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翻阅苏教版小学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篇目都是对人物的描写,有的是感受他们的丰功伟绩,有的是感悟他们的精神品质,有些课文则是让学生能从人物身上领悟坚持不懈的精神。现在的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往往会出现半途而废的情景,《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对于陶冶学生的精神品质,培养他们养成坚持不懈的精神则是一片很好的范本,所以我选择这一内容进行设计。
二、教学课题
22 滴水穿石的启示
三、教材分析: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凭着这种精神所
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考虑到课文的这一脉络,我分几步设计了教学程序:开始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引入课题,通过看图描述奇石,意在理解“滴水穿石”的意思,这是知识的基础部分;然后通过学习第一部分让学生了解滴水能够穿石的原因,对比接下来通过学习文中的三个例子,让学生们懂得具有这种精神便会取得成功,通过写颁奖词使学生从内心升腾起崇敬之情,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最后让学生在名言欣赏中自写心得体会,制作成书签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文本内容的前后对比,知道滴水为何能够穿石。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3.学写颁奖词,增强对人物的崇敬之情。通过课内外联系,深化理解“滴水穿石”精神的精髓。
4.欣赏名言警句,表达自己内心感悟,制作书签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5.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知道“正反对比论证”、“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常用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2.难点:借助课文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以文化人。结合课文人物所取得的成就及付出的辛劳,用颁奖词的形式表达内心的崇敬之情。
四、教学方法:
遵循我市提出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理念,坚持学生自学为主,在合作中探究人物品质,启发讨论,精讲点拨,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
PPT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理想,谁愿意把自己的理想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学生谈各自的理想)
2.同学的理想真伟大,出示课文石头图片,今天老师就送给大家一把能打开理想之门的钥匙,好好看看,在哪里见过,你对它了解多少?有什么疑惑吗?
(二)自学质疑。
过渡:又是哪位能工巧匠将这块石头雕琢出光滑圆润的小洞的呢?(生答:小水滴)
1.你能从文中出能说明这一事实的语句吗?
2.出示句子:
3.(教师故作疑惑)我们知道,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从高空落下来的,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却不能把石块滴穿。这是什么原因呢?
4.学生回答: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5.质疑:文中的哪些词句能够说明水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出示句子:
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qiè)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
6.学生交流表达,并引导学生抓住“接连不断”、“滴在同一个地方”“ 几百、几千年、几万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这几个词语来体会水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7.指导学生读出最后一句反问的语气。
8.辨析:省略号与句号的区别,体会水滴的坚持不懈。
9.读到这里,老师想把这把钥匙起个名字,就叫“滴水穿石”吧!请同学们拿出手来和老师一起书空!(板书:滴水穿石)
10.设问:这把钥匙到底帮助我们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让我们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呢?
11.学生启示,指名回答,分别给“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做上不同的颜加以强调。
1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三)合作探究。
过渡:不光自然界的水滴是这样,人也一样,如果谁拥有了“滴水穿石”的精神,他也将取得不凡的成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自学提示:
(1)填空。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终于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获得了 ;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的技艺达到了 。他们都是凭着
的精神才取得这些成就的。
(2)只有他们三个人是这样的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你还知道哪些人物也是这样的?可课文为什么只举他们三个人的事例?
2.学生交流展示。并知道这是摆事实,讲道理,而且所选取材料要具有典型性。
3.出示句子: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就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
(1)引导学生谈体会。
(2)理解“滴穿”、“顽石”、“滴水穿石”的内涵。
4.访名医,尝药草,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毕生孜孜不倦给人类留下了一千多项发明的爱迪生,还有“不教一日闲过”的白石老人更是令我们钦佩不已,他们锲而不舍的精神让我们感动,如果今天要给他们颁发“锲而不舍”奖,你会给他们创作一段怎样的颁奖词?分小组合作,组长负责本组交流发言,记录员记录,发言员准备当众宣读本组颁奖词。
出示合作提示:
合作提示: 文章第三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三位名人,他们的事迹让我们感动,如果今天要给他们颁发“锲而不舍”奖,你会给他们创作一段怎样的颁奖词?分小组合作,组长负责本组交流发言,记录员记录,发言员准备当众宣读本组颁奖词。 |
5.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个奖项颁发给身边的人,你会颁给谁?(学生联系实际交流展示)
(四)迁移运用。
1.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两位名人的话语,相信他们的切身感受一定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出示名言警句)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钱学森 |
2.师生诵读。
(五)内化感悟。
1.结合“启示”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老师就是希望大家用好这把钥匙,去打开理想之门。刚才我们欣赏了名言警句,现在我们就学习名言警句的写法,把自己感受最深的用一句简洁的话语表达出来,时刻提醒自己,课后再配上精美的图案,制作成书签送给同学,也可以送给家人,作为大家的座右铭。
2.学生写作自己本节课的人生感言。(配乐,展示交流)
(六)布置作业。
1.搜集古今中外锲而不舍,取得成功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
2.将制作好的书签与别人共同分享。
3.结合本课写一篇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22 滴水穿石的启示 正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而不 实现美好的理想 反 三心二意 半途而废 |
七、教学反思:
有一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上好一堂课虽很辛苦,但课后的我感触却颇
滴水穿石的下一句多.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这是我初次尝试,但是多媒体教学的确令人耳目一新。比如在教学“滴水穿石”的成因时,让学生听一听水滴的声音,使学生感受到水滴那微不足道的力量,再让学生耳闻目睹那大雨倾盆的景象,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大雨的猛烈,通过对比学生加深了对“滴水穿石”的理解。课件的辅助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不应有烦琐的文字分析,而要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去感悟。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他们在朗读中感悟。如对“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目标专一”的理解,如通过朗读来加强体会对三个名人事例的理解,如对“滴水穿石”的启示的理解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