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产融合促进优势特产业集建设研究——以德州乐陵食品产业集为...
以三产融合促进优势特产业集建设研究
——以德州乐陵食品产业集为例
金红兰
(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山东德州253023)
摘要:根据《关于开展优势特产业集建设的通知》,全国各地启动了优势特产业集建设。三产融合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三产融合与优势特产业集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以德州乐陵食品产业集为例,分析了三产融合和优势特产业集的现状及问题,建议制定统一产业发展规划,提升引领集发展能力;探索三产融合有效模式,实现产业集优势;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及集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关键词:三产融合;优势特产业集;食品产业集;乐陵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0)11-0007-03
2020年3月5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优势特产业集建设的通知》。通知提出,建设目标是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发展”。
1三产融合与优势特产业集建设的关系三产融合与优势特产业集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一方面,三产融合促进形成优势特产业集。单一且有优势的特产业本身可以形成产业集,但这类产业集一般情况下层次和水平较低,最终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农产品附加值较低,难以形成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而在基于三产融合而形成的产业集,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大量企业互相关联,进一步形成各产业间的关联,有利于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使产业集的内涵更加丰富,最终产品附加值较高,更具有竞争力。可以说,优势特产业集是三产融合发展的结果之一。另一方面,建设优势特产业集促进和加强三产融合发展。优势特产业集需要在一定区域内产业内外部的紧密协作,共用基础设施、共享信息,集聚大量农村中小企业,有利于降低三产融合发展成本,提高三产融合规模效益以及区域整体竞争力。综上所述,三产融合是建设优势特产业集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优势特产业集建设有利于农村三产深度融合。
2乐陵食品产业集与三产融合现状
乐陵市位于鲁冀两省交界,人口68万,行政区划面积1172km2,拥有“中国金丝小枣之乡”、“中国调味品产业城”、“中国特魅力城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美誉。
乐陵已形成了金丝小枣深加工、调味品和蔬菜加工出口、畜产品加工出口、粮棉深加工、木制品加工出口、生物医药、马铃薯种薯繁育等7大产业集。其中,金丝小枣、调味品、马铃薯是3大主打优势特
产业。食品加工产业是乐陵的重点主导产业。从地理分布上看,逐步向优势特产业区域集中,金丝小枣产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朱集镇、云红、市中、胡家、郭家等街道办事处,调味品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杨安镇(素有“中国调味品第一镇”之美誉)、孔镇,马铃薯产业企业主要集中在黄夹镇。
乐陵金丝小枣特农产品优势区入选山东省特农产品优势区。作为乐陵小枣主产区的朱集镇,已大力开发与优势特产业相关的三产融合,依托2万hm2枣林,打造了“小枣”生态旅游片区、温泉度假村等特景区和景点,同时充分利用乐陵特产的品牌优势发展了优势特产业地区文化的休闲旅游及特加工品的销售,使“美景、美食、美物”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杨安镇是山东省首批特小镇、山东省第3批特产业镇、中国调味品协会命名的“中国调料第一城”。杨安镇拥有庞大、乐家客等100多个品牌调味品、200多家深加工企业,产品出口70多个国家,年交易额达100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调味品产业集,已成功申请了“味都杨安”区域公用品牌。依托优势特产业和地方特文化,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计划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德州三产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J17RA129);德州学院人才引进项目《德州建设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5skrc02);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食品经济管理研究基地开放课题立项项目《中韩自贸区对山东省食品产业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5KF01)
作者简介:金红兰(1983—),女,吉林延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区域经济。收稿日期:2020-05-10
大力发展特旅游,建设杨安镇调味品博物馆,展示调味品发展历史,以调味品这一优势特产业升级工程为引领振兴现代产业。
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拥有院士工作站和全国唯一的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际马铃薯中心中国代表处的技术、科研、生产示范单位。乐陵已经初步形成德州优势特产业集建设与三产融合发展态势。
3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3.1缺乏统一规划引导,发展能力不足目前,优势特产业集的发展具有自发性,缺乏立足于地区优势特产业现状制定的合理发展政策及统一规划。由政府主导的有计划、高水平的优势特产业规划,有利于三产融合的实现以及优势特产业集的建设。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引导,导致优势特产业集内存在大量同类企业,导致内部竞争加剧,产业凝聚力分散。乐陵金丝小枣、杨安镇的调味品企业产品虽各有特,但优势特产业集内的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各企业的三产融合能力有限,引领集发展能力不足,无法体现优势特产业集的优越性。
3.2三产融合度不高,难以实现产业集优势虽然,乐陵按照国家三产融合发展要求,依托优势特产业不断加快乡村旅游、生态休闲、文化传承等三产融合发展,但农业服务业多元化,深层次发展不够,其表现形式大部分还处于初级业态阶段,且雷同现象普遍。其主要原因在于优势特产业集内三产融合度不高。如果各环节均能实现深度融合,各关节点企业联系紧密,就可形成良性循环。但乐陵优势特产业集层次以及三产融合的整体水平不高,难以实现集优势。
3.3市场竞争加大,品牌打造能力较弱乐陵是传统的红枣产地,但是,近年来受到周边邻接城市沧州以及新疆等地的冲击,红枣市场规模及市场占有率逐年缩减,“中国金丝小枣之乡”的区域品牌地位及影响力逐渐下降。杨安镇是全国最大的调味品集散地,形成了国内最大的专业调料市场,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香辛料供应基地,但仍面临与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大品牌的竞争。目前,乐陵金丝小枣类商标多达400余个,杨安镇的调味品品牌多达100多个,商标与企业名称混乱。优势特产业集内的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品牌知名度较低,不管是乐陵的区域品牌还是能够代表乐陵的企业品牌,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地位均不高。尤其是杨安镇,三产融合与优势特产业的协调能力不足,即使拥有明显的优势特食品加工产业,仍未能实现食品加工企业效益最大化。
3.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不利于产业集主体培育与发展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乐陵立足三产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新业态,对产业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强。但从目前情况看,乐陵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仍有待完善,服务领域不宽,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生产需求脱节,农业服务生产环节多,缺乏支
撑三产融合的配套服务,难以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高级化、集化发展需要,不利于产业集主体培育与发展。
4建设对策
4.1制定统一产业发展规划,提升引领集发展能力立足于乐陵优势特产业现状制定的合理发展政策及统一规划是加产融合和促进优势特产业集建设的关键。三产融合是建设优势特产业集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优势特产业集建设有利于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利用乐陵的优势特产业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通过制定统一产业发展规划,实现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进程,增强优势特产业集内企业之间的凝聚力,促进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使产业集内涵更加丰富,提高最终产品附加值及市场竞争力,提升引领集发展能力。
4.2探索三产融合有效模式,实现产业集优势通过推进产业链延伸型产业融合、社会化服务型产业融合、功能拓展型产业融合、推进“农业+互联网”型产业融合等,建设涵盖生产、加工、流通、科技、服务等一体的优势特产业集。优势特产业集需要在一定区域内产业内外部的紧密协作,有利于降低三产融合发展成本,提高三产融合规模效益及区域的整体竞争力。综上所述,三产融合是建设优势特产业集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优势特产业集建设有利于农村三产深度融合。通过不断探索三产融合有效模式,实现产业集优势。
4.3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及集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高度重视加强品牌建设在促进和保障优势特产业集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必须要做到企业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相结合。企业注重的是自身品牌,但由于企业众多,导致品牌杂乱,并且企业由于经营目标、营销手段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的经营意识、意愿的不同,很难进行品牌整合,再加上乐陵龙头企业的实力不强,自身品牌难以形成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为提高乐陵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必须结合区域公用品牌,提升整体的品牌力量和作用。只有通过优势特产业的品种、品质、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相结合,实现三产融合发展,才能缓解品牌弱势,把优势特产业集做大做强,提升农产品及集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下转13页)
26卷11期
强化项目管理制度,还要提高项目设置的合理性和针对性,避免申报的重复和盲目。项目主管部门要制定严格细化的验收程序,对完成出、能够发挥作用的项目适当采取奖励措施,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能够掷地有声,让每一位付出的人员心有所慰,使项目能够真正为农业之所需,解农村之所困,救农民之所急。
4.3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民是农业技术的需求终端,要解决农业农村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广大地方农技推广部门责任重大,这也是农业发达国家给我们的成功经验[8]。加快研究制定基层农技推广服
务体系的改革完善政策,使市、县、乡(镇)三级农技推广部门的工作有机衔接起来。积极探索多元化农技推广模式,广泛调动企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参与。在关心关爱农技人员,落实好基本待遇保障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激励机制。可以探索基层专家和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等模式,增强农技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9];也可以在农民中开展“产量、效益、技能比拼奖励大赛”,调动农民务农和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团队在河北曲周推广的“科技小院”就是一种让农民受益,政府满意,同时也让当地农技部门获益的农技服务新模式[10]。此外,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手段建立线上农技推广平台,打破单位和地域限制,引入专家库进行网上答疑,鼓励农民通过电脑、手机APP等工具获得更加全面先进的农技服务。
4.4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归根到底,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只有加快培育现代职业农民,提高务农理念,使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地方农业单位的工作才能更好地推进。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骤减,6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不愿回乡务农,“谁来种地”成为今后我国农业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11]。要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关键是要在提高科技水平,在节省劳动力的基础上构建新
型农业生产关系,加强承包经营,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这一系列变革的枢纽,只有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引入先进的经营理念,生产效益才能提高,反过来务农意愿才会提高。要让新时代的农民不仅会“自己动手”,还要会“自己动脑”,最终实现“丰衣足食”。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完善体制机制,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队伍来常抓此事,使我国
农民的整体水平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实现质的飞跃,从而更好地推动地方农业科研推广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谨,孟繁英.论五大发展理念—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7(01):22-26.
[2]韩长赋.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5(012):4-7.
[3]苏小姗,祁春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互动关系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26-31.[4]胡祎,陈芳,易建勇,等.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食品与机械,2017,33(1):207-210.
[5]申磊,徐蕾.吕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业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12):238-239.
[6]赵玉梅.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2(21):140.
[7]杨宏博.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陕西农业推广体系构建研究[J].农学学报,2015(06):143-146.
[8]张丽叶.欧美亚农业发达国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趋势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7(11):92-98.
[9]彭蓉.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3):89-90.
[10]杨阳.张福锁:农业科研要走进一线[J].中国农村科技,2017(12):63-65.
[11]张同龙,张俪娜,张林秀.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调整的微观研究——来自全国代表性农户跟踪调查的经验证据[J].中国农村
经济,2019(8):20-35.山东旅游点
(责编:张宏民)
(上接8页)
4.4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服务内容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供应服务、销售服务、加工服务、信息服务等,包含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面、系统、一体化的服务,需要农业生产经营及现代物流、农村金融、农业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配套。应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三产融合发展的主力军,
也是产业集主体,应推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形成差异化竞争、功能互补的良好格局。
参考文献
[1]姜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经济效应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8.
[2]王伟伟.乐陵金丝小枣区域品牌价值提升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3]程晓红,王静波.黑龙江省推动三次产业融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集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9):21-24.
[4]杨山峰.特农业产业集量化测度及创新升级路径——以河南省为例[J].现代化农业,2019(6):64-67.
(责编:徐世红)
孟延等地方农业科研与推广单位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1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