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中国光学之父
王大珩:中国光学之父
作者:秀英
来源:《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11年第09
        他是在一穷二白中用1400万斤小米,奠基共和国光学事业的开拓者;他是在那个风起云涌的世界科技革命中审时度势,推动制定863计划的参与者;他是两弹一星”23位功勋之一……
        他,就是被称为中国光学之父的王大珩院士。
        在王大珩96年的生命历程中,他智慧的双眼既能读懂精密仪器中的每个数据,又总能在纷繁世界中看清中国科技发展形势。他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他最热爱的光学事业。
       
        感叹——中国的精密仪器不能依赖外国
       
        1915年,王大珩出生于日本东京,那时他的父亲已经留学日本八年。父亲给王大珩起的小名叫膺东,寓意就是满腔义愤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父亲一生始终认为只有靠现代科技才能使国家强大起来。
        王大珩对光学的爱好,源于父亲的职业。1929年,他随父由北京至青岛,就读于礼贤中学,学业优秀。学业之余,他常去观象台跟随父亲观测天文和气象,对使用科学仪器观察天体景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期间,父亲讲述的成功研制风力计的故事,以及苦于国内尚不能制造精密仪器而要依赖外国解决的感叹,在王大珩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科学熏陶和教育,对王大珩后来攻读物理与光学玻璃,回国后致力于中国的光学与仪器制造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932年,17岁的王大珩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尽管父亲跟他说学物理会穷一辈子,但他依然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因为,他一直记着父亲的感叹,也因为,他早就听说清华大学理学院有著名的物理学家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大师。
        1938年,王大珩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资格。两年后,他获得了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技术光学专业的硕士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光学玻璃当时被西方各国视为重要的保密技术。为了学到这种中国还没有的技术,1941年王大珩转学到英国雪菲尔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跟随著名的玻璃学家特纳教授学习。
        后来,让许多人不解的是,他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去昌司公司当了一名实习生。2005年,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当时他从书里了解了光学玻璃制作的内容,懂一些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很少,当时不像现在这样看重学位,我觉得这些事可做可不做。
        尽管被约法三章,且不准进公司工厂,只能在实验室工作,但车间出问题还是得在实验室解决,王大珩相信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就这样,怀着报国的使命感,在英国十年的学习和工作中,王大珩掌握了许多当时保密性很强的光学玻璃制造的关键技术,还研制了出快速测量玻璃光性精确度的V棱镜折光仪。这一切,为他日后回国开创新中国的光学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信念——尽快搞出中国自己的先学玻璃
       
        1948年,满怀科技强国的梦想,王大珩回到祖国。新中国成立之初,应用光学在我国几乎一片空白,但是如果没有光学,没有光学玻璃,就无法研制出高水平的精密测量设备,国家国防力量的增强也就无从谈起。
        1951年,经钱三强推荐,中国科学院决定让王大珩负责筹建仪器馆的工作,新中国的光学事业从此开始起步。
        “在旧中国留下的废墟上,寻不到一处可以完全利用的基础,中国几乎就没有应用光学!”王大珩曾说,对他而言,在没有面前,他没有退却和逃遁,没有才意味着有可能从事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新事业,从此,我开始了一生的追求——发展祖国的应用光学事业。
        从保存在光机所档案室里王大珩当年亲自做的预算和规划看,他中国两弹之父是谁“一生的追求,从1400万斤小米开始。这是他当时所有的经费。
        1952年,仪器馆在长春建立。王大珩组织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技术人员,建立起光学物理、光学玻璃和光学机械等3个实验室和两个实验工厂。3个实验室繁衍为后来长春光学精
密机械研究所的诸多研究室,两个实验工厂中的上海实验工厂已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光学行业骨干企业——上海光学仪器厂,长春实验工厂发展成为机械工业的骨干企业——材料试验机工厂。
        筹建仪器馆,王大珩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毕业于柏林工业大学应用光学专业的龚祖同。龚祖同1938年回国后,就一直为发展中国的光学事业,为研制光学玻璃而四处奔波。王大珩立刻任命龚祖同为光学玻璃实验室主任,并郑重地把自己最看重的研制光学玻璃的工作交给了他,同时交付的,还有王大珩积累了十几年的经验和他在英国研究出来的光学玻璃配方。
        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为光学玻璃做了很多学术准备,也牺牲了很多个人利益的王大珩,为何把到手的机会让给别人?“说老实话,我何尝不想!这显然是一件谁做谁出成果、谁做谁出名的事。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我这样做呢?”王大珩说,是责任!此时的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尽快研制出中国自己的光学玻璃,至于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的后面永远留下的是龚祖同的名字,他也没有遗憾和私念,唯有祝贺和感激。
        同时,为了建立光学设计基础,王大珩在仪器馆亲自领导组建了光学设计组,并举办全国光学设计训练班,培养出不少后来成为国内很有成就的光学科学家。仪器馆在他领导和指
导下,逐步建立起光学设计、像差理论和像质评价,光学加工和光学检验,光学玻璃配方,光学薄膜技术,光度和光学计量,精密刻划和光栅刻划等技术基础。其中,由他主持开设的光度、温度、长度等计量研究工作,成为后来成立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某些工作的技术基础。
        王大珩等待的时刻终于来临。1958年,《人民日报》大篇幅报道了长春光机所研制出一批开创新科技成果:第一台红外夜视光学设备、我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高温金相显微镜、第一台多臂投影仪、第一炉光学玻璃等等,俗称八大件、一个汤
        在那个全国上下浮夸成风、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封锁的年代,这样的成果承载着太多科学以外的意义。
        “八大件,一个汤的成功,也让历史再次选择了王大珩。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决定自行研制两弹一星。在这项彪炳史册的大型工程中,王大珩带领近千人队伍精心研制,刻苦攻关……直到今天,在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中,王大珩当年殚精竭虑带领大家研制的光学电影经纬仪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999月,王大珩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是他在公众面前最公开最隆重的一次亮相。
       
        “走后门”——给送信促成863计划
       
        863计划,是王大珩生命中另一个重要标签。
        1986年初,时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部长的王大珩,在参加完一个对美国战略防御计划的研讨会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当时,美国总统里根发表的关于星球大战的著名演讲,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根据未来星球大战要求,要构筑起庞大的战略防御体系,这对尖端科技乃至整个经济发展水平都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苏联制定了高科技发展纲要,而法国也提出了尤里卡计划
        中国该怎么办?部分专家认为,谁能把握住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方向,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我国应该拥有自己的高科技,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国力还不具备全面发展高科技的经济实力,可以先搞一些短期见效的项目,等美国搞出来,我们也有经济实力的时候,可以再利用他们的成果。
        作为参加过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科学家,王大珩深知,真正的高科技是永远不可能用钱买来的。正在他焦急思索时,我国著名的无线电电子学家陈芳允先生来到他家。原来,陈芳允也和他一样,开完会后心情焦急难耐,就跑来王大珩商量办法。
        当天晚上,王大珩就开始动手撰写《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因为这件事在我的心中已经酝酿很长时间了。建议写完后,我除了和陈芳允商量外,又到了担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的王淦昌和担任航天部空间技术院科技委副主任的杨嘉墀两位先生,请他们一起帮助斟酌。他曾回忆说。
        他在建议书中写道,当今世界的竞争非常激烈,稍一懈怠,就会一蹶不振。此时不抓,就会落后到以后都翻不了身的地步……我们若不奋起直追,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这封走后门的建议书——经由王大珩的助手、的女婿递交后,两天内就得到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后来按照的批示,依据王大珩等4位科学家的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了200多位专家、学者,经过全面论证和多次修改,终于制定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获得国务院和中共中央的批准。这就是把中国一下子推到世界高科技竞争起跑线上的863计划。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