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里的真善美
作者:陈连山
来源:《中国德育》2016年第01期
作者:陈连山
来源:《中国德育》2016年第01期
人的生命是与生俱来的,而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是在生活中不断实践,不断思考得到的。如果生活方式有问题,又缺乏正确的思考,人生往往容易出现问题。
传统节日是日常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日子,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能否好好过节日,能否正确认识节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实践和人生意义。
现有的中国传统节日大多存在了数百年,甚至两千年以上。那么,在现代工业社会,它们是否还能存在下去,这是有疑问的,各种媒体上经常出现传统节日将要消亡的预测。
节日是全民族对于时间的文化认识与想象,假如人们不再相信这种节日和想象,那么节日当然会消亡。我国历史上的确有一些节日也消亡了,如二月初一中和节,二月初二花朝节,三月上巳节。那么目前依然流传的传统节日会消亡吗?如果我们认为传统节日都是愚昧的、落后的、迷信的,那么它们自然应该消亡。可是这样的判断对吗?我先来回顾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激进的现代知识分子如何批判传统节日。
五四新文化运动建立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自由平等、科学民主。但是,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错误地使用科学启蒙,导致了很多错误的结论。其中对于传统节日的批判就充满了错误。我们需要重新审核五四以来对于传统节日的批判。
错误之一:科学至上主义。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主张用科学理性重新评价一切。用科学理性反对迷信是对的,但是用科学去衡量一切,就是科学至上主义了。生活中不仅仅有科学,还有信仰,还有美。科学并不能判断信仰,如果科学干涉信仰,那就是科学的越界。科学也不能用来评价所有的美,埃及艳后克楼巴特拉迷倒了罗马征服者凯撒和安东尼。据说她的鼻子高一点、低一点就将决定人类历史的走向。这是科学无法解释的。
传统节日都是古老的节日,很容易被判定为落后的。民俗学界也有人认为中国的节日都是农业时代的产物,已经不适合现代工业社会。这样的说法是不合适的。第一,节日本身是发展的,跟农业生产有关的节日如社日节,早就消亡了,现有传统节日与农业关系不大。第二,西方社会现在流行的一些节日,其实也是来自于农业社会,比如在全球很多国家都过的万圣节。
错误之二:强制启蒙。启蒙有两种:教化的启蒙和自由的启蒙。古代知识分子用儒家思
想教化民众是前者。现代激进主义启蒙家用西方科学启蒙民众也属于前者。因为他们同样把民众看作愚昧的,不承认民众具有天然的属性。现代启蒙应该是后者,即相信每个人都有理性。给予民众自由思考的权利,每个人都能自己启蒙自己。基于人人自由平等的原则,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信仰,尊重他人的选择。
具备了真善美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传统节日就是具备真善美的特定日子,它让我们的人生更丰富多彩,更有意义。
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真。有个作家说,传统节日应该全部取消,因为它不科学。证据就是传统节日的新年日期不固定。有时在公历1月,有时在2月。这个说法明显是缺乏历法的基本知识,也违背了科学比较的思维原则。众所周知,中国历法是阴阳合历,兼顾太阳和月亮的视运动周期。西方最初也用阴阳合历,由于太复杂,才改为阳历。王蒙曾对我国传统历法做出这样的评价:“中国历法是兼顾了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运动与位置关系的、极聪明极全面极方便的历法,二十四个节气、三九、三伏的计算,都精确地考虑到了地球的自转,是符合阳历要求的中国历完全不比公历低一头,中国历法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和对人类的贡献。”
善。春节拜祖、拜年是对人伦关系的重新确证,是对于人类作为一个文化存在的确证。
这一拜之间,长幼之间等基本的人伦关系与相关的道德规范就得到重新确认。
美。每年365天任何一天都是一个相等的时间段落,它们彼此之间在现象上有差异,但是在自然属性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其中的所谓节日之所以能够从365个平凡的日子中突出出来,在于人们为这个特定的时间赋予了某种文化的属性,为抽象的时间赋予了某种特殊的、具体的想象。而所谓节日民俗,实际就是落实这种时间想像的行为模式,通过民俗活动将人们对节日的想象表现出来,因此,节日民俗实际上是一种日常生活之中的“行为艺术”。
所以,传统节日符合科学道理,节日民俗活动又把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美丽多姿,同时它又培育我们的道德观念,促进人伦关系的改善,这就是真善美。
【陈连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责任编辑/肖茂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