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两次战争 课后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6课:两次战争
1.“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 A.揭示了战争爆发的根源
B.抹杀了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战争爆发的原因
2.林则徐指出:“烟不禁绝,国日贫,民日弱,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这句话的用意是( )
500克是多少斤?
小学生营养食谱A.说明危害主张禁烟
B.抨击军备匮乏要求扩军
C.指出钱粮匮乏建议收税
D.阐释西方先进从而学习
3.1841年3月13日,英武装轮船复仇神号拖带两只小船,驶入澳门西侧的西江水道。在3天的航行中,这支小小的船队,沿途竟打垮了6座炮台,击毁了清军9艘战船,毁坏了清军100多门大炮,并拆除了多道拦江障碍。这一情况反映了( )
A.英国企图占领澳门
B.清政府已完全放弃抵抗
C.中国毫无海权意识
D.战争结局的必然性
4.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惊奇地发现:作为东方泱泱大国的中国,其消费能力竟比不上一个小小的洪都拉斯,而且从人均消费额来看洪都拉斯竟然是中国的  1 246倍。使英国人“惊奇”的真正原因在于( )
A.中国人民购买力低
B.中国政府抵制洋货
C.不到发动新战争的借口
D.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尚未实现
5.中英《南京条约》规定,无论英国人在华所犯何罪,都交由英国领事按照英国法律审理;而中美《望厦条约》更进一步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美国人与中国人及其他外国人在中国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官员无权过问。上述条约内容表明( )
A.清政府熟谙近代的领事制度
B.列强已掌握中国司法大权祭英烈寄语
C.中国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D.中西间法律思想相互渗透
6.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谈判中,清政府认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领事裁判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只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D.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7.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材料中涉及的特权是 ( ) A.领事裁判权 B.传教士传教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D.居住及租地权
8.近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创伤,有人咏叹一场战争时说:“通川(州)烽火逼,仓皇幸热河,密云惟豆麦,宫禁满兵戈。”这反映的是( )
A.战争 B.第二次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从民族的历史看,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战争中清政府最根本的“失败的理由”是( )
A.清政府统治的腐朽和无能
B.军事技术的落后撩人套路
C.英国的坚船利炮
D.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10.《海国图志》对英国的记载特别详细,所述内容包括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各方面。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当时( )
A.战争中英国是中国的交战国
春天的花朵有哪些B.英国的军事实力最强
C.英国是世界上民主制度最完善的国家
D.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不应忘记,英国人到19世纪中叶几乎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
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该受到谴责的。
材料二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
——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
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怎样的经济政策?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及其影响。
1.答案:B  战争是英国为了抢占中国市场和原料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故A项错误。C项材料未体现。D项与材料不符。
2.答案:A 材料“烟不禁绝,国日贫,民日弱,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体现的是林则徐认为流入中国对国家实力、众健康、财政收入和军事实力产生巨大的危害,因此A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扩充军队、扩大税收和学习西方无关,B、C、D三项排除。
3.答案:D  英国“小小的船队”打败了在数量上远超自己的清朝军队,说明坚船利炮的工业文明必将战胜主要依靠冷兵器作战的农耕文明,预示了战争清政府必将失败的命运,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英国有占领澳门的企图,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放弃抵抗,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人对海权的看法,排除C项。
渭河流域4.答案:D  英国人惊奇的是中国市场的“人均消费额”非常低,这与他们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市场的初衷相去甚远,因此可知D项正确。
5.答案:C  本题考查领事裁判权,这一条款规定外国人在中国犯罪由本国在中国的领事处理,这严重违反了中国的司法主权,C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B项扩大了史实,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三项。
6.答案:D  在谈判桌上,清政府争所不应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这一切都是由于清政府的愚昧和无知,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国家主权意识淡薄,故答案选D。
7.答案:C  材料信息“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