构性失业。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 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第二: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其结果必然就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克服摩擦性失业。 
第三: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第四: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还要制订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有效的调控和管理是市场发挥优势的重要保证。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保证市场秩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