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作者:钱 爽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3期
        摘要:本文以中韩端午之争为引子,阐述了两国端午的源起和端午的习俗活动,进一步比较了两国端午的异同,最后是一点思考。
        关键词:端午 传统文化 保护 思考
        作者简介:钱爽(1986— ),女,河北秦皇岛人,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系民俗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民俗文物与旅游资源。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3-0083-02
       
        一、端午概述
       
        (一)端午源起
        1、在中国:端午节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所谓“一年三大节,春节、端午、八月十五”。端午节又几乎是我国各民族的一个共同节日,一般举行于农历五月初五,有“端阳”、“端五”、“重五”、“沐兰节”、“天中节”、“天长节”、“五月节”、“蒲节”、“女儿节”、“地腊节”、“龙船节”、“粽子节”等异称,属于岁时民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1]
        关于中国的端午节的起源与主题,历来说法不一,有“恶日”说、祭祀历史人物说等。闻一多则考证为“龙的节日”,即“祭龙日”,用龙的威慑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其中举办的各种节俗活动为人们熟知的竞龙舟和食粽子。龙舟竞渡起源,文献有不同的记载,有说为了驱逐邪恶、招迎屈原之魂,还有为祈求丰登[2]。端午节的竞技游戏,如汉族的斗草、踏百草,苗族的赛马、斗牛,满族的射柳等。粽子一般记载是投向水中祭屈原的供品,还有学者考证是祭享能决疑、占吉凶的水中神兽獬豸的供品。[3]
        2、在韩国:韩国在申报江陵端午祭时,为了尽量避免其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说法,撇清和中国的关系,许多学者和机构极力“打造”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文化独立性”,以便在申报时成
功。根据韩国对端午祭“文化独立性”的辨析,韩国的学者对于其端午祭的起源做出了如下阐释:1)5月的端午祭就是谷物播种仪式。江陵端午祭历史悠久,但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2)秋江南孝温的《秋江集》记载,每年3、4、5月中选择一天祭祀,用三天的时间饮酒歌舞;3)关于江宁端午祭最早的记载是由在江陵出生的许均纪录的,当时祭祀的对象是金庚信将军,该将军化身为山神。(发表在韩国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网站)另外,韩国《东国岁时记》中记载,韩国风俗有“按汉制”一说。韩国的端午节活动基本上是按中国汉朝的习俗进行。
        (二)端午的习俗活动
        1、在中国:我国的端午节一直以祛除病瘟、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吉祥节日传下来的。在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中,自古以来就有赛龙舟,用五彩丝缠粽子、缠手足腕,用楝叶包米粽,采插艾叶、菖蒲,取蟾酥,涂饮雄黄酒,调制朱砂酒,采多种草药,人身上及屋内各处悬挂香包,墙上张挂钟馗画像或避邪符印等等。作为局部历史文化的延伸,后加入了纪念地方性名人的内容。例如,长江中游湖南、湖北原楚地纪念屈原,长江下游江浙吴地端午节纪念伍子胥或纪念越王勾践及孝女曹蛾,又与屈原投江不相干。
        但是作为全民性的民俗大节,端午节一直是以酷暑之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避瘟驱毒、防疫祛病活动为其主要内容的。人们在继承中加入了新的内容,给端午节赋予了很多新的意义,使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更加浓重。
        2、在韩国:从韩国考察归来的贺学君所写《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以江陵端午祭为例》有详实的介绍。江陵端午祭由以地区的首长为献官的“儒教式祭仪”和巫人的“巫俗祭仪”两部分结合而成。在端午祭的活动中,各地举行茶礼共享节日的风俗;妇女用菖蒲水洗发或饮用,或用菖蒲露化妆、洗面沫浴“端午妆”,用菖蒲根做发簪;早晨喝益母草汁、煮白草;吃艾子糕或车轮饼;备齐餐点聚集在菖蒲繁茂的水边迎水;在大树下荡秋千,进行壮士角力比赛;士大夫家将朱砂天中赤符、端午符等贴在门上用以辟邪;君臣间互赠端午扇等。
       
        二、中韩端午祭的比较
       
        1、从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即民俗文化传承的历时性。各种岁时节日总是围绕着一定的主题,伴随着人们对于岁时节日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自觉或不自觉地添加新的内容,使得原来一些内容或淡化或加强。端午节在中国至少传承了两千多年,其中不少活动就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整合变迁。譬如端午节时的龙舟竞渡,就有分别在端午、寒食、清明、上巳、重阳、元宵举行的文献记载,现在则除了浙江仍有零星的寒食、清明竞渡,就只有端午的竞渡了,而且被整合为为招屈原之魂、纪念屈原而举行;端午纪念的人物,古来也有介子推、屈原、娥皇、女英、孟姥(风神)、阳侯(波神)、越王勾践、伍子胥、曹娥等不同记载,而当今占主导的是屈原。又如粽子,据有些学者考证:粽子原是祭享能决疑、占吉凶的水中神兽獬豸的供品,现被整合为祭奠屈原的供品了。但流传至今的中国的端午节节俗活动中,还有不少仍然是与屈原毫不相干的,譬如佩香囊、采药、系五丝、插艾、插香蒲、扎艾虎、吃五黄、贴五毒、游百病……因此可以说,中国人的端午节不仅是祈福攘灾、重视卫生、欢乐愉快的节俗活动,还具有纪念伟大的屈原、弘扬爱国精神的政治意义。
        2、从历史发展的横向来看,即民俗文化传承的共时性。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环境、历史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状况的不同,即使是同一主题的岁时节日,民俗活动也会有显著的不同。我国幅员辽阔,56个民族不仅存在着文化差异,各地还存在着地域差异。因此在各个
民族间,不仅文化差异巨大,即使是有相同的节日,如彝族,白族和拉祜族均过的“火把节”,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和民族特。
        而在韩国,“端午祭规模很大,活动跨度达10天……现在的江陵端午祭有数种祭典和假面舞剧,还有农民乐舞比赛、投壶、摔跤、打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棋王比赛等文娱节目1000多个。从五月初一到初十,还举办全国性的盛大的‘乱场’(庙会集市),各地特产商品集中展销,规模很大。”[5]
        总而言之,无论是中国的端午节还是韩国的端午祭都是起源于中国上古的端午祭。端午节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传承,其中有很多民俗活动已发生巨大的变异,这使得中国的端午节的历史文化内涵远远大于韩国端午祭。
       
        三、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引发的思考
       
        如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压根儿就没有弄出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回事儿,韩国也压根儿就没有申报过他们的端午祭,我们的端午节还会受到如此关注吗?当很多国人大呼韩国“抢”走了我们的端午节时,有必要好好思考一下,真的是这样吗?端午节被韩国“抢”走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日渐淡化和衰落的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
        1967年,韩国政府将“江陵端午祭”列为国家重点文物第13号,从而使这一活动有了制度的保护,获得传承与创新。在韩国,“江陵端午祭”虽然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但它不是为了政府形象而官办的活动,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依然传承于现代人的心里。那些传统的祭祀仪式、风物游艺,至今还是人们现实生活以及精神和信仰的一部分。因此,人们不需要任何命令、要求,都会自觉参加。反观我国保护民族文化的情况,着实让人担忧,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中国至今仍未能出台,而韩国已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台。而在广大民众心理,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日渐淡薄,例如大家对端午节的了解似乎只是吃粽子和赛龙舟,人们已经忘记了甚至不清楚传承了两千多年的端午节的丰富文化内涵。并且具有专门的学养、知识的民俗学家所发挥的作用不大。
       
        结语:
        韩国端午祭“申遗”的成功,的确给中国的传统文化敲响了警钟,人们越发了解到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发扬的重要性。保护传统文化迫在眉睫,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重视,更需要广大民众自觉的、主动的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确,中国传统文化在国人的意识里日渐削弱,从另一个角度看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不失为一针强心剂,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被国人冷落了那么多年后,现在已慢慢复苏,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会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宗懔,荆楚岁时记[M],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8
        [2]黄杰,宋词与民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张君,神秘的节俗[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4]《江陵的无形文物》,2004年5月1日
        [5]吴蔚,王荟,韩国申遗项目并非端午节[N],新京报,2004-05-11
        [6]《民族文化学》,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黄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7]《文化记忆与文化反思—抢救端午节原文化形态》,乌丙安,西北民族研究,200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