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传统节日禁忌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传统节日禁忌
作者:张丽丽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
    张丽丽
    (洛阳师范学院 公共外语教研部,河南 洛阳 471022)
      摘 要:文化禁忌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信仰。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在了解本国禁忌现象的同时,必须对西方人的禁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本文试图对中西方传统节日的禁忌现象进行探讨,揭示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传统节日;禁忌;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2-0105-02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尤其是跨文化的交往中常常会遇到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这就是禁忌现象。禁忌是中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因此,了解中西文化中禁忌的异同,做到入乡随俗,对于跨文化交际是非常重要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必须对中西方的禁忌现象都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本文试图对中西方传统节日的禁忌现象进行探讨,揭示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禁忌
      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最大的传统节日当属春节。人们都希望过一个热闹、祥和、欢乐的春节,同时祈求新的一年能够大吉大利。人们在过节时都对自己的言行加以约束,以防不当的言行破坏了节日的气氛,带来晦气,冲走好运。于是就有了很多的节日禁忌。例如:1.忌睡得太早、起得太晚。除夕之夜,我们的传统是“守岁”,大家需要到午夜以后才能休息,早上还要尽早起床。人们认为,这样才能保证一年少生病或者不生病,从而身体健康。2.忌流泪哭泣。春节是喜庆的日子,是一年的开始,无论什么原因都不要落泪。尤其是去别人家拜年,更不能当着人家的面哭泣,人们认为,春节期间流泪哭泣,预示着年内会破财且诸事不顺,甚至会有血光之灾。3.家人逝去未满一年的,忌在“破五”之前走亲戚。由于亲人去世,中国人有守孝三年的俗约,家人逝去不满一年的,身上孝气较重,在“破五”之前带着较重的孝气,去谁家走亲戚,会认为给人家带来霉运。4.忌骂人说脏话。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春节期间更重视文明礼貌;况且,传统认为一个人春节期间若挨了骂,就要挨一整年的骂,并且诸事不顺。5.忌说不吉利的话。如“死”、“没了”、“完了”、“病”、“疼”等字眼儿,需要婉转地表达它们的意思。有口病语“死样儿”等等的人最应该注意。如果万一有小孩说溜了嘴,大人要马上跟着说“童言无忌”。
6.忌打扫,忌将垃圾扫出门外。年三十夜以前要打扫完毕,叫“扫扬尘”,有“除旧迎新”的意思,到过年那几天则忌打扫。初一至初四忌倒垃圾,也不能将垃圾扫出门外或往外倒污水,否则将大泄家中财气。初五早上要倾倒垃圾,并将外面新鲜土倒在自家门后,称为“迎财神”。
      除了春节之外,其他的传统节日也有一些禁忌,如二月二为龙抬头日,不少地方的妇女忌动针线等,据说龙抬头时动针线,恐伤着龙的眼睛,招来灾祸。传统的清明节是要禁火寒食,就是为了纪念死者,人们不生火做饭而吃寒食。但这一禁忌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了今天,人们只是在这一天上坟扫墓,祭奠先人而已,很少有人禁火寒食了。七夕节,也有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诉衷肠的禁语习俗,这时的语言禁忌倒不是因为怕招致祸患,而是怕影响了牛郎与织女相会的好事。中秋节是团圆节,供月亮的水果忌用桃和梨,因为桃不能接近神,“梨”谐音“离”,团圆之日不能有分离之意。对于中秋赏月的传统也有禁忌,比如那段时间身体很弱的人,刚刚生育过宝宝的人,或者刚刚遭遇官场不顺的人,或生意亏本的人都不宜赏月,否则会带来坏运气。另外,传统节日中还要求年幼者对长者要较平日更加毕恭毕敬、礼貌有加,语言较平时更加委婉柔从,禁止粗鲁、也不允许直呼长者的名字,而要用尊称来代替。
      二、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禁忌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其传统节日一般都带有浓厚的宗教彩,如受难节、复活节、万圣节,还有我们最熟悉的圣诞节。无独有偶,在欧洲的节日习俗中,也流行有不少行为禁忌之俗。
      圣诞节是西方的大节日,相当于中国的春节,这个节日的禁忌主要和圣诞布丁有联系。英美等西方国家在圣诞节时做布丁就像中国人过春节包饺子一样,不少西方人认为,搅动布丁能使自己在未来的一年中万事如意。因此,在做圣诞布丁时,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至少要搅动一下布丁,并许下一个心愿,他们相信这个心愿极有可能实现。但要注意,搅动布丁只能按顺时针方向,不能逆时针方向;许下的心愿不能告诉任何人。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大多数人都相信耶稣被叛徒出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受难的故事。为了纪念他设立了“耶稣受难节”,时间是每年复活节前最临近的那个星期五。西方人一般认为这是一个不吉祥的日子,在这一天,绝对不能从事与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有象征性联系的事情。
      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传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复活升天。每年在教堂庆祝的复活节指的是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如果月圆那天刚好是星期天,复活节则推迟一星期。过去基督教教徒会在节前去教堂行洗礼,然后穿上自己的新袍,庆祝基督的新生。不穿旧衣,穿新衣的习俗保留至今,因为人们认为节日里不穿新衣是要倒运的。复活节期间,人们还喜欢彻底打扫自己的住处,不能让自己的住处乱糟糟,这表示新生活从此开始。
      万圣节(10月31日)也称为西洋鬼节,据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以丰盛的食物款待他们。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
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万圣节流传到今天,已经完全没有了宗教迷信彩,在这一天人们会把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样,到处举行狂欢派对。但在孩子们眼中,它不仅是一个充满神秘彩的节日,更是纵情玩乐的好时候。万圣节的一个有趣内容是“Trick or treat”,孩子们可以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见面时,打扮成鬼精灵模样的孩子们千篇一律地都要发出“不请吃就捣乱”的威胁,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声说“请吃!请吃!”同时把糖果放进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当今社会对节日的活动也一直做着正面的引导:要求大人教育孩子们不做恐吓性的恶作剧,也要求大人带孩子一起出门(一般是大人驾车停在路边,小孩去敲门讨糖)。大人应该要求孩子只许去门口有节日布置并点了灯的人家,否则不去打扰。另外,讨糖过程中始终必须站在大门口等待,不许进屋,讨回的糖也要交大人检查后才许吃。
      元旦是中西方国家共同庆祝的传统节日。尽管它并非宗教性节日,西方人十分重视这一天,因为这是一岁之首。所以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人们在这一天言行格外留神,并以最恰当的方式开始这一天,以确保给新的一年带来好运气。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一年的运气。在这一点上,他们认为最吉利的第一个拜访者应是一个黑发的陌生人;其次,则是黑发的朋友或熟人。而长着红发,或长着斗鸡眼,或眉毛连在一起的人,则被认为是厄运的使者,会给主人家带来困难和灾祸;第一个来访者若是女子也被认为是不祥之兆。显然,在元旦这天他们忌讳碰到一个会带来厄运的拜访者。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他们常会做一些安排,比如,邀请一位男性朋友做自己家里的第一位访客;邀请一个人做几户人家、甚至整整一条街的第一位拜访者;邀请自己家族中的某个合适的
成员充当第一个来访者。根据安排,新年钟声敲响之后,这个拜访者就应及时登门,以确保那些所谓不吉利的人不会先他而到。如果第一个拜访者是家庭成员充当的,那么,在午夜之前,则要先将他打发到屋外去,以做好准备。第一个拜访者还应携带一些礼物,不必昂贵,但要有象征意义。比如,带面包,它象征着丰衣足食;带煤块,它意味着温暖,祝福主人家新年炉火越烧越旺;带硬币或盐,它们预示着财运亨通。所以如果一个刚好在元旦前到英国的中国男性朋友想要拉近和英国朋友的关系,就可以利用这个小习俗趁机拜访几个朋友,给他们带来好运气,同时也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另外,元旦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必须做到瓶中有酒,橱中有肉。英国人认为,如果没有余下的酒肉,来年便会贫穷。
      当然中西方的传统节日还有很多,不管是对中国人还是西方人而言,很多节日都意味着欢庆、吉祥、安康、团圆、幸福。因此,想方设法地去营造并竭力维护这种难得的节日气氛,可以说是传统节庆文化所孜孜以求的目标。节日禁忌,正在其中发挥此种作用,利用禁忌手段将所有一切不吉利、不喜庆的言行剔除掉,留下的自然是人们所向往的节庆吉祥快乐的内容。但也必须指出,禁忌并非是营造、维护节庆气氛的全部手段,而仅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与其他要素,如饮食、用具等诸多内容相互协作,多管齐下,才会最终达到预期的目的。换言之,禁忌也只有在这其中才能实现其维护节庆气氛的重要功能。虽然在今天看来,人们可能会觉得有些禁忌有点迷信,但若把“禁忌”以传统文化的传承来看待,其实也是独具特、别有一番风味的。
      三、结语
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国际交往中,我们经常面对的,可能是具有陌生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本文仅仅从传统节日文化角度,对中西文化(仅仅是汉民族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进行了分析,反映了这两种文化背景下的禁忌差异。这些禁忌给不同国家人们之间的交往、相互理解、和睦相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跨文化交际中交往,双方如果不注意而触犯了对方的某种禁忌的话,轻者引起不快,重者造成冲突,甚至翻脸不认人,断绝往来。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在了解本国禁忌文化的同时,必须对对方的禁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克服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产生,在沟通过程中达到更有效的融合,这样才能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郭贵丽,张立玉.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8):55~58.
    〔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20~223.
    〔3〕杨英杰.中外民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276.
    〔4〕李欣.比较视野中的中西传统节日文化[J].中州学刊,2008(4):243~245.
    〔5〕张海英.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M].山西:书海出版社,2006.48~53.
    〔6〕耿卫忠.西方传统节日与文化[M].山西:书海出版社,2006.45~86.
    〔7〕雷难.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语言禁忌现象[J].考试周刊,2010(27):33~34.
    〔8〕刘芳.中英节日文化比较[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1):111~112.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