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学生对xx传统节日的看法
组员:
郭黄成,彭斌,包朱信,师倓,孙月娣,杨家亮
背景情况:
现代中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接触是越来越少,而相反,对于外国的节日却有着不可抵挡的趋势.中学生到底是怎么看待中国传统节日的呢?
研究目的:
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必须真实了解当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手段方法:
通过在各种途径比如网络,调查问卷,自身感受,直接访问。
实际价值: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主要研究内容
关键字:
中学生传统节日认知状况调查研究思想道德建设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凝聚了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了各民族劳动人民的审美意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然而,中华儿女对待中华传统的文化节日只有麻木和冷漠。这将是我们文化危机的所在,身至于此的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学校是主要的教育机构,既然提倡素质教育,那么中国的传统节应首重视。
中学生对传统节的看法,为了解中学生对此的态度。我们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经过我们的
整理发现90%左右的同学都有过洋节的经历,对中国节有持降温态度的有40%。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映消极,他们的主观意识直接影响其能否接受、吸收中华传统文化。
现今我们存在的问题:
圣诞节是西方人最重要的节日。近些年,不知是因为在中国的外国人多了,还是中国人嫌自己的节日太少了,“洋节”也成了中国人特别是都市青年的重要节日。据一项数据调查表明,在中国有70%的38岁以下人有过“洋节”的经历,而且,就今年的情况来看,已是愈演愈烈。
“洋节”在一些民俗学家和学者的眼中是“节日殖民主义侵略”,他们呼吁大家要抵制圣诞;还有部分人认为过圣诞节是“崇洋媚外,十足的媚俗”。而大多数过“洋节”的人们认为,中国的节日也好外国的节日也好,只要能开心快乐,就是好节。商家们则认为这是一件双赢的好事。要我觉得,节日经济应该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有人需求,就会有人针对需求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
各方的看法:
热衷过洋节,冷落传统节日,这是一些人对年轻人的看法和评价。李博对此颇不以为然,他认为,传统节日和洋节的社会功能是不一样的,人们想从这些节日中得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根本没必要拿洋节跟传统节日比较。换句话说,圣诞节永远不会代替春节!过洋节也不会让人们淡忘传统节日。李博说,过洋节主要是为了娱乐。不同的是,过春节、中秋等节日的时候,大家主要是为了团聚,寻一种家庭的温馨。每个春节他都回家,陪父母一起过年。而过圣诞节的时候他肯定不会在意这些东西。春节、中秋节凝结了国人太多情感上的东西,它是亲情、孝道、友谊的时间载体,是洋节无法替代的。
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陈梦一也认为,其实人们对传统节日更加重视,过传统节日的时候大家都希望和亲人在一起,家里人一起包饺子、吃年夜晚、吃月饼,这种温馨的感觉,体现出的人情味是洋节无法代替的。陈梦一对一些人将传统节日和洋节对立起来的说法感觉不能接受,她说自己根本没感觉到两种节日之间有什么冲突和矛盾。她说,不要害怕传统节日会消失,我们的传统节日带给人们的东西是洋节无法给予的,所以不要害怕传统节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被洋节代替。也不要害怕传统的文化会消失,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可能消失的。
其实传统节日在市民的生活中更主流,洋节只是生活的一种补充。
陈梦一说,其实外国人也在不断地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很多外国人也在过中国的节日,有的国家的首脑在春节的时候还要发表贺词,这都表现出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很多外国人爱吃中国菜,但这能说明中餐会消灭西餐吗?
李博进一步分析,中国人过洋节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一种融合。关于文化融合的好处,他引用了余秋雨的话:
“文化发展方向不应是一枝独秀的,应该是相互弥补的,取长补短式的前进。”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谈到这种取长补短时李博说,比如说西方的感恩节,在中国根本没有这类节日,与过其他西方节日不同的是,中国人过感恩节的心态也反映出一种心理上的感恩诉求,那么这个节日就是对中国节日文化的一个很好补充。西方情人节和中国的七夕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情侣过的节日,那么国人为什么更热衷于过西方情人节呢?李博说,七夕作为情人节被提出得太晚了,前几年人们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个情人节。这就是先入为主的力量!
李博说,相互促进是现代文化发展的趋势,节日文化的融合使社会更和谐,并为人们提供了寻快乐的机会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人们的活力得以释放。
总而言之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它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迅速,变化急剧的关键期,这时期的青少年感情充沛、思想活跃、富于好奇心,但思想单纯、容易激动,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
对一些新鲜的事总想去尝试。各国间的文化也不应受到制约,在青年们接触同时放眼看世界,开阔对各国文化的了解。在其同时也应让我们中学生领略中华传统的风采。在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其民族自尊和自信。学会体验民族文化有助于引发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为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信念;学习体验民族文化有助于提高对外来文化的消化能力,增强对外来文化中腐朽的东西侵袭的免疫力,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使中国传统永远屹立于世界的文化之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