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两次战争--跟踪训练--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文献中,最能说明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先声的是:
A. B. C. D.
2.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京即今天的
A.西安
B.上海
C.广州
D.南京
3.下图昭示世人:中华民族曾经遭受列强侵略的劫难.这场侵华战争是
A.战争
B.第二次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下表1868年进口棉布在通商口岸的未税口岸价和内地市场价格对比(单位:两)
通商口岸 | 内地市场 | ||
名称 | 价格 | 名称 | 价格 |
牛庄 | 2.20 | 吉林长春 | 2.30 |
汉口 | 2.20—2.34 | 湖南湘潭 | 2.35—2.55 |
上海 | 2.17—2.20 | 江苏苏州 | 2.23—2.30 |
汕头 | 2.95—3.10 | 广东潮州 | 3.10—3.20 |
上表反映出当时中国A.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环境工程就业方向C.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D.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5.两次战争期间,开创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先河的是
A.英国 B.法国 C.沙俄 D.美国
6.战争期间,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在写给家人的信中说:“各处调到的兵……毫无纪律。互斗杀人……夷兵抢夺十三洋行,官兵杂入其中,肩挑担负,千百成,竟行遁去……从不闻清查一二。”上述材料( )
A.丑化了清朝军队 B.因是家书而无史料价值
第几个教师节今年C.反证英军纪律严明 D.能说明清军战败的原因
7.《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A.倾销 B.传播宗教 C.输出资本 D.打开市场
8.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B.“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C.“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9.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中,最能反映英国发动战争根本意图的是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④协定关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战争后,魏源从世界历史地理结构中感知到“西夷”对中国边疆的冲击,“鄂(俄)
罗斯兼并。西北,英吉利蚕食东南”,面对“西夷”在清王朝西北边疆与东南海疆形成的侵略态势,魏源提出“以守为攻,以守为款”的积极防御策略。这表明,魏源( )
A.对战争失败有了深刻反思 B.摒弃了传统华夷狭隘观念
C.认识到晚清器物改造的重要性 D.意识到民族危机的紧迫性
11.1850年,上海英商林塞洋行的走私规模不如别家大,该行老板上书英国领事说:“(我行)要和任何人一样大肆走私了。”英国领事答复道:“……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这说明中国
A.海关职权逐渐丧失 B.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
C.已抛弃天朝上国观念 D.外交上处于弱势地位
12.战争前,买办之盛,以广东香山为最;五口通商后,早期活跃于上海的买办“半皆粤人为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粤商很善于把握商机
异地恋情人节怎么过
B.中国沦为列强的市场
C.传统经济形态的瓦解
D.外贸重心转移的趋势
13.1833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总监督约翰·律劳卑前往中国,他的主要使命是设法将英国商业扩展到广州以外的其他地区。这说明,英国对中国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
A.获取战争赔款 B.打开中国市场 C.割占中国领土 D.控制中国海关
14.《南京条约》中申明:“(中英)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详细列明。西方列强对于“平行之礼”的关注
A.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形成
B.说明了列强渴望得到清政府的平等对待
C.反映了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被彻底打破
D.体现了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根本目的
15.《南京条约》中,“英夷”已改称“大英国”。《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内京外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这说明
A.中英间交往趋向平等化 B.中国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C.传统的夷夏观念被打破 D.中国外交体制日益近代化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雪山材料一 偶然与必然
“工业革命英国明清时期的中国禁烟运动”
材料二 我们不能希望贸易会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
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都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材料三 但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到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我因此毫不迟疑地向你指出几件事,这都是女王陛下政府认为极应该向中国政府力行要求的。这些点是:
一、争取广泛的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域.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三、实行贸易合法化.
七、争取英国国王得有一位长久而光明正大地驻节在北京朝廷。
——英国《克勒拉得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1845中秋节画报简单又漂亮年2月13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
(2)材料二中“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哪些文字最能反应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
(3)材料三中克勒拉得恩提出的建议是否得以实现,请用具体史实加以说明?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前夕,英国政府认为深入中国本土风险过多,“暂取沿海各海岛之事”较为可行。外交大臣巴麦尊向义律指示战争部署的信件称:“立刻封锁广州与白河或北京诸河,陛下政府还打算立刻开始捕捉,并扣押海军所能够弄到手的一切中国船只。”战争期间,英军“所至六七省,无不先以舰载重炮轰之,陆军随后冲锋,攻陷城池,如入无人之境。彼深知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其所陷之地,旋据旋弃,不敢远离船舰,深入腹裹”。这种与古代中国历代国内战争迥异的战略战术使英军虽远离本土、兵力有限,仍能反客为主,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摘编自林庆元《论清政府在第一次战争中的战略战术》
材料二 下表为清末与民国初年历史教科书有关战争内容的记录:
清末 | 民国初年 |
19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以林则徐禁毁“英兵来攻”“宁波之战”等为题来讲述战争。如写南京议和:“复用伊里布、琦善驰援请和,遂令璞鼎查于江宁为盟书。其略曰:中国焚英,偿银二千六百万两,以广州、上海、福州、宁波、厦门为英国交易之区,香港永归英国。中英官吏,以同等交接。” | 191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教科书《新制本国史》,对之战争写道:“道光时申禁,英商勾结内奸,百计私售。宣宗命林则徐赴粤查办,以兵吓英商。战争爆发,清战败,签订条约,割地、赔款、五口通商。法美俄等国,皆援例缔约,交涉始多。之流毒遍于中国矣.” |
——摘编自刘超《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军在战争中采取的战略战术方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和民国初年对战争的介绍有什么不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详解】试题分析:学习西方先声指的是学习西方的开始。A项《海国图志》魏源第一次提出了学习西方的主张;B项介绍的是西方的进化论,是为近代变法进行宣传的;C项维新派创办的宣传刊物;D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刊物。因此BCD项都是在A项之后。
考点:西学东渐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西学东渐的内容。战争后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征程。战争后一些先进的士大夫认识到与西方的差距,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由李鸿章等人学习西方的科技到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等分别主
张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主张维新改良、共和,反对儒家伦理道德。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排斥西方先进制度和思想文化到全盘西化,再到正确认识西方文化过程。
2.D
【详解】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天京就是今天的南京,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
3.B
酚【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图片的识别能力。图片是被毁灭后的圆明园的残迹图,在第二次战争中英法联军打到北京,并对中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焚烧和洗劫,结合所学本题答案为B项,A、C、D三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战争·第二次战争。
4.A
【详解】进口棉布在通商口岸价格和内地市场价格差距不大,说明当时对进口棉布征收的
内地税较低,这不利于本国棉布销售,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A正确;题干与贸易中心无关,排除B;题干描述对象是进口棉布,未涉及民族工业,排除C;国内统一市场在古代大一统王朝时期就已形成,排除D。
5.A
【详解】根据所学,1840年英国发动战争,与中国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关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正确;法国、沙俄、美国都是在之后侵华,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6.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王廷兰的家书虽不一定客观全面地反映现实,但作为第一手历史资料,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故B错误;“夷兵抢夺十三洋行”反映了英军的掠夺本性,故C错误。材料对清军军纪败坏的反映是真实的,谈不上丑化,故A错误,所以D正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