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高速铁路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王新平1,秦玉霞2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2.济南理工中等职业学校,山东 济南 250022)
摘要: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为山东省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旅游业如何适应交通格局的变化,建立与近城化和同城化相适应的旅游体系,塑造新的交通与旅游融合新产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从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创新旅游交通产品,提升旅游交通服务品质等方面对高铁与旅游业深度融合进行了研究。关键词:高速铁路;旅游;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530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and tourism
WANG Xin-ping1, QIN Yu-xia2
(1.Shandong College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Shandong Jinan 250200 China;2. Jin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of Technology,
Shandong Jinan 250022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it brought great opportunities for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but also has brought the huge challenge, how to adapt to changes in the pattern of traffic establishment and tourism almost corresponds to the city and city tourism system, shape a new industry of traffic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front of u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eply integr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high-speed railway from improving the tourism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innovating tourist traffic product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ourism traffic service.
Key words:high-speed railway; tourism;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引言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促进内需拉动消费,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充分发掘内需潜力,对冲经济发展下行压力,提振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交通运输作为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先决条件。近年来,山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随着高速铁路网的布局完善和1 h、2 h、3 h交通圈的形成,提高了区域内外的交通可达性、缩短了时空距离,加快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的流动速度,串联了沿线区域的旅游目的地,推动了旅游景点间的集聚和融合效应,增加了沿线城市旅游经济的联系,为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高铁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旅游业如何适应交通格局的变化、优化旅游产品、完善旅游产业要
素、扩大旅游营销半径、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建立与近城化和同城化相适应的旅游体系,构建与交通协同融合发展的机制,塑造交通与旅游融合新产业是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
1 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1.1 旅游业发展基础
山东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极具地域文化特征。近年来,以“好客山东”品牌为引领,旅游业取得了显著发展。沿海以青岛、烟台为中心,形成滨海风景和仙境文化相融合的仙境海岸旅游带;内陆以淄博、济南、泰安、曲阜为核心,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旅游带;还有以临沂、聊城、东营、枣庄等为中心的红和生态旅游带。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有4处世界级遗产、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4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 227处A级以上旅游景区,其中3A级景区636个,4A级景区223个,5A级景区12个。旅游产业规模增长迅速,旅游经济总量占GDP比例持续增长,至2018年,全省旅游消费总额达10 461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13.7%,占全省第三产业总量的27.6%,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
收稿日期:2020—06—09
作者简介:王新平(1974—),女,山东蓬莱人,高级工程师。
- 90 -
2020年第4期
山东交通科技
- 91 -
长点,也是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能之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已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山东省提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战略部署,发展现代旅游业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重要抓手。1.2 交通运输发展基础
截止2019年底,全省综合交通网络规模达到28.3万公里,基本形成了“三横四纵双枢纽多节点”综合交通运输网主骨架,已建成高速铁路项目7个,总投资约2 478亿元,通车里程1 978 km,占全国高速铁路里程的5.6%,路网密度126公里/万平方公里,串起济南、淄博、潍坊、青岛、日照、临沂、济宁、泰安等8市的高速铁路“一环”形成,环形高铁一圈需6 h;在建高铁项目5个,建设里程509 km,总投资约867亿元;2020年拟开工项目9个,建设里程1 775 km,总投资约3 100亿元。
全省综合交通网的逐步构建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全省4A 级以上景区已基本实现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有效衔接,高铁已通达全省75%的地级城市,交通附属设施不断完善,交通与旅游行业在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上均取得了较大进步。随着郑济高铁、鲁南高铁西段、济枣铁路等一批高铁项
目开工建设,到“十四五”末期,现代化的高铁网络将基本建成。交通的发展优化了旅游业外部交通环境、拓展了客源市场、提高了旅游景点间的地理集聚和同城效应,为山东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基础。
2 高铁与旅游融合的必要性
2.1 新时代背景下需要高铁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交通是旅游产业的催生素,又是其发展的重要引擎,旅游是现代交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标,旅游业发展需要更高品质的交通服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高铁与旅游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新时代背景下呼唤高铁与旅游产业更高质量的融合。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大众旅游、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高铁在旅游高质量发展中的承载作用越来越突出,但高铁与旅游融合相对不足,信息共享程度不高,行业发展规划、标准化等方面还未能有效衔接,在如何解决好通往景区“最后一公里”、更好适应旅游业多样化、个性化的新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深度融合发展程度有待进一步增强,促进行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同时,山东省特旅游产品有待进一步挖掘,旅游交通廊道综合开发不足,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聚集效应也较
弱,精品线路和特旅游产品较少,旅游业如何更好地适应交通格局的变化、应对好同城化、近城化这种集聚效应,消除“过道效应”,创新旅游方式和旅游产品也是亟待发展的重点。
2.2 宏观政策对交通运输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
国家旅游局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强化了发展旅游、交通先行的理念,提出加强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之间的产业融合。2017年初交通运输部联合6部委印发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旅游与交通的融合发展。2018年2月,山东省印发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提出将“跨界融合化”作为四大主攻方向之一,顺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加快旅游业与上下游产业融合。
将交通需求和旅游需求有机融合,以高品质服务为导向,必然推动交通运输与旅游业的转型发展,融合后的旅游交通产品会带来新的增长点。如何推动高铁布局优化,沿线城市如何建立有效的协同发展及合作机制,需要何种政策措施等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
3 推动高铁与旅游融合发展具体举措
3.1 构建“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
3.1.1 进一步完善便捷高效的“快进”交通网络
在现有相对完善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民航、高速公路等“快进”交通网络的基础上,以旅游资源快速通达为导向,结合山东省“四横六纵三环”高铁网络布局,提升高铁配套服务,推动“高铁+旅游”,打造跨
区域旅游“快进”通道,串联沿线旅游资源,加快推进以高铁为主要方式的“快进”线路,推进一种及以上“快进”交通方式通达3A 级、4A 级景区,两种及以上通达5A 级景区,提高旅游目的地的通达性和便捷性,实现游客远距离快速进出目的地。
以京沪高铁、济青高铁、郑济高铁、济莱高铁等为载体和纽带,支撑济南省会城市圈精品文化旅游发展试验区建设,建设济南泉文化精品旅游高地、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集;以郑济高铁、济青高铁、鲁南高铁、潍莱高铁等为载体和纽带,实现烟台、威海、青岛、日照沿海旅游资源有效连接,畅通我国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快速旅游通道,支撑泛青烟海洋精品旅游发展示范区建设,建设青烟威精品海洋旅游发展高地,让游客领略美丽的海滨风光、深入了解海洋文化;同时,大力发展“高铁+邮轮”高端旅游。
3.1.2 构建“慢游”交通运输网
依托乡土文化廊道、游憩廊道、水系廊道、生
王新平,秦玉霞:高速铁路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 92 -物迁徙廊道等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完善交通通道,注重沿海、沿河、沿湖、环山等公路和沿线风情小镇、特村庄、汽车露营地等的建设。结合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加强旅游景区到高铁站点间干线公路和乡村公路网络建设,打造具有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
的主题线路,重点构建古村观光、田园度假、农耕研学、民俗体验、红记忆等系列乡村旅游线路。根据需求,配套增设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慢行系统、交通驿站等旅游休闲设施。3.2 着力推进高铁与景区间的快速便捷通达
高铁具有快速高效的优势,但其可达性较弱,与景区便捷通达和无缝衔接是多数高铁通达城市所面临的问题,要充分发挥道路客运、城市公共交通作用,构建衔接“快进”与“慢游”系统的旅游客运与集散体系,完善由交通网络、服务设施和交通旅游产品构成的旅游交通系统,解决公路通向旅游景区“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旅游目的地的通达性和便捷性。
加快综合客运枢纽建设,优化高铁站相应的道路客运、城市公交、出租等站场换乘设施,建设一体化、立体化的综合客运枢纽,推进传统客运站向旅游集散中心转型,构建多元化的旅游客运服务体系,做好铁路客运枢纽的接驳换乘服务,依托相关旅游资源,拓展客运站服务功能,开通至景区景点的旅游专线、旅游直通车,在黄金周、小长假等重大节假日期间开通定制旅游线路,增强城乡客运线路服务乡村旅游的能力,在高铁站周边合理布设共享汽车、旅游租车等,解决游客从高铁站至景区便捷通达和“最后一公里”问题。
3.3 依托高铁客运枢纽,构建旅游集散中心网络
依托现有高铁客运站点网络优势,结合各地自然、人文资源特,突出省内地级市及主要旅游城市高铁
客运站的旅游特,打造统一风格、统一形象、统一流程、统一标准的服务窗口。健全游客救助、散客自助游集散、旅游咨询、旅游投诉处理、旅游购物、车辆服务、旅行社组织等集散服务功能,使高铁客运站成为旅游业务咨询和旅游产品销售的主渠道。同时,在客流量较大的主要站点规划建设特鲜明、布局合理、交通便捷的旅游集散中心,实现与景区景点的无缝衔接。以旅游休闲功能为导向,推动资源整合利用,打造融会议、度假、体验居住、娱乐休闲、运动和购物等多种旅游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项目。
根据需求适当开发“客运+景点”、“车票+旅游”及“客运+酒店”等服务模式,引导客运企业与旅游景点、网络平台、酒店等产业联动发展,提供“运输+门票+主题+体验”的定制旅游客运产品,提高旅游客运服务水平。3.4 积极推进游客联程联运
完善省域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在青岛、济南等地区设立跨省区联网售票平台并完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跨运输方式客运联程系统建设,完善票务服务系统,加快推动客票信息共享,提高联网、联程、异地和往返票务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各种运输售票系统接口开放,实现旅客“一站式购票”。提升旅客联程运输服务品质,推出旅客联程运输一票通、联程运输票价优惠等服务产品。创新行李托运服务模式,推广行李直挂服务,推行跨方式安检互认,加强客运枢纽周边的租赁服务网点和快递服务点设置。加强空铁公联运,推广设立异地城市候机楼,加快推进空铁联运产品开发,在枢纽内设立相应的旅游服务窗口。
3.5 加强高铁沿线区域旅游发展协作
山东南北承接京津冀协作区和长江经济带、西接中原经济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作为旅游大省,要发挥好自身地缘优势,在鲁豫、鲁渝旅游合作的基础上,构建高铁连通省市的旅游城市联盟和旅游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沿线旅游协调发展问题,本着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原则,采用市场互换、客源互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合作模式,在旅游目的地、集散地和客源地之间设立边界通畅的“旅游绿通道”,构建优势互补、政策互惠的协作机制,建设高铁大旅游协作区。3.6 优化旅游交通信息服务
加快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交通运输与旅游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应用,构建交通、旅游等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建立涵盖各种运输方式的全省客运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与企业联合将服务性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研究制定交通、旅游部门数据共享清单、开放清单,实质性对外开放相关数据。运用网站、微博、、应用程序(APP)等媒介,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交通出行、旅游等综合信息服务,完善汽车租赁全国联网,推动实现异地租车、异地还车,推广景区门票网上预约,完善重点景区客流监测预警等功能,采用信息化等手段引导节假日旅游高峰客流。推动跨地域跨类型交通运输信息互联互通,推广车联网、船联网等智能技术应用,形成更加完善的交通运输感知体系。
2020年第4期
山东交通科技
- 93 -
3.7 积极配合创新交通旅游产品
将高铁融入山东旅游,打造精品旅游带,创新“好客山东”品牌。(1)依托仙境海岸、亲情沂蒙、黄河入海、鲁风运河等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和山水圣人等特资源,打造有广泛影响力的自然风景线、历史人文线、红文化线等齐鲁风景道。配合做好沿线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和风情小镇、特村寨等规划建设;完善旅游线路与展示平台;加强与旅游经营对接。(2)依托遗产铁路旅游线路、精品铁路旅游线路、特旅游列车、旅馆列车等特旅游专列,拓展铁路旅游产品。(3)拓展海洋旅游交通服务。加强高铁与滨海旅游业在资源开发、设施配套、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联合与协作,建设贯通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四市的滨海观光大道,加强青岛邮轮母港和烟台、威海、日照停靠港建设,实现半岛城市“无障碍旅游”。(4)打造京杭运河及南四湖内河旅游服务。加快实施京杭运河湖西航道、济宁至台儿庄段主航道升级改造,发展驳船旅游服务直达运河沿线岸上景点,通过铁路与水路、公路交通同各景点紧密衔接,带动运河遗产观光、运河文化体验、运河城镇休闲等旅游产品的快速发展,并沿运河建设运河遗产绿道,推广应用绿“慢游”体系。
4 结语
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发展,推动了沿线城市发
展格局的变化,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充分利用高铁的集聚效应,消除“过道效应”
的消极影响,让旅游业与高铁融合互促发展、打造新的旅游产业。高铁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交旅产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产业创新发展的要求,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需要市场的驱动,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充分利用和整合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与交通、农业、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适应新时代旅游需求的变化,打响山东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 陈东旭.高铁经济带、过道效应与非中心区域旅游业发展策略-以肇庆市为例[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5):14-19.
2 桑霞.关于高铁和城际铁路建设与咸宁旅游业对接问题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2012(3):69-71.
3 刘建波.浅谈高铁时代山东旅游发展对策[J ].旅游发展研究,2011(3):80-86.
4 熊元斌,黄颖斌.新干线新速度新旅游—武广高铁对湖北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 ].学习月刊,2010(3).
5 李想,杨英法.高铁经济效益的两面性及对策[J ].云南社会科学,2014(2).
(上接第85页)
基于此在悬索桥设计时可以进行简化计算分析。成桥状态下活载作用采用线性分析变形和内力能保证工程建设的需要。通过车辆荷载线性二阶、完全非线性方法的计算对比,按照线性二阶计算比完全非线性方法偏大约10%,按照此进行结构设计时,对结构承载能力来说很富裕,但是对工程整体成本会有很大提高,结构也不能够完全发挥其承载能力,若采用完全非线性方法,能够精确计算活载作用,与日益精细化结构设计的理念非常吻合。
参考文献:
1 潘永仁.悬索桥结构非线性分析理论与方法[M ].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 邵旭东,程翔云,李立峰.桥梁设计与计算[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3 唐茂林.大跨度悬索桥空间几何非线性分析与软件开发[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3.
4 程斌,肖汝诚. 自锚式悬索桥主缆线形计算非线性规划方法[J ].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25(2):140-146.
5 周勇,张峰,叶见曙,等.悬索桥空间主缆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9(1):101-105
山东旅游点
6 赵曰琦.刘家峡悬索桥施工及成桥阶段非线性分析研究[D ].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2.
7 王浩,李爱,郭彤,等.车载作用下大跨度悬索桥钢箱梁受力状态的实验研究[J ].实验力学,2009(1):27-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