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时间]2023-05-10
[基金项目]理工类高校的新文科建设发展路径研究(MS2022226)。[作者简介]刘思远(2002—),女,北京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教育传播。通信作者:何静(1989—),女,四川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实践。
June ,2023
University Education
[摘
要]新文科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但是目前新文科专业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文章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分析了政府政策、社会需求、学生能力与高校新文科建设资源之间的矛盾,阐明现阶段新文科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尝试从学科建设模式、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产学研合作机制、教研体系化优方案、教学资源配置方案等角度提出建议,助力新文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优化。
[关键词]新文科;教育改革;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11-0013-05
新文科建设关乎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发展,是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需求,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文科人才。新文科建设是应对国际形势、建设文化强国的需求,新文科人才应肩负传播中国声音、建立人文社会科学中国学派的使命。新文科建设更是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需求,应解决旧有文科体系的实用性问题,让更多优秀文化产物服务于大众精神文化需求。高校新文科建设应牢牢把握中国特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培养新时代青年人才,同时将中国特学派的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改变当前中西学术不对称的格局,在世界哲学社会科学主流体系中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1]。
一、新文科建设的现状
新文科建设提出后,国内各大高校重新整合文科学科资源,目前已初见成效。现阶段高校对于新文科建设的发力点多在于以下几点。
(一)设置复合型专业
新文科是跨学科交叉概念,旨在打破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学、法学等“人为设置”的壁垒,突破文科与理工农医学科之间的界限,从不同学科视
角与时俱进地研究人与社会的有机联系[2]。复合型专业因社会需求而生,以2023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
校本科专业目录》为例,文科类近年新增国际税收、国际经济发展合作、纪检监察、劳动教育、科学史等专业[3],符合国家对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的需求。目前多数文科类院校也在大力推行“互联网+”“法学+”等复合型课程培养体系建设,推动新文科专业与时代接轨。
(二)制订复合型培养方案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4],强调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广阔的思考视角与解决问题的基础能力[5]。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已突破专业课程学分体系,初步建立多板块学分体系,制订了复合型培养方案,形成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可根据个人兴趣、发展方向选择通识选修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跨专业知识水平,有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与能力提升,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形成复合型教学模式
当前,大部分高校已初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
高校新文科建设的现存问题及建议
刘思远1
何
静2
1.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191
专业课程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不
仅有助于解决学生就业创业问题,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统筹规划与实战能力。一方面,很多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创业者管理沟通能力实训、设计思维创新与实践等通识选修课程,邀请业界大咖和知名校友开设讲座、分享经验。另一方面,高校以奖励学分、综合素养测评加分等方式鼓励学生组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孵化平台。
二、新文科建设的现存问题
目前,新文科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根据资源依赖理论,社会组织不可避免地与社会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组织的生存要求组织对自身内部、外部社会环境进行积极有效的调整,或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6]
。在新文科建设上,高校作为组织主体,是沟通政府、社会、学生的中枢。文章通过分析高校新文科建设资源投入与政府政策、社会需求以及学生能力之间的直接矛盾,形成高校新文科建设思路(见图1)。
图1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高校新文科建设思路
(一)高校—政府高校—政府::教学资源与建设目标不契合随着政策的出台,高校着手布局新文科建设。受部分新兴专业自身性质影响,一些基础理论框架仍在建设之中,存在学术争议,研究概念尚未转化为标准化教学方案,未能真正融入教学活动。以某高校数字经济专业为例,课程大纲中提到的《数字
经济概论》《数字金融》《数字贸易》《数字营销》四部教材均处于编写状态。专业课授课效果受教师个人见解影响较大,如果缺乏统一的概念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学习造成影响。部分学校生均教育经费、师均科研经费、师生比等也对新文科建设造成影响,部分高校空有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规划,后续实操环节没有落实到位,导致学生学习体验较差。
另外,我国部分高校院系、研究所或课程组等文科类基层学术组织由同一学科、同类专业的学者
组成,学者的知识技能背景相似度较高,在学术探讨中难以产生跨领域思维碰撞。在以往的调研中,近八成文科教师的本硕博三个层次的学位属于同一学科门类,专业背景单一,开展交叉学科课程心有余而力不足。
综上而言,在新文科建设政策出台后,高校予以重视,但苦于师资、资金、学科性质等限制,难以满足建设目标要求。在这些条件的约束下,政策规划的课程无法落地或是严重缩水,学生的学习体验也大打折扣。
(二)高校—学生高校—学生::培养模式与学生能力不匹配在传统的以单一学科专业授课为主的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中,部分高校的专业划分过细、课程过专,缺乏基础的人文素质教育,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创新创造能力。部分高校为改变这一现象,不考虑学生基础知识储备与能力,强行融入跨领域课程,结果适得其反、拔苗助长。
跨领域的学习首先需在学生自身具备一定的本专业知识基础,然后才会有能力研究跨学科专业知识。部分高校在学生专业基础尚未筑牢的情况下,直接开设融合课程,导致学生本专业基础技能掌握不够扎实,跨领域学习也仅是浅尝辄止。因此部分学生会觉得学习内容“杂而不精”。“A+B ”的培养模式不能等同于在读期间完成A 专业与B 专业的双学位,教师在基础教学中需要做一定的取舍,利用剩余课时开展融合领域思维模式教学。这对于教学大纲的设计是一种考验,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也更高。而当学生不能恰好在“A+B ”的方向就业时,必然需要补齐A 或B 单方的基础知识短板。
基于上述分析,当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学生学习能力“脱节”时,会出现学生“跟不上”“学不好”的情况,这将对学生的就业、深造造成负面影响。
(三)高校—社会高校—社会::资源投入与产出效果不理想高校与社会的直接连接点主要在于科研项目与产业落地。如今部分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文科实验室,但实验室利用率较低,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解志韬在《探索与争鸣》中指出,从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文科实验室将是不同学科间、各种“行动者”(人、组织、仪器、技术)的交汇节点[7]。新文科实验室绝非“静止”的仪器设施,而应围绕解决研究问题的需求而存在。尽管部分设
施能够很好地辅助学科研究,例如公共管理类的可
视化与模拟技术、社会科学研究的大规模数据处理分析等,但受到师资力量、授课安排影响,大部分学生较难接触到相关领域,课题组设施重复利用率较低,造成设备闲置。
而一些科研项目缺乏相应的产业出口,研究成果仅仅落在论文与实验上,无法真正满足社会需求。产业与高校处于“双盲”状态,高校教师对于目前产业急需不够了解,产业方也不清楚高校的科研理论与成果,课题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不高。当高校的资源投入没有得到相应的产出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浪费。
(四)外在体现外在体现::政府政府、、社会社会、、学生三方的脱节从政府、社会、学生三者的关系来看,政府对社会岗位需求问题的调研深度不够,导致新文科专业针对性不够。部分学生反馈,政策与自身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他们参加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就业等产生影响。部分就业岗位对新文科专业了解不够,一些新文科专业尚未被收入名录之中,学生求职报名时就有可能因为专业名称“不匹配”被直接“拒之门外”。专精岗位的竞争考核形式有时难以突出学生融合思维优势,反而突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劣势。学生能力无法与社会
需求匹配,这也导致学生无法给予政策正向反馈。
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该专业区别于传统
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阈的双语型、跨
文化、复合型、实践型人才,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截至2020年12月31日,阳光高考平台数据显示,
该专业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1.6~1.8万人[8],
但在国际局势严峻的情况下,学生就业方向选择更
趋向于国内,而国内实际就业需求远不如预期数
据。在与传统中文类、外语类、教育类的岗位竞争
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内容在实用性方面会略显不
足。为解决就业问题,部分学生会更倾向于提升传
统岗位相关能力,对“创新”持存疑态度,高校的培
养则处于政策导向与学生就业的“两难”之间。
三、新文科建设的发展建议
(一)形成新的学科协同建设模式
新文科应在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上,实行“文科+文科”“文科+理工科”双轨互融的跨学科建设模式,打破传统文科间的学科壁垒,或引入理工科的量化研究技能和专业知识,形成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为核心的特新文科。本文对文科类院校、理工类院校以及综合性院校的新文科学科建设的优劣势分别做出分析(见表1)。表1各类院校新文科学科建设的优劣势分析文科类
院校
理工类院校综合性院校优势
文科类院校资
源丰富、研究实力雄厚;生源人文素质较
高;重视新文
科建设;新文科专业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社会认可度。
理工类院校资
源丰富、研究
实力雄厚;生
源数据处理、
信息工程等方
面基础较好。
办学规模较大;基础学科
实力雄厚;学科资源多元
化;生源素质能力平衡;研究经费充足。
劣势
理工科建设
存在短板;
处
理、信息工
程等理工基
础知识较为
薄弱。
文科建设存在短板;学生人文社科素养不足;对新文科建设的重视不够。新兴学科、
应用学科发
展有待加
强;学科创
新性不足。
可发展方向
充分利用产业基
础对接资源,发
挥理论结合实践
的优势;着重开
设文科内部交
叉专业,开展理
论与实践创新
探索。
依托理工类学科
优势,建设特
专业,构建“文
科+技术”教学模
式,培养具备技
术思维的复合型
人才。充分利用文理学
科资源,发挥理
论优势,着重针
对文理交叉领域
进行理论研究和
创新。
高校应把握自身定位,建设高质量、具有自身特的新文科专业。在资源不够充足的情况下,切忌盲目开设新专业,避免后续教学出现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形成新的新文科课程体系
新文科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应以新文科通识课
程为底层框架,以新文科专业课程为核心内容,将
学术培养与专技培养分轨并行,在本科和研究生教
育阶段形成明确的递进式规划。在现有人文社科
专业课程框架上进行跨学科重组、融合,形成以“核心专业课+新文科专业课”为基础,以“学术理论课+技能实践课”为双通道,“必修课+选修课”双模块并行的新文科专业课程体系框架。以新文科框架下的新闻传播学课程设置体系为例,应在本科的大一、大二阶段开设包括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新闻采访写作基础、摄影基础等“核心专业课”,形成坚实的学科理论与实践基础;开设包括社会学基础,政治学基础,统计学基础,大数据、AI 与新闻传播等“新文科专业课”,形成跨学科的新闻传播视野、理论基础和技能基础。在本科的大三、大四阶段实行“学术理论”与“技能实践”的双通道专业分流,即充分考虑学生的人生规划与兴趣选择,避免因兼顾理论和实践的课程设置而影响学生的个性化、专业化发展。例如,应形成媒介前沿理论研究,构建政治传播学、媒体心理学等以理
论学习和学术发展为职业导向的“学术理论”课程
体系,以及高级新闻采访写作、高级影视拍摄与编辑、新媒体营销、广告学等以技能学习和实践发展为职业导向的“技能实践”课程体系,确保新文科课程设置与学生职业选择同轨并行。
(三)形成新的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在于培养以本专业知识技能为核心竞争力,以新文科“跨学科、融学科”知识技能为优势亮点,能够“以实践促理论”或“以理论导实践”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要培养新文科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以市场需求和国家发展需要为核心。新时代对新文科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传统文科人才的培养方案亟须顺应社会发展转型升级。例如,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互联网+”要求在理论上兼顾传统文科与理工科的学科基础,在实践上兼顾传统文科与理工科的实践技能,形成如“互联网+传播”“互联网+心理”“互联网+公共管理”等跨学科、融学科的人才培养
方案。另一方面,要以学生兴趣和职业选择为导向。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人兴趣,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提升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效用;应在现有的“必修+选修”双模块并行的课程设置基础上,充分拓展新文科选修课的广度、深度,为新文科学生提供充足的兴趣选择空间。
(四)形成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在现有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可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以政府、企业、学校为主体的“三螺旋”实践机制,并且增进多区域交流[9]。政府应尽快对新文科建设做出统筹规划,充分发挥新文科的学科性质与特优势,扩充岗位兼容专业。在校际交流合作中,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设讲座、网课等,发挥各高校特学科优势,实现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高校应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与当地企业形成有效合作,为学校人才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直接落实投入到实际生产中,形成成果。
(五)形成新的教研体系优化方案
新文科的教学科研体系应摒弃“重科研、轻教学”的体系弊病,实现“科研教学分轨并行”。高校应改变衡量教师科研能力以“科研项目、论文、著作、获奖”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增加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因素[10]。摒弃“老教材年年用”“一招鲜吃遍天”的体系弊病,建立完善的新文科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要协同共教、协同共研,由多学科教师共同
负责新文科的课程教学与科研。由于单一学科教师的思维视角在教学中具有局限性,高校应加强学科组的教学交流,由不同学科组共同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其成员担任课程教师,为学生提供跨领域、专业性强的课程教学。高校可鼓励跨领域研究课题的开设与研究人员的流动,组织新文科学术分享会等。部分新文科教师自身对于融合领域的了解不够,多学科教师共研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
高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国内外交流、培训活动等,以此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并鼓励教师到相关社会组织机构锻炼,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高校还可以鼓励行业工作者进校园,与师生近距离接触交流,开展讲座、实践活动等,加深师生对业内动态的了解,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使课题研究更贴近实用。甚至在引进人才时,高校也可以选用部分有行业一线工作经历的人才,让其承担协助教学的工作。
(六)形成新的教学资源配置方案
高校不可盲目增加教学资源投入,应合理配置教学、科研经费。在不具备相应资源的情况下,绝不能盲目开设新专业、新项目,避免后续专业或项目无法落地而造成资源浪费。高校应加大对科研项目、教学课程资源申请的审核力度,要求申请方对有关需求进行详尽阐述,做出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对新开设实验室的后续利用做出规划。在申请获批后,高校应对教学资源使用情况进行跟进调查,严格统计设备的使用与运行情况,及时处理长期闲置的设施设备。同时,高校也要建立多元的教育筹资机制,多方位、
多领域地推动教育经费的募集工作,密切关注基金会、企业方等合作意向,推动研究成果的直接落地,为自身建设拓宽资金来源。
四、结语
目前新文科建设正处于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阶段,一些新专业、新课程、新模式已被正式应用于教学之中。但高校应做好定位,对自身优势特与教学资源情况做出审慎的判断评估,并持续跟进保障教学方案的后续落实。在政府政策、社会需求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高校既是桥梁,也是杠杆的平衡支点,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促进产学研结合等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目前新文科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充分发挥育人与科研两方面的职能,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为中国特学派的建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下转第23页
)
方面对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进行
研究,对实现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小学教师教育
职前、职中、职后的一体化发展,以及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
考
文
献]
[1]鲁国芳.基于小学教育专业认证OBE 理念的人才
培养方案优化: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 ].甘肃高师学报,2021,26(2):
77-80.
[2]王定华.培养好老师从师范类专业认证开始[N ].
光明日报,2018-01-06(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
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EB/OL ].(2017-11-06)[2023-05-11].http ://v/srcsite/A10/s7011/201711/t201711
06_318535.html.
[4]杜剑华,刘冰,李小龙.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小学
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白城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1,
35(1):89-93.
[5]王涛.师范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基于师范
专业认证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分析[J ].人才资源开发,2021(7):72-73.[责任编辑责任编辑::钟岚]
[参
考
文
献]
[1]肖昊宸.打造一批卓越的中国特学派在世界学
术体系中发出中国声音[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1-14(1).
[2]马骁,李雪,孙晓东.新文科建设:瓶颈问题与破解
之策[J ].中国大学教学,2021(Z1):21-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公布2022年
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EB/OL ].(2023-04-19)[2023-04-25].http ://v/srcsite/A08/moe_1034/s4930/202304/t20230419_1056224.html.
[4]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
[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9-104.[5]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 ].高等教
育研究,2006(3):64-68.
[6]杰弗里·菲佛,杰勒尔德·R ·萨兰基克.组织的外部
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M 〕.闫蕊,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7]解志韬.后科学知识社会学视角下的文科实验室:
转向、定位与进路[J ].探索与争鸣,2022(6):
170-176.
[8]阳光高考.汉语国际教育[EB/OL ].[2023-02-01].
https ://gaokao.chsi/zyk/zybk/detail/73383463.
[9]许佳钰,柳舒媛.高校现有教学模式下新文科建设
中的问题与对策[J ].公关世界,2022(4):76-77.
[10]曹利华,胥刚.新文科建设:地方高校教师队伍的
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1):23-27.
文科 专业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苏祎颖]
(上接第16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